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逻辑教学将走向何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走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00)10-0033-05
一
1998年,第1期《读书》杂志发表了王路的文章《金岳霖的孤独与无奈》;同年,第3 期《九江师专学报》登载张盛彬的《沉重的逻辑话题——答逻辑取代论》一文。1999年,第3 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王路《论我国的逻辑教学》一文;后该刊第5 期刊载马佩的文章《也谈我国的逻辑教学——与王路先生商榷》;同一年,《哲学研究》第10期发表王路的论文《论“必然地得出”》。在上述文章中,王路研究员和张盛彬、马佩教授分别就我国高校逻辑教学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以此为标志,本世纪我国逻辑学界第三次较大规模的讨论拉开帷幕。
从目前情况来看,参加讨论者涉及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以及国内重点和一般大学的逻辑工作者;讨论形式既有报刊发表论文,又有会议陈述、辩论等。在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讨论中,围绕我国高校逻辑教学走向这一中心,到目前为止大致有以下3种观点:
(一)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
以王路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在我国高校应该教授现代逻辑,用其取代传统逻辑。他们因此被称为“取代论”者。“取代论”者在不同场合陈述思想的具体方式可能有异,但在坚持上述原则上却始终如一。王路提倡在大学里开设现代逻辑的课程,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他认为逻辑确实有普及和提高的问题,但是,该普及的恰恰是现代逻辑知识,而不是传统逻辑知识,具体地说,我们至少应该在大学哲学系里普及一阶逻辑知识,而所谓提高,则应该是在一阶逻辑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再多学一些,比如非经典逻辑、高阶逻辑,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真正的逻辑研究。
“取代论”者之主张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1.从现代逻辑在现代学科中所处的位置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规定逻辑是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命科学等并列的当代七大基础学科之一。这里的逻辑指的是现代逻辑。可见现代逻辑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在我国,对现代逻辑教学却重视得非常不够,至今尚未有几所高校将其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
2.从学科发展来看:逻辑是一门科学,它提供的是关于必然性推理的知识,这种推理的必然性是由形式决定的,亦即逻辑的内在机制是“必然地得出”。比较亚氏的三段论和现代逻辑,可以说亚氏构造了一个非形式化的形式系统;此外,他还有关于三段论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描述,但缺乏证明。而现代逻辑凭借形式化方法建立了逻辑演算,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对“必然地得出”进行了精确刻画。所以,亚氏三段论是逻辑,但比起现代逻辑却有“很大欠缺”。
现代逻辑经过100多年发展, 已形成经典逻辑和非经典逻辑两大类,而前者又是后者之基础。这就是说,就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言,逻辑已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所以,作为教学不可囿于传统逻辑,而应顺乎科学科发展,实现“逻辑现代化”,所谓逻辑现代化,就是提倡大学里开设现代逻辑课程,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也就是要讲授金先生在30年代倡导和讲授的那样的逻辑。
3.从对传统逻辑的评价来看:因为有了现代逻辑,所以传统逻辑内容显得陈旧。站在现代逻辑的高度,可以发现传统逻辑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方法陈旧,错误很多,处理问题的本领差。此外,传统逻辑不构成现代逻辑之基础,学习现代逻辑不预设任何传统逻辑知识。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进一步学习的关系。
4.从实际效果来看:金岳霖先生培养出许多杰出逻辑学家用的教材是《逻辑》,而该书讲的是现代逻辑;相反,当他通过《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简明读本》讲传统逻辑的时候,“金先生再也没有培养出逻辑学家!”与此相类,以传统逻辑为主要内容的普通逻辑也盛行20年了,但用这样的教材并没有培养出一个逻辑学家。非但如此,这样的教材对现代哲学尤其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研究并没有多少益处。鉴于此,“取代论者”提出坚持传统逻辑教学将会影响到我国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实践。
(二)传统逻辑不可废止
以张盛彬、马佩、郁慕镛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取代论”者之主张进行了批评,认为传统逻辑不可废止。张盛彬认为在中国高校,文科主要学传统逻辑有其合理性,马佩主张不应以数理逻辑内容完全取代大学文科逻辑教材中的传统逻辑内容。郁慕镛认为,在高校中完全应该教授非形式化的普通逻辑,普通逻辑还是有用的,高校教授它也是必要的。李永铭指出,“作为逻辑学的教学,如果采取取代论,则无疑会丢失人类历史上的思想成果。”关老健更认为:“形式逻辑在吸纳数理逻辑成果方面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成为某种经院哲学式的,供一些闲来无聊的‘学者’消遣的‘阳春白雪’,这么下去,不萎缩(指逻辑的阵地——引注)才怪呢!
