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部署,从1998年秋季开始,《邓小平理论概论》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入了全国各高校的课堂。4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开设这门课程是完全正确的,其教学效果总体上是好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还比较简单,实践性教学环节还落实不够等等。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提高邓小平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使邓小平理论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并化作坚定的信念,必须对现行的教学体系进行较大的创新。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江泽民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国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既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创造性思维,又要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构建有利于学习的创新机制、环境和氛围。为此,需要实施从教学思想、目标规格、课程设计到培养过程全方位展开的系统工程,即“创新工程”。这一创新工程实施的前提和先导,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在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居首位的。大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掌握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要搞好邓小平理论的教学,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其首要之点就是观念的创新。所谓观念创新,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破除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揭示事物的新性质和新规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有目的、有意识、有思想的人进行的,而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开展活动的,因此,一切创新活动都源于人的观念创新。
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中,观念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观念创新的产物,教师不进行观念创新,就无法达到《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观念创新就是这一理论精髓的集中体现。没有观念创新,就不可能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就会走入死胡同,甚至会亡党亡国。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尤其是在打破“姓社”“姓资”观念的束缚上,邓小平表现出了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创新精神,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正因为如此,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显然,如果教师思想保守僵化,是不可能胜任邓小平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即使勉强进行教学,也不可能讲清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也讲不出什么新意来,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的形势日新月异,对人们观念的形成和改变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理论的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战略目标。江泽民在2002年5月31日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党能否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一定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到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党确立新观念,探索新思路,创立新理论,制定新策略,否则我们党的生命力就会枯竭。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模范,成为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模范。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新的观念把握时代特征,以新的理论思维阐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让学生充分理解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新要求,自觉遵循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第三,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中必须进行观念创新。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围绕这一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等。就《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而言,实施创新教育应体现出培养创新人才的人格、思维和行为特征。主要是:(1)人格特征: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抛弃传统保守观念,接受新观念,思考新问题;勇于提出和善于解决问题;勤奋自学,完善知识结构。(2)思维特征:创造性;批判性;多向性;认识性。(3)行为特征:理智性;开拓性;实践性;主动性。显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教师的创新观念作先导。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是否定现有的教学内容另搞一套,而是要求精,求新,求实。
1.求精
教学内容是《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所要传递的基本教育信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于各种信息的输入而引起的。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排除其他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干扰,是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头脑的重要信息条件。邓小平本人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少而精”和“要管用”的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一定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精神实质上下工夫,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必片面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首先,要讲好导论部分和第一章。在讲授导论部分时,要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重点,讲清楚“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进而揭示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一章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本章的教学中一定要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这一主题,重点阐述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开头的这两部分内容是统贯全书的,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下功夫准备好教案,组织好课堂教学,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讲好了开头,就为后面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整个教学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其次,要讲好邓小平的经济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概论》中,有关邓小平的经济理论的内容大约占1/3,是分量最重的一块。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何使学生对这一科学体系有清楚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其理论实质呢?有的教师将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体系概括为“七个一”,即“一个前提,一个任务,一个目标,一个步骤,一个途径,一个手段,一个标准”。具体来说,“一个前提”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个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个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步骤”是“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一个途径”是改革开放;“一个手段”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标准”是“三个有利于”。[1]应该说,这种概括虽然不够全面,但还是有一定新意的,这样讲授很容易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最后,重点讲好邓小平的政治理论(包括民主法制建设、国际政治、国家统一、党的建设等)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这些内容的具体讲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集中讲几个专题。有了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有了好的保证。
2.求新
在《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内容上“求新”应当注意几点:一是要讲授新内容,将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体现在教学内容中。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的。党的十五大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等许多新的重要理论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得不是很充分。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是1998年上半年编写的,4年中没有进行修订,如果只是按照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对邓小平理论的阐述就会很不充分,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要补充新材料。实践在不断发展,学生所思考的焦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了解这些新变化,善于运用最新的信息从全新的角度为学生解疑释惑。三是不能片面地理解“新”,为了“新”而“新”。对于那些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所谓“新思想”“新流派”“新思潮”的宣传,应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而不应以欣赏的态度去宣传。
3.求实
在这方面应做到两点: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要讲求实效。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因此,在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中,必须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非常重要。针对青年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求实意识和交际观念强、价值观念多元取向等特点,要更多地采取摆事实、讲道理,在比较中明是非、辨真伪的方式,让学生多看、多思、多议,使学生在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的循环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觉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是教学的呈现方式,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的方式;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直接影响师生的沟通和教学信息的传输。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分析式讲解与学生认知相结合;二是概括式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三是指导性讲解与学生实际运用相结合;四是范例式讲解与学生模拟相结合;五是学生实践与教师指导相结合。[2]在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中,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的基本要求是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实行专题讲授
这种教学方法是由北京大学率先实行、许多高校相继效仿的一种做法。江汉大学在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第一、二学期也实行专题讲授,教学效果相当好。这种方法的优点很明显:首先是教学重点突出,确定的12个专题都属于邓小平理论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有一定的深度,参加专题讲授的大多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其学术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受到学生的欢迎。
2.组织好课堂讨论
可由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讨论题,要求学生写出讨论提纲,然后进行课堂发言讨论,最后由老师作总结。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特点来看,很适合组织课堂讨论,既有利于改变方式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邓小平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运用多媒体进行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就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创新。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到达方式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它可以使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具有立体感,更能直观地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有利于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的头脑。
要搞好多媒体教学,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具体来说,一是要使传统的教学思维由线性的、前后顺序不可逆的方式向非线性、交互式可逆的方式转变;二是使传统的教学思维习惯由平面式的、单一功能的动作方式向立体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动作方式转变;三是使静态的思维展示方式向动态的思维展示方式转变;四是要由教与学的基本分立向教与学的相互统一的方式转变。[3]
四、教学环节的创新
1.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中,必须突出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二是要体现在社会实践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来体现,在讲授不同的章节时,教师可根据内容需要选择和设计案例,在案例分析中使学生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由于邓小平理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可以找到大量的案例来充实教学内容。
社会调查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直接的体现。教师要教好邓小平理论,不接触社会实际是难以将教学内容讲得生动具体的,如果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学生往往也不满足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和说教,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然后带着问题来学习邓小平理论,必然会增强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感,达到使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很有必要进行社会调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这样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但是,根据我们的体会和了解,各高校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落实。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经费困难。许多高校在迎接检查时很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在平时,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却很难落实到位,使这一活动无法开展。二是教学管理没有跟上,缺乏应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的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工作量上没有得到体现,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相反,有的教师不按规定组织或参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没有受到约束。因而许多学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几乎是空白。
2.抓好第二课堂的学习
对大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不能只限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习对于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组织辩论比赛,让学生就邓小平理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辩论,可以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接受正确观点,摒弃错误观点,同时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敏捷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专题报告或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可以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作报告,对有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和辅导;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演讲比赛,交流学习心得。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论文竞赛,也是调动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还可以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与某种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寓教于乐。总之,第二课堂的学习一定要有针对性,特别是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征去组织,做到形式多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选择,同时也要与教学方法以及相关教学环节相一致。根据这一原则,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笔试可以是闭卷进行,也可以是开卷进行;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论文答辩的方式,可自由组成答辩小组,自由选择论题,查找资料,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撰写论文,通过抽签决定答辩人进行答辩。这种考核方式能使学生受到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
总之,实现《邓小平理论教学概论》课程创新的关键是教师,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就只能流于空谈。现在各高校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兼职教师、“转行”教师人数较多,质量难以保证,这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