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经营权开放的市场效应分析——兼论对国有外贸企业的挑战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权论文,对策论文,效应论文,外贸企业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1月4日,20家私营生产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标志着我国外贸经营权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业已形成。外贸经营权的开放,无疑对过去享有外贸专营权的国有外贸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竞争压力,突出的结果是:国有外贸企业在外贸市场中的市场份额急速下降,市场竞争力日趋衰减。可以预料,中国加入WTO之后,将使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和困难变得更加严峻。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摆脱困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关系到国有外贸企业能否发挥外贸主导作用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开放后的外贸经营市场作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旨在提出加强国有外贸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外贸经营权的开放:市场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本文模型分析和考察的问题是,外贸经营权开放后,国有外贸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盈利水平。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在不影响基本结论的条件下,不妨对考察的市场作一简化和提出一些假设:
一是,该市场是一个提供和需求外贸业务的服务性市场,服务品价格是进出口品的国内外差价或外贸业务代理费用。
二是,市场中的供方是二者即:国有外贸企业和有进出口权的非国有外贸企业(包括三资企业、生产性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需方是需要得到外贸业务服务的生产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
三是,尽管在上述供方内部存在竞争,但可近似把其看成两个单一的行业集团组织。这样市场就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寡头竞争市场(假设的依据是国有外贸企业受到国家比较统一的外贸价格管制、外贸数量管制和外贸优惠政策等,而非国有外贸企业则不然)。因此,市场中有两个寡头即:A,代表国有外贸企业;B,代表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非国有外贸企业。
四是,他们的代理业务成本为零,他们共同面临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且两个寡头都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
经过上述假设之后,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局部均衡的古诺模型。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在非国有外贸企业没有进入外贸市场时,国有外贸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盈利情况:
设市场反需求函数为:
P=a-bQ
(1)
这里,P为价格,Q为市场的总需求量,a、b为常数。
对于A寡头来讲,由于没有其他的竞争对手,该市场成为完全的垄断市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外贸业务服务量是:
利润πA=TRA-TCA=PQA-0(因为假定TCA=0)
πA=(a-bQA)QA=aQA-bQA[2] (2)
A寡头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аπA/аQA=a-2bQA=0
QA=a/2b(此为均衡服务量)(3)
均衡利润为:
πA=PQA=(a/2b)[2](4)
然后,在市场中加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非国有外贸企业,考察一下国有外贸企业市场份额和均衡利润状况,市场反需求函数仍为
P=a-bQ=a-b(QA+QB)(5)
其中,QA和QB分别是A、B两个寡头的外贸服务量即:Q=QA+QB对A寡头讲,其利润等式为:πA=TRA-TCA=PQA-0=[a-b(QA+QB)]QAA寡头的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аπA/аQA=a-2bQA-bQB=0
QA=(a-bQB)/2b(6)
类似地,对B寡头来讲其利润有:πB=TRB-TCB=PQB-0=[a-b(QA+QB)]QB
аπB/аQB=a-2bQB-bQA=0
QB=(a-bQA)/2b(7)
解(6)、(7)式联立方程,均衡服务量为:
QA′=QB′=a/3b (8)
均衡的最大化利润为:
πA′=πB′=(a/3b)[2] (9)
比较(3)和(8)式、(4)和(9)式可以得出:均衡服务量QA=a/2b>QA′=a/3b和均衡利润
πA=(a/2b)[2]>πA′=(a/3b)[2]
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引入有外贸自营权的非国有外贸企业后,国有外贸企业在外贸市场业务中所能获得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了,由此带来的均衡利润也下降了。
为了使模型更贴近现实,不妨对模型的假设条件加以放宽。
首先放宽第三个条件,不是把国有外贸企业看成一个集团组织,而是当成可相互竞争的同一行业的各个企业,设有m个国有外贸企业。同理,非国有外贸企业也作类似的处理,设有n个非国有外贸企业。这样上述的双头古诺模型可演变成寡头数目为m+n的多头古诺模型,则可以得到一般的结论(证明从略)即:
每个国有外贸企业的均衡服务量=市场总需求量·1/(m+n+1) (10)
整个外贸行业的均衡总服务量=市场总需求量·(m+n)/(m+n+1) (11)
在非国有外贸企业没有加入外贸业务市场的条件下,即n=0时,
一个国有外贸企业的均衡服务量=市场总需求量·1/(m+1)(12)
因为n>1比较(10)式和(12)式,可得;(12)式>(10)式
上述不等式的经济学意义是:加入其他竞争者后的市场占有率要小于没有加入其他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
再放宽第四个条件,即认为外贸服务的成本不为零的:
设,TCA=c·QA,(c为单位服务品的平均代理成本,此为常数)
可以推出,πA=TRA-TCA=PQA-cQA=(P-c)QA,
令,P-c=P′,上述可变为,πA=P′·QA这同(2)式是一样的,其他式子可作类似的处理,得到同样的情形,因此,这并不影响原来的结论。
二、外贸经营权放开的市场效应:经验分析