上述学者之主张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1.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在内容构成上有异。
传统逻辑包括概念、命题、非必然性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必然性推理(即演绎推理)、假说、论证和普通思维基本规律等内容,而数理逻辑仅是对必然性推理的研究,是传统逻辑中演绎一支的发展。这样,传统逻辑中大量人们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有用的知识,在数理逻辑中却未能包括。可见,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和上述分析有关,反对“取代论”者批评了“取代论”者的逻辑观。郁慕镛指出王路认为归纳与逻辑有根本区别,这就是说,归纳不是逻辑,王路仅仅承认形式化的演绎逻辑,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逻辑观。马佩认为,演绎与归纳虽有区别,但二者都是推理形式,而且都是在人类思维中起重要作用的思维形式,为什么逻辑就只能研究演绎,不能既研究演绎又研究归纳呢?如果说,一门科学把两种有区别的东西包容起来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一种谬误,那么,一切科学都包含这种谬误。张盛彬则从认识论角度批评了“取代论”者,指出“必然”来自“或然”,排除无效式方可得到有效式。如孤立看“必然”,不见二者的联系,片面贬低“或然”及或然性推理(类比、归纳),就落入了形而上学方法了。现代逻辑研究命题间的必然联系,研究有效推理,本无可非议;与认识论分家,摆脱心理主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研究纯形式之推演,亦无可非议;但由此引申到逻辑只研究推理,不研究有效推理、与认识论结合、有心理倾向,就不是逻辑,则过矣。这正是形而上学的逻辑观了。金先生认识到这种逻辑的不妥,而今日取代论者恰恰再拣起金先生抛弃的观点。
2.和现代逻辑相比,传统逻辑有其特点和功用。
现代逻辑利用数学演算和人工语言研究有效推理,追求必然思维,是形式化的推演。此种思维方式远不属于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是高级的科学思维方式,更适合尖端性高深科学之需要。相反,传统逻辑主要是用自然语言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进行论述,而人们通常是运用自然语言进行思考和交流思想的,特别对于一般文科学生和干部而言,由于他们不习惯于演算和工人语言运用;所以,他们更习惯于接受传统逻辑的论述方式。此外,文科学生和一般干部主要以自然语言为工作手段的工作性质,亦决定了他们最需要的是传统逻辑知识而非数理逻辑。
关于传统逻辑之功能,还有学者专门论述了其对人脑的训练作用,即健脑操功能。这主要指通过接触具体的逻辑形式,透过具体领悟了一般,对属于传统逻辑神韵的东西,即对逻辑思维的一般原理有了领悟和把握。这些一般原理落实在人脑中便转化成了逻辑能力。逻辑思维的一般原理既非传统逻辑里的思维基本规律,亦非思维的基本规则,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传统逻辑没有明示,通过训练能使人感悟到的一般性原理,如思维要讲究明确性、周密性、有序性等。
3.普通逻辑教学有利于现代逻辑教学。
郁慕镛指出,南京大学有关实践经验表明,大学生先学习普通逻辑,激发起对逻辑的浓厚兴趣,初步领会逻辑精神和学到一点现代逻辑知识,对他们以后继续学习现代逻辑等其他课程十分有利。此外,有关经验又表明,如果普通逻辑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那么学校有关领导就会重视逻辑学。
4.讨论问题当面对国情和大学生思维实际,遵循教育规律。
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渊源之一,但与其它两个逻辑渊源,尤其古希腊逻辑相比,在一些重要方面显得不够成熟。并且,秦以后中国逻辑的发展中断,2000多年里没出现有影响的逻辑学家和重要逻辑论著;所以,我国是一个缺乏形式逻辑传统的国家。近代时期西方逻辑传入,但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影响,模糊笼统缺乏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变化不大。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我国的中学生通过报刊杂志、各种传媒接触到许多逻辑错误,而绝大多数中学又尚未开设逻辑课,在数学、语文等课程里,教师很少从逻辑方面分析,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入大学的学生在逻辑上可谓一片空白,这就是高等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之实际。鉴于上述情况,高校逻辑入门课当为普通逻辑,因为它“比现代逻辑简单得多”,中国人“具体的比抽象的更容易接受,不太抽象的比较抽象的更容易接受”。需要指出,主张传统逻辑不可废止的学者一般而言并不反对在高校中讲授现代逻辑。
(三)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并举
这是部分学者关于高校逻辑教学走向的另一主张。刘春杰指出,我国逻辑教学改革除了现行的三种实践模式外,论证逻辑是一个更现实的可能方向。逻辑教学改革至少应该是形式化逻辑和论证逻辑两条腿走路。晋荣东指出,传统逻辑的形式化不是逻辑现代化的惟一道路,数理逻辑也不是现代逻辑的全部,以论证和谬误为中心的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同样构成了逻辑现代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必须改变目前逻辑学教材中普遍缺乏非形式逻辑内容的现状。
