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对应与人类疾病与社会文化的转换--医学社会学的几点思考_全息论文

人体疾病与社会文化的全息对应及相互转换——关于医学社会学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息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人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疾而终对于今天的人类而言,几乎是罕见的个案。多数人在死亡时早已病迹斑斑、伤痛累累。如果说这是自然的手迹,不如更深刻地说,这是生活的烙印、社会的遗痕。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同商品的生产、流通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能免。

疾病的运行、疾病的观念、疾病的文化渗透于社会的每个角落。

疾病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就是人体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表现。就现代人而言,社会信息对人体刺激、干扰的强度和频度远甚于自然信息的干扰。然而疾病却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生物的生理的现象而归为自然科学类。疾病与人体生理更直观的联系以及更明显的表现导致认识疾病与调控疾病首先并主要在生理层次上展开。

然而今天,不良生活方式、不良思想行为和不良文化影响带来的心身疾病、不良遗传、性病及精神疾病已经广泛得触目皆是,并在不断发展出新的病种。

因此,医学社会学需要发展,也需要更综合更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其突破口之一,便是人体疾病与社会文化的对应关系与转化规律。这里需要:

1.更普遍的研究对象。医学社会学不仅要将现代心身医学开列的种种疾病列入考察范围,也要将那些似乎是纯自然因素引起的疾病列入考察范围,透视它们与社会文化的深层联系。医学社会学不仅要研究病人、医务工作者、医疗保健机构、医疗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还要将所有社会文化现象纳入研究范围,探索特定时空中不同内容、不同强度的社会文化现象对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身心影响。

2.更开阔的研究视野。医学社会学不只是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也不只是用社会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疾病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社会是高级阶段的自然。人体缩影着自然与社会。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的一切规律都将在人体内找到对应;人类研究的一切成果都将为解开人体之谜、人类精神之谜打开新的视点与途径,因此医学社会学要关注和吸纳所有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

3.更深入的研究层次。医学社会学应重新审视当代医学关于疾病成因的认识,发展新的疾病成因的系统模型;医学社会学将重新审视当代医学关于疾病生成机制的认识,更深入地探索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转换规律,特别是社会文化在其间的作用。使人们以更全面的整体眼光看待疾病现象,为大量原因不明的疑难疾病提供更清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为那些号称病因清楚的疾病提供更透彻的认识眼光与预防方法。

一、关于疾病形成原因的新模型

为了对照的简明起见,将现代医学关于疾病成因的要点(表一)和我们进一步探索发展的疾病成因要点(表二)列表如下:

表一

表二

对照两表:

①表二将表一外因栏中的致病因素与条件合并,认为它们都是自然性外因,至多是直接间接之分。合并后表达更为简洁、清晰。

②表二新辟了与自然性外因相对应的社会性外因。社会性外因在当代医学特别是心身医学中已有所研究,但需要毫不含糊地确定社会性外因在整个疾病学中的位置。在致病外因中,至少是两分天下有其一,甚至在今天其比重更大。

③表二明确将致病内因分为生理内因与心理内因。表一内因栏表达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的生理内因,精神心理内因只偏于一隅毫无地位。实际上作者认为,在致病内因中,精神、心理的作用不仅至少与生理作用一样大,而且就意识的主动调控特性而言,它的实际作用大于生理内因,是一个极需开拓发展的领域。

④表二鲜明地将生理性与心理性内因结构都看作是先天与后天的综合。

⑤表二的心理内因二分结构及其内容的提出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述。作者认为,心理的(或意识的)先天与后天结构及内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它们本身可能存有疾病的潜在信息,当外界条件适宜时,便发展表现为现实的疾病,如大量原因不明的先天疾病和疑难疾病;另一方面,心理意识结构及内涵决定着人在处理社会信息时采用何种转化方式:良好的心理意识品质将平衡甚至升华外来刺激(主要是社会文化刺激),而易患心理素质则会采用郁积病态的方式处理信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

二、关于人体疾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人体与宇宙是全息对应的关系

根据宇宙全息统一理论,全息是宇宙万物统一和联系的最根本的方式,即物质的每一部分都以特定的方式包含着物质的全部属性信息,每一部分物质都是物质整体世界的小像、缩影。正因为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统一信息,世界才可能是统一的,才可能互相沟通与转化。全息统一使事物之间达到了最普遍的联系。