非国有外贸企业加入外贸业务,使得国有外贸企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垄断优势逐渐被打破,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和对国有外贸企业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外贸业务市场上,其占有率逐渐下降,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在改革开放之前,国有外贸企业在外贸业务市场中是独霸天下的,其市场占有率是100%的,在1990年全部对外贸易额中,国有企业仍占81.9%的份额,外商投资企业经营部分不到12%,自营生产企业占6%左右。进入90年代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新的增长点,所占贸易份额也不断扩大。1995年外资企业经营的进出口贸易占全部贸易的39.1%,国有企业比重下降了23.3个百分点。1996年和1997年,外资企业贸易额已经上升到占全部贸易的47%以上,1998年底更是达到全国进出口额的48.7%。
在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国有生产企业方面,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它在1996年出口额为95亿美元,占自营生产企业出口总额的81.2%,而且它在全部国有外贸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局面,1994年占5.2%,1995年占9.4%,1996年占11%。尽管,私营企业获得外贸进出口权的时期还不到一年,其进出口量估计不会很大(因为在1997年私营企业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0.04%),但可以预见,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壮大,它们是未来国有外贸企业最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
从以上分析,可以归纳为,至目前,非国有外贸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自营国有生产企业和私营企业)所持有的外贸业务量达到50~60%,而国有外贸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却是从完全垄断下滑到不足一半的境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非国有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凸现,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有比较完善的内部经营机制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和广泛的海外市场销售网络;自营进出口权的国有生产企业,它们一是懂生产,有生产基地作依托,掌握商品生产这个基础环节;二是懂技术,能够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三是相当多的自营生产企业是大型国有企业,本身有研究机构,有开发新产品的科研能力;四是有成本比较优势,这些企业有自己的客户和国外销售网络。私营企业更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如机制灵活、产权明晰、贴近市场等。
2.在人才市场上,其人才流失严重,逐渐丧失竞争的基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外贸企业网罗了我国外贸方面的中坚人才。但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开放,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市场压力加大和随之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回落,大量的人才也开始流失。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有些在海外公司工作的人才,由于熟悉国外社会,同时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过渡所表露出来的制度缺陷,使一部分人合法或不合法地积聚了财富,移居海外,既造成了人才的外流又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在外商投资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机制灵活和高收入的吸引下,一部分人才“跳槽”到这些企业去工作。三是,隐性人才流失即部分人才虽在国有外贸企业工作,但“人在曹营,心在汉”,出工不出力,利用自己熟悉的业务关系,自己给自己打工,使国有外贸企业本已正在缩小的业务量更加损失惨重。在另一方面,国有外贸企业的人才补给也不充分,越发加重了人才的短缺。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国有外贸企业,由于垄断带来的高效益和高声誉,因而明显存在着“就业壁垒”,这也是造成国有外贸企业困境加重的原因之一。
3.在货源市场上,其与出口基地的依存关系脆弱,进而推动了换汇成本的上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下,国有外贸企业是在剥离出口生产企业(出口基地)的利益,来获得较低的换汇成本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导入,单个利益主体的自主性开始显现,国有外贸企业再要维系过去同出口基地的“不平等”关系是不可能的。作为出口性的生产企业,从本位利益或是从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它可以在竞争的外贸代理市场中,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即它可以把进出口业务委托给能帮其带来最大利益的代理人(可能是国有外贸企业,也可能是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其他有进出口权的企业甚至是外商外贸代理机构等)。此外,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外贸业务主体的多元化,在多出口、多创汇的动机的激励下,各外贸业务主体在价格上相互竞争是难以避免的。由此,国有外贸企业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即一个要提高收购价格(出口基地),一个要压低出口价格(国外进口商)的双重压力下,其生存空间越发变小。
4.在资本市场上,其面临破产、被收购和兼并的威胁
从上面分析可知,由于非国有外贸企业的大力发展,使纯属纯贸易性质的外贸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货源受到影响,经营成本增加,国有外贸企业从货源流失开始,到专业人员流失,最终导致客户流失,经营萎缩。但当前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机制依然转变迟缓,企业进一步发展活力明显不足,其主要依靠政府给予特权和外部政策的支持,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格局至今仍未根本转变,资本、人才等经营要素也未能实现市场化配置,竞争与激励机制依然脆弱,原来持有的微弱优势也不断消失。此外,国有外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亏损严重。许多国有外贸企业的营运资金大部分靠银行贷款,由于效益不佳,还贷能力随之下降,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的运作,一些企业已濒临破产的边缘。因而,经营不善的国有外贸企业将被非国有企业收购、兼并,这并非骇人听闻。
四、国有外贸企业的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的内部机制改革
