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1]2001年在《冲撞与嬗变》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新文学阵营内部的第一次公开撞击,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一直倍受研究者关注。然而前人对这场论争一直没有取得共识。既往研究没有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对原始材料缺乏细致的爬梳剔理;对论争产生的必然缺乏深入的揭示;对论争造成的双方思想及情绪的嬗变缺乏合乎史实的论述。 在中国文化转型裂变时期,这场论争以激烈的形式折射出复杂的文化和文学热点问题,同时又深刻地影响了此后长时间的文化、文学思想嬗递。因此,对论争的研究即意味着还原历史丰赡的面貌,又意味着把捉历史的纵横脉络。本文正是从这样两个思维向度上重新切入对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的研究。 论文主体分为两部分: 上篇主要是对论争缘起及分歧内容的解析。 论争缘起之一在于,创造社会同人不满于新青年派和文学研究会的新文学建议方向,而国内文坛在一个时期内又冷落与忽视了崭露头角的创造社作家。 缘起之二在于这样两个新时代的作家群体怀有不同的文学建设观念。文学研究会紧扣当下,努力以文学对具体的时代问题做出现实回答;而创造社则把目光投向未来,他们显示了更强的文学本体意识。观念分歧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文学创造观与文学译介观。 上篇立足于原始资料,包括两个社团出版的各类刊物,被前人忽略的社团成员的着述、舆论传媒做出的评论及诸多私人书信、日记等,通过细致的勘察揭示了引发论争的更真实的深层心理动因。尽管从某种角度看,引发论争的某些动机并不怎么崇高。然而这些都是对世纪初期中国新文学建设拓荒者复杂心路的有力凸显。 下篇:主要是对论争结果及其历史经验的总结。 从细致描摹论争中及论争后双方思想及情绪的嬗变入手,本文指出,论争并没有使双方文艺思想趋向统一。恰恰相反,研究者出于善良意愿得出的表面上符合情理的结论并不符合史实,事实上,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之间的敌对情绪在逐渐加深,文艺思想也都趋向极端化,并试图以此否定对方。 直面现实意味着重新审视历史经验教训。本文认为,论争中显示的这些内容值得注意:对待论争应持的态度问题,论争中阐释问题时的枝节化、惜绪化倾向;双方文艺思想中的某些因素也影响了论争的结局。 以上局限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论争史、文艺思想史。文学社团流派史中的许多“病灶”。以后中国新文学的诸多论争和理论变迁都能从这里找到思想源头。 当今文坛已经而且必将出现更多的文艺思想交锋。因此,对这场论争的重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肖华[2]2016年在《文学研究会日本文学翻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研究会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曾经以《小说月报》《文学周报》《文学旬刊》《诗》为阵地发表了大量的翻译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许多日本文学翻译作品。本文以这些日本文学翻译作品为基础资料,旨在还原文学研究会日本文学翻译全貌,并试图探讨文学研究会的文学选择及日本文学翻译的接受情况。文章的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文学研究会成立缘起及其相关刊物,然后对文学研究会的研究尤其是其翻译文学的研究做了整体论述及分析,最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及思路。文章的正文部分分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首先对文学研究会的日本文学译介作品进行了一个整体性的描述,并考察了重要译者的文学思想,最后阐释了五四前后的时代语境对文学研究会选译日本文学的影响。第二章从“人的文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翻译作品的思想主题,并分析了文学研究会日本文学翻译的价值与缺失。第叁章从“革命文学”的视角审视文学研究会的日本文学译介,分析了影响文学研究会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译介的内外部因素,考察了文学研究会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译介的接受情况。
参考文献:
[1]. 冲撞与嬗变[D]. 李卫国. 山东师范大学. 2001
[2]. 文学研究会日本文学翻译研究[D]. 肖华. 西南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