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梁天卓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摘 要: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道德教育传统,其教育思想、内容、模式等对于新时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借鉴作用,在新时代大力推进价值观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背景下,积极继承发扬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
关键词: 中国道德传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①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思维取向,它指引着人们的行动。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人和社会的思想范式与准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吸收、运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一、抓住精神实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性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理想人格和价值规范等一系列道德教育,引导人民进行价值思考和判断,从而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汉代以来,儒家作为显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在自身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其内含的价值标准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从而确定中国人的独有的价值取向和独特的行为范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引理2若φj(z)(j=1,2,…,k)为区域D内k个亚纯函数,且φ1,φ2,…,φk线性无关,那么φ1,…,φk的Wronskian行列式〔9〕
鉴往知来,历史不可隔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一直都是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的。这是因为有对事物的扬弃才能使其发展,只有不断地发扬先进的部分、抛弃落后的部分,才能获得事物整体的长存。仔细研究,儒家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一脉相承:从孔子的“仁”与“礼”、孟子的“民本”与“仁政”、荀子的自然主义、朱熹的“义理”发展至理学作为儒学的特殊形态,无不体现出对儒学的不断创新、改造和赋予新的内涵和活力。
水牛乳浓稠、清香,没有膻味,营养价值高,乳成分含量要高于荷斯坦牛乳,因此水牛乳被认为是乳中精品。现就水牛乳乳成分相关报道总结于表1。
正是在上述的悠久历史中,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精神内涵,承载着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的宝贵财富。比如中国传统自然观中蕴含着中国人独有的为人处世的中和中庸的大智慧,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崛起自然的今天,追求道法自然的自然教育方法仍可为我们带来尊重自然生态的深层启示。[1]因此,中国传统人文教育不仅提醒我们要注意对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继承,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可继承性。
作为一种极具智慧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将受教育者个人或群体、其所处的阶段等特征联系起来,对症下药,给受教育者启迪作用,传播、深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古代读物中有针对少年儿童的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有针对族人或普通乡民的家训、宗规、乡约等,还有专门针对妇女的教化读物如《女诫》、《女训》、《列女传》、《孝女传》等,分类淸晰,各自的内容和侧重都很明确。例如《列女传》、《孝女传》这样的书名本身就明确表明了其传播的对象与重点宣扬的核心价值观。[3]这种教育思想符合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教育不同个人、不同群体的需要,能显著地提升价值观教育的能力和效果。
“因材施教”最早出自《论语·先进篇》,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代表之一。从差异性出发,由于每个个体、群体都有着相对不同的对事物理解的方式,这可能与他的经历、认知相关,因此孔子作为教育家,在讲学时根据各弟子的情况,采取了有所不同的学问道理阐述。“因材施教”蕴含着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依据教育的客观规律,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2]体现了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内涵。
二、注重因材施教,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尽管在民族危机时遭遇了外来文化的侵略、冲击,但依然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绵延不绝。即使今天,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仍反映出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表现为忠孝、节俭、中庸、关怀等做人的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我们应更好的利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适合新时代的积极内容,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摒弃消极有害的成分,努力挖除、注重修正,以史为鉴,善于传承,用历史资源浇灌时代之花,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②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中发挥作用。
灵感的捕捉是一个优秀产品诞生的大前提,在小型代步工具设计的初期,基于绿色理念的设计构想,然后出现的一些想法不断地消失又重组。此次的设计点就是“环境污染最小化”以这点作为设计的出发点,随即而来的展开“回收利用最大化,拆卸重组完全化,材质选择零污化”等等的几个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③《东山张氏族谱》中写道:“忠信,人之根本也。人而无信,何以为人。”在《高氏家训》中,高攀龙认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要“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4]这些家训反映了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的家庭教育方向,紧密贴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并产生一定的内涵和外延扩展。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春风化雨的家风会增加个人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具有普遍性,它形成了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框架,引导人们在这个框架中思考、行动。当某个体或行为触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高压线,如违背爱国、尊老、廉洁等,就会引起社会舆论和法律的的反对和制裁,从而发挥对人强制、非强制的约束作用和引导作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深入了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接受社会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的指引,对于违背该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排斥心理和行为,从而淘汰不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在这样的氛围烘托下,久而久之,社会的风气就会更优良,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教化的理想作用。
三、强化家校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性
道德文化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学校一路伴随着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显著地作用于人们的观念观点、道德规范。我们必须认识到家庭和学校教育在道德文化教育中的根基性作用,借鉴中国道德文化传统重视通过家庭、学校正确引导价值观形成的经验,将其运用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
通信技术:利用现有的主子站通信网络,实现主子站防误系统的互联,不需重新添加或更换通信设备。网络通信采用基于现有的TCP/IP网络协议。防误系统采用变位信息发送技术,平常没有操作的情况,主子站的通信容量为0.05 KB/s,有操作的情况下,通信容量与操作内容的项数有关,最多不超过1 KB/s。
纵观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家、校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完成价值观教育的根基。在中国传统中学校主要讲解承载社会核心价值观及理论体系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文献,在反复的诵读、讲解、背诵中,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接受、内化于心,并用以反省自身、约束自身,成为今后个人和群体治学、为人的法则。
因此,在新时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背景下,采取有一定差别的价值观教育内容、针对不同个人和不同群体的阐述方式,如根据工薪阶层群体、私营企业主群体、大学生群体、高中生群体的特征进行教化,注重群体和个人的特殊性,利用“因材施教”引起共鸣,激发热情,更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其心,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而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学校注重知识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秉行“学校应教授知识、思想自由”的不当观点,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学校价值观培养出现漏洞,青年成长中缺乏正确价值观引导,出现学校和青年群体中价值观混乱的情况,为社会发展留下隐患;部分家庭教育偏向世俗化,如金钱主义、功利主义、媚洋主义等,不将诚信、爱国、友善等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家庭教育,这些情况不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人发挥引导作用,还可能产生家庭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冲突,人们盲目相信家庭教育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排斥心理。因此,从家、校出发,正确引导,矫正目前存在的问题,将大大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四、形成社会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工作内容相对较多,包括:(1)各施工环节的施工技术效能实现;(2)施工技术应用的规范性;(3)应用施工技术过程中保证施工安全;(4)合理应用建筑原材料及设备,以保证对施工成本的管控;(5)施工图纸会审;(6)施工组织设计;(7)施工技术交底;(8)项目施工中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应用;(9)通过施工流程管控实现对整体项目施工进度的管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追求建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价值观念,形成社会自觉,用以匡正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当个人或群体触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压线时,社会力量可以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制度和舆论能对他形成约束;当有人或群体做出积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我们也要鼓励、表彰,进行正面激励,以期大众模仿追求,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加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2018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引导人们注重修养品德、保持良知、增强爱心,给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关爱和帮助。”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自觉,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作用。
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汲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下,积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不容缓,是我们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体现着我们的文化实力和文化情怀,更代表了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借鉴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家庭学校的潜移默化,形成社会自觉,建构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注 释 ]
①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2018-3-20.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
③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发表的重要讲话,2016.12.
[ 参 考 文 献 ]
[1]李亚琼.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8(21):110-111+127.
[2]任志远.因材施教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8(28):189-190.
[3]白文刚.简论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经验启示[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7(02):5-13.
[4]高攀龙.高氏家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8.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19-0273-02
作者简介: 梁天卓(1999-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标签:中国道德传统论文; 培育践行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