以公有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一切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把国有外贸企业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走上集约化的经营道路。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改变企业体制的关键是处理好产权关系,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现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分离,解除国家对企业的无限责任,使企业真正成为拥有全部法人财产的独立经营者。同时处理好企业内部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企业法人财产权代表切实把经营权交给经营者,经营者只对企业法人负责,拥有独立的经营权力,从而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此外,还必须加快企业的内部机制改革,应尽快建立企业民主和合理的决策机制:改革内部福利制度,最终废除企业完全负责员工福利的制度;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和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强调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内部竞争机制。
2.合理进行资产重组,化解企业债务负担
由于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国有外贸企业沉重的债务负担,已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在依靠银行继续给予足够的贷款支持和政府进行不断的注资幻想破灭之后,资产重组是企业化解债务的惟一出路。通过资产重组可以达到几点目的:一是,资产重组可利用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兼并吸纳一些有潜力,但一时经营有困难的企业,使他们起死回生,以达到新的资产效益平衡。二是,资产重组可调整国家的资本经营结构,合理地吸收非国有经济成分加入国有资产,使之多元化。三是,资产重组可盘活相当一部分不动资产,例如亏损企业的物业,使其继续发挥效益,变“死钱”为“活钱”。资产重组的方式有收购、兼并、转让、租赁、剥离、出售、股份合作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只要对企业有利,对经营发展有利就行。在资产重组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浪费、折腾、重复等内耗的出现,经过资产重组后,要使企业的资产、人员达到重新组合、理顺关系、组建适度规模的企业,使企业因此获得新生。
3.改变经营结构,农工贸结合,走实业化道路
国有外贸企业要发展,充足的货源是关键,也是基础。因此,寻找自己能控制的资源渠道,建立出口货源生产基地,走实业化道路是国有外贸企业增强竞争力当务之急。实业化除可保障外贸公司有稳定的出口货源,增强外贸的物质基础外,还可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创立自己的品牌,生产优势产品,加速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换代。以实业为基础带动贸易,以贸易为纽带拓展实业市场空间,以此解决生产与流通相结合的问题。发展实业,应有战略眼光,要超出原有外贸行业的局限,利用自己的客户优势、信息优势和熟悉国外市场的优势,创建适宜外销产品的产业,做到产销结合,农工贸一体化。对于规模大,实力强的专业外贸公司应发展自己原经营产品的生产,逐步过渡到以实业为主兼容外贸。规模小,实力弱的专业外贸公司则可通过改变体制与生产其经营产品的企业进行联合,走实业化道路。
4.创新经营战略,大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
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在海外开拓市场存在着过于集中的弊端。大部分海外营销网络均设在较为发达的国家和港澳地区,这造成了国内企业恶性竞争和抬价出口、重复进口,造成了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现在国有外贸企业应创新经营战略,实施市场多元化,在巩固和发展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市场的同时,多方面的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如:特别重视和发展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虽然这些国家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贸易额不大,给发展经济贸易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是不少发展中国家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我国经济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还要积极发展前苏联、东欧国家市场。前苏联、东欧国家是一个具有4亿多人口的大市场,而且我国与独联体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边界线,这是西方国家都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双方在经济贸易上有着广泛的互补性。开拓这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国有外贸企业就大有可为。
5.重视人才培养,优化用工结构,减少人才流失
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要同非国有外贸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没有一批优秀的熟悉外贸业务、精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才是国有外贸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关键问题和有机组成部分。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有三条:一是,把具有高度潜力、取得专业成就的人才选聘到国有外贸企业中来,摈弃传统计划经济的用工制度,采用灵活的人才选聘方式,既可以通过与大专院校联合培养专门人才,也可以通过人才市场招聘那些既有实际经验,又愿意服务于外贸事业的优秀人才进入外贸企业。二是,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后续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融合新的知识,以适应当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需要,使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成为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生力军。三是,量才适用,合理匹配人才群体,提高人才的凝聚力,是国有外贸企业在保有人才,减少人才流失的重要工作之一。
收稿日期:200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