黑龙江省森工总(红十字)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发生原因,分析预防肿瘤内科风险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6 年11月到2017 年5 月该院肿瘤内科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50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导致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与预防的方法。结果:50 例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主要包括:化学药物外渗24 例,跌倒磕碰16 例,医院感染7 例,自杀3 例。其中以化学药物外渗最为多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较多,需要护士提高警惕,高度重视护理风险事件,积极总结临床经验,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肿瘤内科;护理风险;预防;护理;防范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ain causes of nursing risk events in oncology department,and to analyze the nursing methods to prevent the risk of tumor internal medicine. Methods:from November 2016 to May 2017,50 cases of nursing risk ev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oncology of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auses of nursing risk were summarized,and the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nursing were put forward. Results:50 cases of oncology nursing risk events include:chemical drug extravasation in 24 cases,fall bump in 16 cases,7 cases of hospital infection,3 cases of Dutch act. Among them,chemical extravasation was the most common,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there are many nursing risk events in oncology department,which need nurses to be vigilant,pay great attention to nursing risk events,and actively summarize clinical experience,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risk.
[Keywords] oncology internal medicine;nursing risk;prevention;nursing;prevention
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正常生长的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病变。肿瘤内科主要手指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为化疗[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肿瘤内科患者,回顾性分析护理风险事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内科发生的50件护理风险事件,共涉及到50例患者,男22 例、女28 例。年龄在35~84 岁,平均年龄为(58.85±11.22)岁;患者住院时间在7~44 d 之间,平均为(25.52±8.44)d。
1.2 方法
对50 例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生原因,具体如下:
(1)药液外渗:为有效治疗恶性肿瘤,需长期进行化疗治疗,化疗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加之反复多次的穿刺,对皮肤损伤严重,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出现药液外渗;
(2)医院感染: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未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对于使用留置针等进行用药治疗的患者,未及时为患者更换敷料,长期的化疗会导致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护理人员未及时或未彻底进行患者所居病室的消毒灭菌处理,导致患者出现医院感染[2];
(3)跌倒受伤:由于治疗时间较长,患者身体极易出现虚弱无力的情况,轻体力活动即会出现体力不支的状况,特别是入厕和洗澡的时候;
(4)自杀:因为疾病难以治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直承受着较为巨大的痛苦,易使其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出现自杀倾向及行为。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来完成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的等级资料采用t检验,其他相关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当P< 0 .05 时,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 例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主要包括如下表1,其中以化学药物外渗最为多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50例肿瘤内科护理风险类型(n,%)
3讨论
肿瘤内科病房的患者以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常见,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逐年提高,肿瘤内科的患者病情日趋复杂,护理工作也日趋繁重,因此有效地消除肿瘤内科护理工作中各种护理风险,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肿瘤内科的护理风险发生类型较多,该院本次实验对50 例护理风险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了化疗药物外渗、跌倒、医院感染和自杀四个方向。
第一,化疗药物外渗在肿瘤内科最为常见,且容易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尤其对长期住院的患者,反复接受大剂量的化学药物,对皮肤组织的刺激性较强,患者血管弹性降低,更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组织的坏死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前,仔细评估患者皮肤及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穿刺,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可使用输液港或PICC 等进行输液治疗,护理人员自身应提高自己的穿刺技术,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如患者有躁动不安的情况,可加以适当的约束,尤其注意保护穿刺部位;
第二,医院感染主要是由于无菌操作不当、导管等保护不周、患者抵抗力降低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按时为患者更换无菌敷料,每天上下午按时空气净化,以保证病室内的空气清新,每天严格为患者进行晨晚间护理,定期为其更换床单被罩,长期卧床患者,每日按时为其翻身拍背,以有效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患者外出时,嘱其注意保暖,秋冬季节嘱患者尽量减少外出的次数,对于身体上留置有管路的患者,嘱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我保护管路,避免扭曲折叠管路,如有脱出,禁止自行处理,需及时寻找医护人员的帮助;
第三,跌倒磕碰风险多发生在体质虚弱的患者中,患者体力不支,从床上下地时的站立过快,或发生在洗澡如厕时。日常行走时,为患者准备助行器等辅助活动工具,进行洗澡或如厕时,须有专人陪伴,夜间睡眠期间,须为患者拉起床挡,留一排地灯,合理摆放病室内物品,避免放置过多散碎物品,桌角等危险地带尽量使用柔软物品包裹[3];
第四,为确保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够获得极大满足,病区内各类生活所需物品都需要准备齐全,采用多种手段来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原理等进行详细的讲解,乳多媒体等,以此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日常护理过程中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聆听患者内心的疑惑,以此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交流与沟通过程中语言要温柔、态度要温和,将成功治疗的案例介绍给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合理需求应该尽量满足,保持心情舒畅,收走病房内的危险物品,针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需要将预警档案建立起来,每天对一般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必须要时进行心理护理;为促进患者自身抵抗力的不断强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摄入维生素含量高、蛋白质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新鲜的瓜果蔬菜每天都要适当的补充。
由于肿瘤患者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各类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相对较高,如医院感染、自杀、化学药物渗透等,事件发生后,轻者导致患者预后差,重者可能直接导致患者发生死亡,造成各种医疗纠纷,进而会给责任护士带来不良的影响,严重损害医院名誉。因此,护理人员实际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重视上述极有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4],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在本次研究中,50 例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主要包括:化学药物外渗24 例,跌倒磕碰16 例,医院感染7 例,自杀3 例。其中以化学药物外渗最为多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在进行肿瘤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重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护理风险事件,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以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美兰.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13,32(32):155,157.
[2]高玲. 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 哈尔滨医药,2012,32(5):406 -407.
[3]斯谦. 研究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发生原因[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210.
[4]张淑香.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855 -856.
论文作者:周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1
标签:患者论文; 肿瘤论文; 内科论文; 风险论文; 事件论文; 发生论文; 药物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