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中县吴仲良第五小学 资中 641200)
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支架作用下,自我认定目标、自我搜集信息、自我选择巩固策略、自我反思总结。所谓“互助”,就是基于学习小组建设和小组内外互动、合作交流的“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引导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检查学生”。 变以教为主宰为以学为主体,个体学习与互助学习相辅相承,变老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课堂已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学习、互助交流的场所。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互助阅读的习惯呢?
一、学生的自主、互助阅读要求教师转换观念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失掉了自主性、主动性。要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教师要做到: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在讨论中说错了的,教师不批评;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教师要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间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等等,变“教知识”为“教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阅读的需要。如①:故事诱“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了《怀素写字》这课后,我让学生再去找找写著名书法家的故事,以此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②榜样激“读”。 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革命领袖、科学家、书法家等的成材之道,以及身边的同学的读书、学习的可贵品质,逐渐地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的趋向。③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可以不失时机跟学生一块儿阅读一部好书的开头,引起他们的兴趣。如老师有声有色的跟学生一起背 《三字经》,并做简要的解释,学生马上就会捧着 《三字经》背起来,比老师还背得快。④比赛激读。同桌或小组开展阅读比赛,看谁读的文章多、收获多。不爱读书的同学看别人读的多了,自己也会不自觉的要主动去阅读。也可以在小组间开展阅读比赛,看哪个组更积极,自己不去读的话就会拖本小组的后腿,不得已都要去阅读,如果自己不主动去读,本小组同学也会督促他去阅读,慢慢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从而喜欢上阅读。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的选择性使用;(2)学会划、圈、点;(3)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读边思考;(4)多摘录、多写体会;(5)尝试做到“六个一”: ①用好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摘录本和一本读书笔记本; 2带着一个主题去搜索读; 3读一本(篇)写一篇; 4每天必看至少一页书;5每天至少与人交流一次读书内容或感受;6一本好书(一篇好文)反复读。
四、组织学生自主、互助阅读的基本模式
以6-8人为一个自主、互助阅读小组。交替使用成员组合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学生自由组合,由小组成员自选组长;第二种是教师指定小组长并分派成员。这两种方式可以交替使用,分组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水平、个性特点、情趣爱好、男女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因素,按照小组内的学生有差异而小组之间又基本相似的基本原则,均衡搭配,合理分组。班委成员分摊在各组内,便于参与管理。小组内相邻学生要做到两两强弱搭配,便于学生的互助学习。各大组间每周互换一次位置,组内两小组每个月交换一次位置。小组内可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评价员各1名。为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给每个学生以改变角色和锻炼的机会,对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评价员的认定可以采取定期轮换制。编组既要相对固定,又不能一成不变,要定期重新编组,使更多学生有与更多同学交流的机会。每个学习小组内的组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做到每人一岗,每月一轮换。
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如下习惯:(1)小组内进行互助交流学习,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交流自己阅读的内容,也要交流自己的阅读认识。(2)强调小组长的统领作用,调控交流时间、进程、方向和内容,督促组员落实。(3)“一帮一”在此环节中要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实,后进生可以在互助交流环节学习别人的阅读方法和领悟阅读角度,下次阅读时自然就会模仿着去用了。小组交流后再由小组长在班上对本小组的阅读情况作小结汇报,教师针对各小组的阅读情况、互助情况等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每次自主、互助阅读时间一般为40分钟。
教师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学生好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对学生的疑问或及时拓展思维,或提供知识背景让学生自己探索。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小组之间开展合作学习,让各组汇报自己讨论的问题,然后筛选出几个主要问题让各组共同探讨。其中有些问题有助于深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保留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对于学生的成绩,我们要及时表扬,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点。课文读得好、普通话流利、字写得好。教师要尽一切努力发现学生的成绩,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都要使他们充满成就感,进而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老师的赏识对学生很重要,它有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五、建立健全自主、互助阅读激励机制。
1、及时强化的策略:
(1)竞赛,这既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既有班内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量,主要看本数与篇数;二看质,主要看摘录本与读书笔记。(2)榜样,这是一种正强化。在班内进行“读书星”的评定。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周——月——学期。每次利用周会进行表扬,并公示到班级公示栏中。(3)奖励,既是对人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主要是通过评“读书积极分子”。奖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物质奖励;二是“特种借书卡”的奖励。
2、自我效能的策略:
(1)建立一本自我评价本,主要是对自己所用读书方法的评价以及“六个一”的完成进行自我评价。(2)明确一个竞争对手,并制定竞争计划及自我发展目标。(3)每天给自己一句表扬或批评的话(围绕阅读情况)。
通过以上两个策略的实施,达到了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有效地激励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阅读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真正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论文作者:李群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5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小组论文; 自主论文; 自我论文; 一本论文; 习惯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5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