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岩土工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岩土工程中,地基与桩基础的处理质量会对岩土工程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体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本文将对岩土工程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岩土工程中地基与桩基础处理技术要点,为施工过程中地基与桩基础的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设更多高品质的工程。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基;桩基础;处理技术
引言
在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岩土工程施工中的核心是地基与桩基的处理,其处理质量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了保证岩土工程质量,我们需要掌握岩土工程施工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地基与桩基处理进行分析,充分掌握地基与桩基处理技术要点,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相关控制,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促进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
1.岩土工程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在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众多不同的门类,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大部分工程建设均与土木工程有直接的联系。土木工程可以分为地上工程、地下工程以及水中工程,而岩土工程就是土木工程中的一种,是在土木工程的实践中对岩土进行研究的技术。岩土工程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岩土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妥善的处理。由于这些问题的种类复杂,我们可以将岩土工程分为地基与基础、基坑工程、边坡治理以及其他各种地下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重要分支,岩土工程在 1773 年开始成为单独的技术,而我国的岩土工程发展已经超过50年,目前我国的岩土工程技术已经进入的成熟阶段,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岩土工程的技术特点
2.1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不稳定
岩土工程施工中,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不稳定性比较强,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变化或施工,都会引起岩土结构与性能参数发生改变。现阶段,依然通过岩土工程勘察来判断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这种通过在施工现场布置勘探点,进行钻孔或物探为主的勘探技术,不能准确判断场地所有的岩土特性,只能对场地内岩土特性进行大概的推测,如受外界影响因素干扰,会影响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岩土特性不稳定,实际工作中,要反复进行原位测试与现场检测,依照岩土特性的改变,合理调整施工方案,以便顺利开展项目施工。
2.2技术隐蔽性
作为与地壳岩土体密切相关的施工技术,岩土工程是在地表下进行的一种施工活动,因该技术隐蔽性强,常见的地基与桩基础处理项目、地下连续墙及锚杆等属于该技术的隐蔽性的表现形式。这些项目完工后,岩体或土体将其掩埋住,而项目运行与使用条件也极为隐蔽,不易被察觉,此种情况下,除非项目出现严重问题,否则无法预料。
2.3技术依赖性强
现阶段,虽然岩土工程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该学科技术的发展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其他学科的发展对岩土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比如,随着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岩土工程中也开始应用该技术原理,形成高压喷射注浆法,同时射流与真空泵的研制,促使岩土工程人员研发出真空预压法技术,这种液压技术为大吨位静压桩技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超声波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超声波检测应运而生,成为岩土工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能够准确体现桩的质量,因而,岩土工程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岩土工程施工中,地基与桩基础的关键处理技术
3.1地基处理关键技术
当前,我国岩土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应用比较多,且大多处理技术属于国内自主研发而成,并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施工中。比如,钢渣桩、CFG及二灰等复合地基处理技术都是我国独立研发的,在实际施工中,提高了废物利用效率,施工投入与资源使用等成本明显降低,同时该技术具有一定的节能环保性,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项目施工中的环境污染情况也得到缓解。在这些地基处理技术中,CFG桩处理技术是典型的应用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中,该技术应用工序主要为:(1)施工前复核放线与监理。(2)选择桩基材料时,一般以硅酸盐水泥、粒径5~31.5mm的碎石、粉煤灰及泥含量小于3%的砂料等为主。(3)混合料灌注前,管道必须要清理干净,如果注浆管道存在异物,将会影响灌注作业。(4)灌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混凝土融入钻杆后才能提钻,同时开阀门高度设置不超过30cm,为提钻提供便利。(5)桩底混凝土泵压时,要暂停提钻施工,确保提钻速度要均匀,依据混合料没入钻具的情况,设置提钻高度且高度不能超过 25cm。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和施工,及时用于施工过程,以防长时间放置对混合料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避免水分流失。同时,对混合料配比与搅拌时间做好控制,实际作业中,如果遇到砂土或淤泥层,要放慢提钻速度,增强桩体强度,以防发生断桩,并严格掌控灌注时间。(6)成桩后,对桩头与桩身做好保护与养护,完成养护后,才能进行桩头剔除工作。
3.2桩基础处理关键技术
岩土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实际施工中,该基础处理技术根据受力原理的不同,划分为摩擦桩与端承桩2种类型;如果根据施工方式的不同划分,则可划分成预制桩与灌注桩2类。目前,我国建筑项目施工中,主要以钻孔与冲孔、扩头灌注及预应力管等形式的桩基础为主。灌注桩技术的应用,因施工过程中孔底沉渣出现问题,降低了桩体实际承载力,此种情况下,灌注桩后压浆技术随之出现。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是通过在桩底直接压入高压加压装置,以此挤出桩内沉渣,在此基础上有效改善桩端与周边土壤的力学性能,有效提高桩基承载力,预防桩基出现较大沉降。在岩土工程技术应用中,桩基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主要体现为:(1)项目设计阶段,根据施工现场土壤的实际特点与需求,合理设计项目施工方案,进而合理选择施工处理技术,有针对性地设计桩长、桩径及桩数等参数;(2)现场施工作业过程中,要严格依照施工设计与工艺开展施工,放样测量要准确,以此准确定位桩位,对作业机械与器具进行正确布置。
在实际施工中,要严格执行施工作业指导书与工艺,注意相关施工注意事项,比如,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的护筒预埋、泥浆配置,预制桩状态质量的检验与接桩,严格控制桩基垂直度等。完成灌注桩终孔与预制桩压入工艺时,摩擦桩侧摩阻力与项目设计需求应保持一致,端承桩桩底端应进入持力层良好的土层,且嵌入深度应符合设计规范。完成灌注桩清孔时,桩底的沉渣厚度应符合施工工艺,钢筋笼加工与设计保持一致,还要做好混凝土浇筑,从根本上确保桩基混凝土浇筑质量得到保障。另外,完成施工作业后,要委托具备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严格检验桩基质量,全面提高项目整体施工质量【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经济发展中,建筑项目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岩土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岩土工程地基与桩基础处理技术发展日益完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使得岩土工程施工安全性增强,促使岩土工程发展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何小红.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黑龙江科学,2017,8(21):100-101.
[2]李德才.试析岩土工程中地基与桩基础处理技术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2):191.
论文作者:林森,岳帅,李振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岩土论文; 技术论文; 地基论文; 岩土工程论文; 桩基论文; 项目论文; 桩基础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