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黑河 164300)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检验方法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4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快速血清学检验及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清特异性MP-IgM检查阳性114例,痰培养支原体阳性26例,细菌阳性9例,其中肺炎链球菌5例,肺炎克雷伯菌阳性2例,阴沟肠杆菌1例,卡他莫兰汉1例。结论:快速血清学检验以及微生物培养结果能够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及时且准确的诊断,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微生物培养;血清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86-02
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2~3周,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秋冬时节。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常见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头痛、咳痰、胸痛、浑身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后易引发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病情严重时可致脏器损伤或死亡。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肺部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其临床症状与其他肺部感染并无明显差异,故诊断结果会存在误差。肺炎支原体是传染性、耐药性均强的一种致病菌,若未能及时治疗,后期病情很难控制,患儿预后较差。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临床检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62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5.16±1.03)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哭闹不安等,部分患儿出现高热、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格检查发现患儿双肺呼吸音较粗且较低,肺部啰音较少。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患儿肺部出现大片絮状阴影,且肺门阴影增重。
1.2 方法
1.2.1微生物快速培养法 用无菌的咽拭子在被检者口腔咽喉邵捻数次采集分泌物标本,打开培养基瓶盖,把咽拭子置于瓶内搅动数次后再把咽拭子对着瓶壁挤压,尽量挤出其中液体,取出咽拭子,盖上瓶盖,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培养基变成清亮的淡黄色为阳性,培养基原来红色不变或者颜色不清亮的黄色判断为阴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血清学检验 患儿入院后于次日清晨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约2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中MP-IgM抗体,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和判断结果。若检测值>1:160,则为阳性;若检测为阴性的患儿,则一周后进行复查。
1.3 治疗方法
140例病例均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等方法治疗,确诊支原体感染后均使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静脉给药治疗,红霉素130mg/(kg·d)静脉滴注,每Et1次,连用14~21d;或阿奇霉素10mg/(kg·d),1次/d,连用7~10d。重症患者辅以短疗程地塞米松。经过治疗后,门诊随访1~2个月。
2.结果
血清特异性MP-IgM检查阳性114例,痰培养支原体阳性26例,细菌阳性9例,其中肺炎链球菌5例,肺炎克雷伯菌阳性2例,阴沟肠杆菌1例,卡他莫兰汉1例。
3.讨论
近年来,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用药监管不严格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因素导致的菌群失调有关系[2]。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最小微生物,能够独立存活,兼性厌氧,无细胞壁结构,呼吸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肺炎支原体不向肺实质侵入,仅在呼吸系统纤毛上皮存活,经过神经氨酸的受体位点直接在上皮细胞表面吸附,对纤毛活动进行抑制,对上皮细胞造成破坏。早期患儿可出现乏力、全身不适和头痛等,继而产生发热、咳嗽、痰液呈黏稠状或偶带血丝、喘憋、呼吸困难和喘鸣音等,较小患儿可出现肺部啰音,部分患儿出现肺外表现,引起脑膜炎、溶血性贫血、呻吟和心肌炎等。小儿在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如不得到及时的治疗,往往会愈发严重,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准确诊断、降低误诊率意义重大。
酶联免疫检验法属于较为特殊的试剂检测手段,它是以免疫酶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型检测方法它具有精确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所以在临床中多被应用于各种各样的临床检测,其中包括检验肺炎支原体感染。然而诊断过程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往往和其它肺炎病原体感染容易被相互误诊,仅仅采用酶联免疫检验方式容易引起漏诊情况,因此需采用其它辅助实验室方法进行诊断,如痰培养、血尿常规等。痰培养、血尿常规能够发现数目较多的白细胞和肺炎链球菌,痰培养能够明确病原菌[3]。除了痰培养、血尿常规等项目外,近几年,冷凝集试验在临床中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诊断支原体肺炎在临床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往往含有水平较高的冷凝集素(coldagglutininn,Ca),它可以在0~4℃时与患者体内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待加热至在37℃时,已经发生凝集的红细胞可表现为可逆性的扩散,从而达到诊断支原体肺炎的目的。上述试验过程中,应该注意采集血液样本后,如果无法及时进行送检,则应该属于离心法分离上层血清,避免冷凝集素与自身红细胞吸附发生反应,从而引起假阴性。对于微生物培养检测法,其主要将生长因子于培养基中有效加入,针对病原微生物分解的速度以及增殖速度可以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确保出现诸多的氢离子,确保培养基内部的PH值能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相应的指示剂颜色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通过对颜色进行观察,最终获得准确的疾病检查结果,采用此种方法实施肺炎支原体鉴定,表现出较高的检验有效性,同选择血清学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表现出更为显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检验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特异性MP-IgM检查阳性114例,痰培养支原体阳性26例,细菌阳性9例,其中肺炎链球菌5例,肺炎克雷伯菌阳性2例,阴沟肠杆菌1例,卡他莫兰汉1例。综上所,早期采用酶联免疫检验患儿血清中的MP-IgM抗体,有利于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唐家玉,黄宙品,何艳,等.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85例临床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8):55-56.
[2]黄显春.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131-132.
[3]苗忠海.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的诊断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2):131-132.
论文作者:张敏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支原体论文; 肺炎论文; 阳性论文; 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血清论文; 血清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