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简介建筑类型学和立体主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上海市东湖路30号城市更新项目设计。通过设计理论结合实际工程,尝试拓展在历史风貌区内进行城市更新设计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立体主义、城市更新
一、研究动机
笔者有幸参与上海市东湖路30号城市更新项目,其位于市中心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在这样寸土寸金且对历史建筑有较高保护要求的敏感地带设计一幢新建公共建筑,设计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通过总结项目中所应用的设计理论和解决策略,以供读者有新的城市更新设计思路。
二、设计理论简介
2.1建筑类型学
对个体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就像中国人对唐诗宋词有着近乎本能的亲近感,所谓不会写诗亦会诵。对此,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原型的概念作为解释——“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积淀’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而神话、图腾等往往包含人类心理经验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表象。”
文学诗歌是这样,城市建筑亦是如此。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场所,天然地成为一代代人记忆的所在。如同提到上海就会想到里弄和石窟门;提到北京就会想到胡同和四合院。它们作为一个城市的记忆,由经历者产生,又经口述、笔录、文化演绎、艺术加工(如电影创作等)而成为子孙后代的共同记忆。
这是一种集体记忆,也可以说是在集体无意识中所产生的城市建筑文化,进而成为建筑类型学。建筑学者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认为城市类型其实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是由人们对城市中的空间和实体的记忆组成的。这种记忆反过来又影响对未来城市形象的塑造……因为当人们塑造空间时,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智意象来进行转化,但同时他也遵循和接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因此含有集体记忆原型的作品就易打动人们的内在心理,唤起人们对这一原型的历史记忆。
将其上升到方法论,即在建筑创作时,先剥离掉建筑形式的表层结构,再归纳抽象出它的深层结构,从而得到可以激发人们集体记忆的建筑原型。
2.2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又称立体派。“它最初来源于法文cube,立方体,所以立体派就叫cubism。” 。以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之作品《小提琴与葡萄》为例进行分析(见图-01)。
图-01:小提琴与葡萄
乍看画面支离破碎难以理解,但从一个个细节片断就可以发现这是在表现小提琴的某一局部。也就是说整体内容看似无法理解,但通过微观阅读可以在头脑中拼合出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并非直接看到整头大象,而是先感知腿,后是鼻,再是耳……直到将各个部位拼合成整头大象,从而完成认知体验。
立体主义表现手法就是利用人眼观看事物并非将对象的整体信息一下子全部接受,而是不断地将局部信息在头脑中拼合才产生相应的整体感知。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段,放弃了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而是采用破碎、割裂、解构、重组的微观叙事。这种新型的表现手法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体验。它不是一种绘画技巧的改变,而是一种叙述手段的创新。
2.3小结
上述理论可以给建筑设计带来新的创作视角,即在城市建筑中找到建筑原型,并将其打碎重组融合在一起,赋予新的视觉表达内容。由于这种原型天然含有人们对它的记忆因子,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建筑形式设计,容易激发人们对城市建筑的集体记忆。显然,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在风貌区内的城市更新项目。
三、理论应用
