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物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尽量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相链接,有利于学生建构和优化知识结构,形成清晰的陈述性的知识,打下扎实的知识迁移的基础。
课例1 物体浮沉的条件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物体浮沉有关的知识,如木头浮在水面上,石头在水中下沉。但对物体浮沉的条件还是存在知识缺陷。例如:对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无法准确理解。
我认为,既然问题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那么就应该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于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与生活情景相似的教学情景。
1.师:将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浸没水中,比较所受浮力大小?
生:一样大。
师:放开手,木块、铁块的运动状态如何?
生:木块上浮,铁块下沉。
师:为什么?
生:相同体积的木块与铁块,铁块重,木块轻。
师:所受浮力相同时,物体上浮、下沉决定于物体自身的重力。
2.师:将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木块和铁块浸没水中,比较所受浮力大小?
生:木块大,铁块小。
师:放开手,它们的运动状态如何?
生:木块上浮,铁块下沉。
师:为什么?
生:木块和铁块一样重,木块所受浮力大。
师:物体的重力相等时,物体的浮沉决定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从而通过总结引导学生从物体所受的重力、浮力的大小来分析物体的浮沉。再让学生从受力的角度出发,怎样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浮力来实现浮沉。
二、思维定势的利用与防止
1.思维定势是人们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是思维定向预备阶段
人们头脑中原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都是产生思维定势的重要源泉,在学习与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形成新的思维定势,而新知识的产生又是建立在新的思维定势之上。思维定势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促进积极的思维定势,抑制消极的思维定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课例2 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球,分别放入三种不同的液体中,如图。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情况是______。
但思维定势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课例3 水的沸腾实验中,沸腾前,从烧杯的底部冒出一个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露出水面前)所受的浮力是( )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
(C)大小不变(D)无法判断
分析 由于在“浮力”的教学中,学生常接受类似“一木块在水中上浮时(露出水面前),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的结论,导致某些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而不考虑本题的具体情况,不假思索地选择(C),导致错误。本题中,在水沸腾前,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泡在水中的体积逐渐变小,根据,再加上
随温度升高也略有减小,所以,气泡所受浮力逐渐减小。
2.初中学生对部分知识掌握得过死,形成较牢固的思维定势,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也会带来不良影响
例如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重物对支持面的压力与其自身重力的关系,由于初中物理所研究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且常常放在静止的水平面上,因而它对支持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这种知识反复强化,形成较牢固的思维定势,成为高中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如很难理解超重、失重,对压力不等于重力感到疑惑,对压力与弹力、重力与压力等关系搞不清楚。
3.为减少思维定势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更是为了防止对学习高中物理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尝试:
(1)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打破思维定势。
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思维定势。如果老师做一个铁片漂浮于水银面的演示实验,就可以有效地打破这个思维定势。
(2)重视基本概念与规律的建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提高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应变能力。在习题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通过“一题多变”即变条件、变题型、变角度等方法,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以减少某些片面思维定势的形成。
三、演示实验中的几点做法
1.采用即兴物理实验
(1)如以书验证摩擦力存在的实验
将两本书相互交叠放置,相互交叠的页数不多时,容易把书拉开,当两本书逐页交叠放置时,就难以拉开了。
(2)用矿泉水瓶演示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在矿泉水瓶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用圆规针尖钻一小孔,装满水后会发现下部小孔喷射出的水速度最大,上部小孔喷出的水速度最小,说明液体的压强随液体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用矿泉水瓶演示容积一定时,气体的压强与气体多少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矿泉水瓶维持正常形态。然后打开瓶盖,手用力按瓶壁,把一部分气体赶出,盖好瓶盖,发现瓶子瘪了。由于容积一定,里边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瓶子被压瘪了。
2.在演示实验中培养观察的敏锐性、创造性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不能为实验而实验,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在组织观察中应启发学生思维,精心设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滑动变阻器是电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几乎每一个电学实验都要用它调节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
但学生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和实物连接上常出问题,如不知线连在何处,画实物图时,将导线错误地连在触脚上、滑片上,不知道电阻增减的变化。其原因在于没有对该仪器进行仔细认真的观察。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回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并画出其实物图,然后将仪器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对其认真仔细地观察,同时提出问题:
(1)你能自己绕一个变阻器吗?怎么做?
(2)它有几个接线柱,它们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3)它的电阻是连续变化的吗?
(4)其总阻值的大小对电路的调节有何影响?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并用不同阻值的变阻器,不同的连接方式来调节灯泡亮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标签:浮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