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精神塑造——以人教版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为例论文_房城

初中历史学科精神塑造——以人教版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为例论文_房城

山东青岛第三十三中学 266100

历史学科精神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无论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教学方法,其学科魅力都源自于历史课本身内在的学科精神。初中历史教学同样需要传递给学生这种精神。人教版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课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笔者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精神为目的,以这节课教学为例,认为一节历史课可以试着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精神:

一、质疑精神

受篇幅限制,历史教科书只能反映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某个层面,编写往往是“定论”式的。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把历史教材当成了万宝书,唯其马首是瞻,缺失质疑精神,必然会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对教材内容的机械记忆,阻碍其思维发展,甚至终生难以跳出教科书“定论”的束缚。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这是教科书中讲指南针时候的文字表述。直到一次上课,学生提出这种说法有问题,他大胆地结合自己课外阅读和网上查得的资料与笔者争辩:“自新中国以来,无论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时期,还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年代,收藏和展出的陈列品中,‘司南’都是经人造磁场充磁的钨钢(即普通电磁铁),如果古人真的用天然磁石雕出‘司南’后,怎么让它指南呢?”看着学生带来的这份杂志,笔者在惊愕之余马上也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原来不止一位历史教师碰到了和笔者一样的问题。

上述教学经历告诉我们,质疑对完善历史教学是多么的重要,必须予以必要的重视。传统历史教学程式化、呆板化,强调师生要“忠于教材”,学生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学生养成了一种“唯师唯书”的心态,不敢质疑课本,不敢挑战权威,师生成为教科书的附庸,不敢逾越雷池一步。但是现在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现代信息革命的推进,走进网络世界,学生知识来源逐渐多元化,广大历史教师应以博大的胸襟,不拘一格,肯定学生的正确质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反思精神

“欲知大道,必先治史。”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一节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如何具体落实呢?很多教师把宋元科技史的情感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固然没错,但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也很重要。笔者引用了鲁迅的《电的利弊》:“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些材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随后,笔者播放了当代学者余秋雨在凤凰卫视《秋雨时分》节目中评价四大发明的一段视频:“四大发明实在是不错,但实在是太早太早了。对祖先的创造发明当然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就象一个人的生命力一样,要通过长期的延续来证明。而且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那四项……近代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早就落后于西方了。不信,大家看一看我们周围,手中的原珠笔、外面的汽车、工厂里的机器、我们家中的电器产品,哪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两段文字让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历史借鉴、历史智慧都不是可以轻松得到的,需要对历史不断感悟、理解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反思,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在最后的结语中,笔者告诉学生:“四大发明曾经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都已成为过去,无论是在人文还是科技领域,我们与世界最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如果我们还沉醉于自己往日辉煌的历史,只能是夜郎自大。今天的一切就是明天的历史,当后人在看我们现在历史的时候,我们为他们写下的应该是中国崛起的新辉煌。”

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创新人才最主要的思维品质。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历史课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没有想象也就谈不上创新。传统的科技史教学往往是枯燥的历史概念的堆砌,以《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课中火药一目为例,笔者设计了宋元火器博览馆环节,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火器是如何运用于战争的。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事物新领域、新因素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历史材料的直观化、具体化,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了感染力,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蒺藜类似手榴弹,突火枪类似步枪……”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在问题解答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历史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学习,更是史学思维与精神培养的过程,不是背过了历史就学好了历史,而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史学方法、史学思维,并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身上有所感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我们的课堂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教师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学生需要一种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初中历史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东晓 《司南真容之辩》.《看历史》,2011年第1期。

[2]赵洋 《司南之难》.《历史教学》,2008年第2期。

[3]林非 主编 鲁迅 著 《鲁迅著作全编》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98页。

论文作者:房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  ;  ;  ;  ;  ;  ;  ;  

初中历史学科精神塑造——以人教版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为例论文_房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