3.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上海市徐汇区东湖路30 号地块,属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基地南侧为东湖路;东侧为商务楼;北侧为56弄居民住宅,其中有三幢保留历史建筑与基地相接或相邻,层数均为两层;弄堂北侧为东湖宾馆(见图-02)。三幢保留建筑建于1925年,由于原结构标准较差,经多年使用和数次搭建改造,其内部结构与外立面形态均已面目全非。
图-02:地形图
3.2项目难点
基地用地面积约为1649平米,拟建一幢含地下车库的商办楼。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难点较多,和本文有关的主要问题为以下两点:
1)如何协调新建筑与风貌区的关系。
2)如何处理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
3.3保留建筑利用措施
基地内保留建筑主要有两个问题:
1)保留建筑丧失原有风貌。
2)保留建筑加固需满足新规范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设计采用恢复保留建筑风貌的做法。鉴于保留建筑的现状本就杂乱无序,通过恢复原貌可使城市环境在较低的成本下得到整治,并且易于满足相关新规范对结构加固的要求,此外也从根本上杜绝日后可能会追加的施工维护成本和潜在的安全隐患,为将来新建筑的合理开发和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3.4设计策略
1)通过建筑类型学理论去寻找项目所在区域中的建筑原型。本项目位于徐汇区,解放前属于法租界,辖区内有诸多法式建筑,如汾阳路20号、太原路160号(见图-03)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均为顶部至少有一层体量的斜坡屋顶,亦称为孟莎式屋顶,并通过屋面开设老虎窗作为通风采光。整体造型接近三段式,建筑造型、材质色彩富于变化。
图-03:太原路160号太原别墅
此外作为城市道路的东湖路宽度较窄,沿街界面的高度变化是从低层的保留建筑到多层的城市公共建筑,因此有必要将新建建筑的沿街体量加以限制,以匹配东湖路的街道尺度。
因此设计在用足限高24米的同时,经路幅计算,将沿东湖路方向的城市第一道界面降至两层,与保留建筑的高度相当,使路人在近距感知上有较好的连贯性。
设计从辖区内的法式建筑中提取出原型,在建筑顶上两层以斜面屋顶退让,以更加谦逊的姿态回应风貌区,从而使得沿弄堂方向和东湖路方向的人视感受与原有的空间尺度接近,同时也是对风貌区内法式建筑集群的回应,以唤起人们对老上海的集体记忆,也体现出上海多元并举、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2)由于风貌区内多为低多层建筑,其中保留建筑为两层,所以新建筑在立面上做分段处理,使体量变碎以接近保留建筑的尺度。利用立体主义表现手法,将斜坡屋顶和老虎窗在不同楼层打包重组,并用穿插咬合的处理手法整合出新的建筑形象。
此外,斜屋顶采用与保留建筑色彩相近的暖红色镀锌金属板;墙面采用和邻近商务楼色彩相近的冷灰色砂岩石材,在视觉上形成不同色块的穿插碰撞,整合到一起就产生了冷暖对比的效果。而新型材料与传统材料的反差作用又使得整个建筑看上去既不是全现代的建筑,也不是全复古的建筑,而是构成新老建筑融合在一起的视象形象。
建筑既有老建筑的味道,又有新时代的特点,既强调历史传承,也体现时代发展。因此,整个建筑在视觉上不再是一个单纯统一的构形,而是进行了微观片断的组合,这正体现了立体主义的创作思想。
3)在功能应用上,设计将保留建筑置入新的功能业态,将其定位为别墅式办公和精品餐饮,以提高使用档次。目的在于使保留建筑在新时代中发挥新的作用,而非仅仅沦为道具布景般的观光场所。因此,在空间形态上采用玻璃连接体将新老建筑相连,从而成为一个整体。两者半围合出的公共开放空间,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参观、消费等活动(见图-04)。
图-04:左为鸟瞰图;右为人视图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城市新建项目的日益饱和,未来对历史建筑再开发利用的工程会越来越多。以往在处理新老建筑关系时经常采用后现代主义符号拼贴的手法,这易使设计掉入到历史包负的桎梏中,从而导致建筑缺乏新意,成为历史元素的堆砌。
本文通过对建筑类型学和立体主义理论的研究,并将其在实际项目中予以应用,可以说是一次拓展建筑创作手法的积极尝试。即,对城市建筑的深层结构进行归纳提取,从而得出建筑原型,并将其打碎重组和赋予新的形式语言,使人在可以产生集体记忆的同时,又可以感受到新时代的烙印。这不失为一种城市更新,特别是在风貌区内进行建筑设计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汪丽君.建筑类型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宋昆主编.汪丽君,舒平著.类型学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沈福煦编著.现代西方文化史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王斌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建筑论文; 东湖路论文; 城市论文; 记忆论文; 风貌论文; 原型论文; 项目论文; 《建筑模拟》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