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论文_单鑫华,姚其能(通讯作者)

湖南省胸科医院放射科 湖南长沙 410013

【摘 要】目的:分析螺旋CT、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60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取螺旋 CT 诊断;观察组30例,采取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影像学表现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恶性龛影、软组织肿块、黏膜病变等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壁增厚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食管下端变狭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胃底贲门癌效果更佳,可作为胃底贲门癌诊断首选,螺旋CT可作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的补充,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

【关键词】胃底贲门癌;螺旋CT;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胃底贲门解剖位置复杂,确诊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胃底贲门癌的检出率也有所提升[1]。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均是临床上常用的胃底贲门癌诊断技术,两者各具优势和不足。本文将分析螺旋CT、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已经过螺旋 CT、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并通过手术病理检验确诊。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各项检查,已签署相关协议。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7.96±5.67)岁,病程7~36个月,平均(20.53±7.82)个月,临床分期:Ⅱ期10例,Ⅲ期9例,Ⅳ期11例。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7.78±5.74)岁,病程8~37个月,平均(20.66±7.91)个月,临床分期:Ⅱ期11例,Ⅲ期10例,Ⅳ期9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 CT 诊断,使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 16 层螺旋 CT机,检查时取仰卧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嘱咐患者扫描时深吸气然后憋气,进行全腹部扫描。扫描时间 5~10 s,速度0. 5 s/ 圈。将图像传入工作站处理,延迟时间20~30s,重建时间间隔0.6mm,层厚1.25mm,采取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图像重建、再现容积等多种方式重建。观察组患者采取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指导患者检查前1d禁饮食,检查时保持空腹状态,服用产气粉,充分扩张胃部。使用200 ml硫酸钡混悬液造影剂,直立状态下进行胸腹部透视,观察食道钡剂通过情况以及胃体情况,分析胃充盈像及压迫像。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影像学表现的检出率,包括食管下端变狭、恶性龛影、胃壁增厚、黏膜病变、软组织肿块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检出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恶性龛影、软组织肿块、黏膜病变等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壁增厚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食管下端变狭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影像学表现检出情况对比[n=30,n(%)]

3.讨论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病变引起,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胃底贲门癌是一种常见的胃癌类型,由于其解剖位置复杂,术前诊断准确率有限,可能影响治疗方案及治疗方向。

早期胃底贲门癌诊断主要依靠内窥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但该类检查手段在制订治疗方案、确定肿瘤分期、评估预后结果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近年来,螺旋 CT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胃癌的诊断及分期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有学者称[2],螺旋 CT是胃癌术前分期的可靠、首选方法。螺旋 CT的优势还体现在不仅能够检出胃底贲门癌,还能够评估病灶浸润范围及深度,尽早发现淋巴结、腔外肿瘤播散、远处转移,并采取图像重建技术,发挥CT内窥镜功能,对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但螺旋 CT诊断也存在一定不足,部分胃底贲门癌早期患者胃壁未出现明显增厚,影响螺旋 CT的检出率[3]。同时,螺旋 CT对黏膜病变分辨准确率较差,主要是由于其无法观察胃蠕动情况。此外,螺旋 CT检查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且检查费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医院开展。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胃底贲门癌检查诊断的重要方式,能够检出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及黏膜病变。胃底贲门癌患者主要表现为胃底及胃体上部半球形、分叶状、结节状充盈缺损,且由于胃壁僵硬,胃腔无法得到充分扩张,黏膜粗糙,部分患者甚至出现黏膜中断,并形成不规则龛影。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食管下端,导致管腔狭窄,而且由于黏膜破坏不连续、不规则,可能出现虫蚀样改变。使用造影剂后,可对胃体进行整体观察,并能够发现胃壁柔软度细微的改变。有报道称[4],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对胃黏膜表面凹凸变化敏感度较高。但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也存在一定不足,无法准确判断肿瘤远处转移情况、侵犯深度及周围器官情况,不利于评估肿瘤分期及预后。但从整体上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在反映肿瘤情况、胃壁蠕动情况、加压后活动度等方面明显优于螺旋 CT[5]。且由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对硬件要求不高,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恶性龛影、软组织肿块、黏膜病变等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壁增厚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显示了两种诊断方式的优势和不足,与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胃底贲门癌效果更佳,可作为胃底贲门癌诊断首选,螺旋CT诊断也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的补充,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作为胃底贲门癌科学、规范治疗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覃东.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0):184-185.

[2]卢志鹏.64排螺旋CT与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对胃底贲门癌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7,25(10):4-6.

[3]付梦盈.消化道造影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底贲门癌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04):982-984.

[4]芮兵,唐世早,杨威.改进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6,40(04):305-307.

[5]江爱军.对比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诊断胃底贲门癌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6,37(02):299-301.

论文作者:单鑫华,姚其能(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论文_单鑫华,姚其能(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