就我们的研究对象人体而言,人体与宇宙的全息统一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人体局部与人体全部的全息对应;②人体生理与心理(意识)的全息对应;③人体生理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全息;④人体意识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全息;⑤人的整体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全息。

2、相互全息源于事物的完全记录性质和完全储存性质

运动和变化是事物的本质特性之一,记录与储存是事物的另一大特性。没有这种特性,事物的普遍联系、全息对应是不可能的。而且这种记录与储存是对信息的完全记录和完全储存,只要相互作用过,其作用的内容、方式、强度等等便全部记录在案,无一遗漏。一块顽石记录了以往时空中沧海桑田的全部变异(所谓无机记忆);一粒树种储存了家族进化的全部历史和土壤、气候、生物作用的全部信息;一个人体记录了所有的自然干扰,心理波动,储存了所有经历过的社会文化刺激。

事物记录,储存信息有程度深浅之分,有些打着深深的烙印,有些留下轻浅的划痕,如同一次强度极大、时间极长的寒流,会在许多人的皮肤上留下冻伤的痕迹;一次强烈的施暴会造成人们心头的终身阴影。

事物记录、储存信息有直接、间接之分。其中直接作用过的信息,互为一级相关信息;以此外推,二级相关、三级相关……任何事物都会在时空中曾经相关,也都会被完全记录和储存下来。并且按照物质不灭定律外推,信息作为物质所有属性的总和也是不灭的,只会随着物质存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3、人体局部与人体全部的全息互含关系

这一关系不仅为千百年来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也被现代科学做了进一步揭示,如奇妙的大脑机能投影,表明大脑各处的功能与人体各部分是一一对应的;又如人体的手、脚、耳朵甚至一根头发,作为一个全息元,都与人的整体息息相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部分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的对应正在被越来越明朗、越彻底的揭示出来。

生理之间的对应是人体较低层次的一种对应。

4、人体心理与生理的全息互含关系

这种关系是生命科学早已注意并做了研究的。这种对应也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例如,紧张过度会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受到惊吓会全身收缩,头冒冷汗;兴奋激动会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强烈的心理变化带来了明显的生理现象,轻微的心理波动则引起浅弱的生理反应。反之,身体生理的不适会带来压抑、烦噪、消极等心理反应。中医的总结是: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惊伤胆、恐伤肾。

我们不仅是再次指出心理(意识)与生理的息息相关,同步对应,更需要指明的是:意识或生理的任何一个变化,不仅会造成对应方的即时反应,对应方还同时做了即时记录和永久储存。无论是生理作用于心理,还是心理作用于生理,双方共同参与了全部事件,共同记录了全部事件,共同储存了全部事件。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种储存一直在增加,一直在积累。没有这种共同的参与、记录与储存,没有这种储存在时空中的积累,便没有事物间全部过程全部信息的对应互含。人体生理与心理同样如此。

5、人体与社会文化的全息互含关系

自然环境对人体身心的影响,人类已有长久的认识历史。晴朗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煦的微风……无疑使人在感到身体舒适的同时,感受到心情的愉快;而严寒、酷暑、阴湿造成的生理不适也同时反映在意识中。

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社会文化与人体的关系也是如此。由声波、光波、文字、符号构成的语言、音乐、噪声、书籍、报刊、广告……由各种有形有质材料组成的衣、食、住、行、乐……以及所有上述内容所表现的美丑、善恶、真假等社会文化信息,都通过眼、耳、鼻、舌、身传递给了人体意识系统,意识系统接受的信息又同时传递给了生理系统,二者以不同方式共同做了记录、储存。于是,社会文化信息与人体生理的联系通过意识系统建立了起来,通过相互间的记录储存积累下来。社会文化与人体意识的全息互含,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与人体生理的全息互含。而且,这种对应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有着实在的物理内容。

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二个更具体也更明晰的词语来表达这种联系,这便是“态”和“相”。

人们常说“心态” ——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无形无质,却能够透过别人或自己的“体态”感受到、体察到:当人的内心状态萎糜不振时,人的外部体态包括手、脚、眉眼都是萎缩乏力的,人的内部体态,包括五脏六腑也是蜷缩软弱的;当人的外部体态扬眉吐气时,人体内态包括每一个细胞都是舒展开放的,心态也必然是振奋昂扬的。人的身心状态就是这样奇妙地联系在一起。更深刻的是,某一种状态在人的身心之中经时长久或作用强烈,便会积存转化,凝固为“相”——相对固定的面相、体相、脏腑相——真正地刻入体内了。一个受到长辈呵护抚爱,又受到真、善、美健康教育的孩子,他(她)的面相必定是安宁、纯真与可爱的;一个遭受虐待与扭曲教育的孩子,面相则会向两极偏移,或怯懦或粗野,或是两者的混合;同样,一个成人如果被看成是“苦相”,其生活背景必有苦不堪言的经历。