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并举,这一主张主要基于以下一些理由:
1.我国逻辑教学改革须借鉴世界范围的逻辑教学改革经验。
考虑国外逻辑教学改革情况,对于客观、正确地评论我国的逻辑教学改革大有裨益。本世纪初,国外逻辑教学改革仅有的一个取向即形式化逻辑。而50年代以后,非形式化取向逐渐形成一股强劲潮流。这从欧美及澳大利亚的课程和教科书上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上,除形式化逻辑课程外,还同时开设“批判思维”、“谬误理论”或“论辩分析”。其主要意图是形式推理理论与论证理论并举。在教科书上,主要有以下4种:(1)完全形式化的逻辑教科书,如苏佩斯的《逻辑导论》;(2)“融合型”的,类似于我国的《普通逻辑》,如柯比的《逻辑导论》;(3)偏重于论证的,一般的做法是加入了大量的有关“谬误”分析, 如贝内特的《基础逻辑导论》;(4)论证逻辑,以论证为核心对象, 如奥尔特的《非形式逻辑:可能世界与想象》。可以看出,我国的逻辑教学改革比国外的改革少了一条路,即论证逻辑的改革之路。
2.社会民主化及现代社会生活需要非形式逻辑。
就前者而言,21世纪我国社会将朝着更加富强、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进,以论证合理性或交往合理性为基础的公共论辩、自由讨论将构成未来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形式,而有效论证和论辩的能力非先天获得;所以,为了成为民主社会的一个合格的参与者,其成员就必须接受某种训练来提高自身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素质和能力,这对于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高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就后者而言,在现代生活中重要领域的各个重大问题上,如科学、道德、法律、政治、环境、哲学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论证,如何评价它们,这需要论证逻辑。
3.形式化逻辑与论证逻辑不能相互归约。
以形式推理为核心对象的形式化逻辑和以论证为核心对象的论证逻辑在一系列基本观念上不同,不可互相归纳。主要表现在:(1 )形式化逻辑假设命题是二值,而论证逻辑却属三值逻辑。(2 )在形式化推理理论看来,一个在逻辑上令人满意的推理就是一个重言蕴涵式,但如此一个推理并不必然能成为一个合理的论证方式。(3 )形式化推理理论不问推理前提事实上之真假,其“有效性”概念专注于推理形式之评估;而论证理论则首先要考虑一个论证或推理的前提真或假。(4 )形式化推理理论完全略去了推理中的隐含前提(或更一般的,论证或推理的背景),它对推理的评估只是依据直接陈述出来的命题表达式,但论证理论需要处理论证背景或假定前提等问题。
4.论证逻辑与传统的论证理论不同。
传统的逻辑教科书中有一些有价值的论证理论,是不完整不系统的。作为现代化的论证逻辑理论与传统的论证理论的不同并不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在于理论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别。
主张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并举的学者,对逻辑教学的现代化就是逻辑教学改革的形式化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因为形式化方法本身的运用是有条件和限制的,如果把形式化作为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就会抹煞那些不能用形式化方法加以研究而又迫切需要研究的当代实际逻辑问题的重大意义,剥夺用非形式化方法研究这些问题的新逻辑学科之生存权。
二
从目前讨论的发展情况来看,此次逻辑讨论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1)一些基本概念如“逻辑”、“现代逻辑”、“逻辑现代化”等, 讨论者们往往赋予了其不同甚至对立的内涵和外延。(2)讨论形式激烈,出现点名批评、要求当面辩驳等情形,故以“论战”来指称这场学术讨论似更为恰当。当然,在讨论过程中,偶尔由于双方学术观点的分歧而导致了某些个人情绪因素介入,这显然不利于讨论的健康发展。研讨中客观、求实的态度以及学术包容精神当进一步提倡和弘扬。(3 )讨论者学术视野比较开阔。有关立论涉及中、西逻辑发展的历史,本世纪国外逻辑教学改革的经验,近20年来国内实际教学情况以及21世纪我国逻辑教学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等诸多方面。(4)此次讨论和前两次讨论一起,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化对待西方逻辑的3个不同反应阶段:犹豫不定、肯定接纳和有选择地吸收。可以预测,21世纪中国文化和西方逻辑将进入如何吸收、创新的新阶段。
随着对归纳、类比、辩证等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深入研究,新的逻辑类型将会渐趋成熟。与此相应,逻辑教学在内容方面亦将呈现出演绎逻辑系统、归纳逻辑系统、类比逻辑系统等多元化态势。随着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态势出现,逻辑教学功能亦将有新的变化。这主要指,逻辑从过去主要有提高思维功能素质的教导作用,发展为教导作用、研究工具、理论基础、理论意义以及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多功能复合体。全面发挥这些因素和作用,将会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普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