无形无质的精神心理状态,会外化为有形状有结构的面相,同时也会内化为体内的各种“相”。健康的心态维护着健康的体相、生理相;失衡的心态塑造着胃、心、肺、肠、肝……的病相。首先是轻微地吃不香、睡不好,然后是各种莫明其妙的功能性症状,量变继续积累为质变,于是器质性病变——有形有质的“病相”形成。开始是一个器管或一个系统的明显病变,成为“一级相”,然后引起其他器官其他系统的病变成为“二级相”、“三级相”,并互为因果,互相交织。

态是短暂的变动的相。

相是长久的凝固的态。

内态与外相全息对应,互相转化。

在人体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全息互含中,辨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原理、相互转化原理、物质统一原理得到了彻底贯彻。

6、意识系统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

我们认为,意识系统至少在大多数疾病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是疾病或健康的谜中之谜。

①人体心身特性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内因。

任何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周边环境是外因。就疾病或健康而言,外界自然的社会的因素是外因,人体心身系统的特性才是疾病或健康的真正本源。

面对相同的社会、自然外因,生病还是健康,关键看每个人的内因状况——是否是易患素质。

我们明确地将易患素质分为易患生理素质和易患心理素质。二者都有先后天之分。先天的易患生理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个体生理特性;先天的易患心理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个体意识特性。二者在后天因素的影响下,或者强化了或者维持着原有的生理心理特性,或者发展出新的生理心理特性。生理与心理特性又可互相转化——易患心理特性导致生理系统更加脆弱易病,反之亦然。同样的外因,易患素质者易得病,外因成为他得病的素材,成为他妥协和被战胜的理由;同样的易患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弱者更易得病,更易延长病,更易恶化病。所以说,不同个体的心身特性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内因。

②意识系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

生理与意识两大系统无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但就它们相互影响的特点而言,生理对意识的影响是本能的、不由自主的;意识系统对生理影响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相对而言,意识系统在人体中占据主动地位,它的层次高于生理系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可以主动自控心理系统来改善生理系统,也可以主动寻求生理系统的改善来改进心理系统。因此,人体身心特性作为疾病产生发展的内因,其心的特性,即意识系统特性,对人体起着主导的作用。

具体地说,当人体受到各种矛盾压力时,意识系统不仅接收了全部信息,同时以它原有的特性进行了处理。处理方式有三种:

第一,平衡。也就是将各种矛盾冲突做出合理化解释。例如受到埋怨,可解释为别人不理解或自己做得不合适;遭到嫉妒,可解释为自己能力突出,过于引人注目等等。以此取得心理平衡,也即俗话所说“想得开”。然而很多情况下只是部分想开或某种程度地想开了,就只能是部分平衡或某种程度的平衡。

第二,郁积。部分想不开或完全想不开的部分便自然转为第二处理方式——郁积,所谓“思想疙瘩”。郁积是无意识地自动发生的,由人的潜意识处理。不同个体有不同的潜意识结构(或特性)。不同的潜意识结构决定了个体在处理社会矛盾时的不同方式:或者更多地倾向于平衡,或者倾向于郁积。多数人在面对各种冲突压力时,按照各自不同的意识系统特性作出了或平衡或郁积的处理。

平衡是半自觉状态的处理,郁积是不自觉状态的处理。

第三,升华。升华即是将各种冲突压力作为对自己心性的考验,以坦荡超越的境界去面对,战胜狭隘的自我,“烦恼化为菩提”。这种处理方式是一种由显意识(或主意识)控制的清醒的自觉的方式。也是最困难的处理方式。

意识系统的平衡、郁积和升华在全息统一律的作用下,必然同步转化为生理系统的平衡、郁积与升华。

生理的平衡是无病的健康态。没有显态或隐态的器质性病变,也没有显态的功能性病症。这是最好的一级健康态;二级健康态则有了轻微的功能性症状。健康态的逐级向下便是病态的逐级上升。平衡是相对的,也是极其脆弱的。多数人处于健康与疾病的边缘态或是亚健康态。

生理的病态郁积是心理郁积的全息反映。思想不通表现为生理的淤寒。如果透过现象着本质,几乎所有的精神心理问题都是某种程度的想不开,放不下,而几乎所有的疾病本质上也都是各种生理形式的不通畅,化不开,并且往往以弗洛依德所揭示的隐喻、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例如肿瘤、结石对应于某种解不开的被压抑的思想结;精神上不同程度的吃不消以不同程度的肠胃消化不良来隐喻;负担重压力大,以肩背脊椎病来象征;社会心理原因明显的心身疾病更是花样繁多,千变万化,用生理病来象征、隐喻思想病、心理失衡是共性的,象征隐喻的部位表现是个性化的。都有因人而易的对应方式及规律。先天性疾病及许多原因不明的疑难病,则是先天信息积存并按程度展现的结果。

生理的升华同样有着实在的理化内容。升华会使人所有的生理系统直至每个细胞都发生微妙奇异的改变。心理的升华意味着精神境界的提高,觉悟程度的飞跃,在宇宙全息统一律的作用下,这种更接近宇宙特性、自然规律的心理意识素质,必将同步转化为生理的相应素质,使得生理组织也更符合宇宙的特性、自然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朗透畅、更富活力、更有灵性。

综上所述,要直指意识系统与疾病的关系。这就是,不同个体的意识系统特性是导致疾病的真正深层原因。因为它是内因,并且是内因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它在自觉、半自觉和不自觉中对社会文化信息(也包括自然信息)做出了或平衡、或郁积、或升华的处理,这些处理同时传导给了生理系统并被记录储存下来,如同种子一般种在了体内,源源不断积累,量变到质变,心理郁积转化为生理病态;心理平衡表现为准健康态;心理升华显现出真健康态。

三、关于疾病的正向社会功能

在人类的疾病观中,疾病的负功能是被最常提到,深入人心并被大加防范的,如破坏正常的家庭生活,造成劳动力水平下降,增加社会支出等等。疾病还同时有着重要的社会正向功能,这就是:

1.警示惩戒功能。宇宙以疾病的方式向人类警示他们种种劣迹的后果。例如以各种环境病(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引起的)来惩罚人们为了一已私利对自然的破坏;以各种性病来惩戒人类的性混乱,旧的性病削弱或消失了,新的病种又出现并更加来势汹涌;再如,酗酒、嗜烟、吸毒、营养过度、性生活过度、夜生活过度……无一例外都伴随着相应的疾病,没有疾病的约束,人会无限度地膨胀自己的欲望,甚至会无法无天、无道无德;没有疾病的警示,人会陷入人类自我中心的迷坑而不悟,更加随意地侵扰、摆布自然环境。

2.规范教育功能。疾病不仅可以界定每一个人、每一种势力或群体的力量限度,限制人的野心、贪欲和狂妄,更有普遍意义的是,疾病限制着人的过度追求和过度执着。对事业、对学业、对亲情以及对待一切世事,如千思万虑,百结缠心,执着不放,以至于心神不宁,招来病魔,便意味着人已远离自然规律,唯有健康和谐地与工作、学业、亲情相处,自然焕发自身潜能,方有可能与道合一。宇宙以疾病的形式对人类的生活目标、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作出规范与教育——要求人们放下在过度追求中执着不放的名、利、情,回归于宇宙自然的特性与规律。

3.淘汰更新功能。如果我们认定疾病产生于内因,产生于人的身心特性,那么显然,身心特性较差者较易患病,极差者极易患病。于是,大自然行使其淘汰法则,不断将弱者和极弱者在发展中淘汰至边缘层位或较低层位,并以健康的新人更换之。千百年来,宇宙无情却公正地做着这一切,不动声色又意味深长。

科学在解决人的身体生活得更好一些,寿命更长一些方面有了许多进展,但无法使人的精神获得更有力的支撑,充实而安宁的心灵距离现代人似乎更遥远了。哲学与宗教则试图开掘生命更深层与恒久的命题,生老病死成为人类哲学的源泉、宗教的源泉。疾病将人们从名、利、情的追逐场中撤换下来,提供一个反观人生的机会与角度,人们从中获得的启示和觉悟或许更甚于台上的角逐与奋斗。

标签:;  ;  ;  ;  

全息对应与人类疾病与社会文化的转换--医学社会学的几点思考_全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