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货币政策在面部地区传导的微观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货币政策论文,面部论文,障碍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讲,西部地区不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它也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替代词”。从近几年微观经济实践活动看,货币政策在西部地区的传导障碍颇多,其政策实施的效果被打了“折扣”。
一、对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两大传导途径。基于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实体经济的需求对金融机构的信贷依存很高,而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信贷市场中占了主导地位。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这条主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金融领域;一个是实体经济领域。它大体包括三个主体和两个环节。三个主体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人(企业和居民)。两个环节:一是金融领域环节。即“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是实体经济领域环节,即“商业银行→社会经济人(企业和居民)”。其中,任何一个主体和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从理论上讲,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可以充分运用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等等,发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对商业银行施加影响,而商业银行能够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适时作出“灵敏”反应,实体经济也对此作出理性的应对,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这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理想”状态。
但是,为什么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许多人总是感觉货币政策传导并不那么顺畅,货币政策预期的效果远未实现呢?为便于分析,笔者对货币政策的传导重新进行分层表述。
由此可知,货币政策传导无论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还是从中央银行到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再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最终落脚点都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再由其通过信贷方式,将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使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最终产生影响。商业银行总行虽是享有一级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企业,但它是管理为主而非经营为主。可以这样认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产生影响,最重要的传导途径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社会经济人(企业和居民)。这是因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是“条条”管理为主。央行分支机构主动性传导货币政策的辅助工具偏少,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往往局限在政策的贯彻、宣传、执行情况的反馈上。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商行分支机构往往认为央行分支机构的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方式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是“软要求”,完成上级行“指令性”任务才是“硬指标”,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缺乏足够的直接性和敏感性。也即是说,货币政策“纵向”传导效率优于“横向”传导。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否能奏效与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众多分支机构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有着较大的关联性。
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微观障碍
顺着以上思路,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内部信贷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线。其传导的微观障碍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商业银行“纵向”的信贷传导方式并不畅通
自1998年以来,为治理通货紧缩,中央银行采取了取消贷款规模、大幅下调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准备金利率、调整信贷政策和再贷款政策等多项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但是,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加快,强化了”自我保护”意识,纷纷采取了“抓大放小”的经营策略,信贷资金向大企业、优势行业、优势产业、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和倾斜,几大商行承购了大量国债.用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响应不足。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虽呈”金字塔”设置,而信贷权限是“倒金字塔”式的上收,越到基层限制的因素和条件越多。在实行了严格的信贷审批制和严厉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商行基层机构就好比被捆住了“手脚”之后,再下海参加游泳比赛,其信贷营销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极度缺乏,信贷供给的“计划性”与信贷需求的“市场性”矛盾突出。基层机构信贷功能的弱化,使西部地区许多商行基层机构成了“单一的存款组织者”,一些长期“贷差”行演变为“存差”行,这固然可喜,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基层机构信贷萎缩的现状。因此,不管货币政策是“紧”或“松”,在西部的许多商行基层机构始终是执行的“紧”的货币政策,大大降低了准确传导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加强“条条”管理模式下,基层机构的信用创造功能被抑制,降低了微观货币的“乘数”效应,有意或无意地人为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环节,货币政策的时滞拉长,力度减弱。
(二)商行分支机构与企业信贷传导渠道上有“隔阂”
在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在较低水平上运行,企业在低效益甚至在无效益上徘徊。国有企业经过几轮“改制、重组”之后,垮的垮、卖的卖,剩下的也为数不多,能够达到银行信用评级硬条件的更是屈指可数。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之下,一些地方政府仍习惯于用那只“看得见的手”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强势政府必然导致弱势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很难有效发挥,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近几年,一些地方热衷于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大肆圈地搞各种“园区”建设,但由于受制因素较多,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相反,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决定作用的一、二产业的问题上,关注少、投入少、发展慢,经济的稳定性和自主增长能力不足。目前,在西部相当多的地方,旧的产业、行业、企业已开始慢慢地倒下了.新的却未能尽快地站起来,可供信贷选择的机会较少,大量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无法得到合理释放,使货币政策难以扩散到新的经济领域中去。从西部民营经济发展上看,由于起步晚、积累少、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技术薄弱等原因,发展缓慢。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中央银行也先后下发了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农业信贷等多项指导意见,但在基层真正配套的政策少,落实得更少。社会对民营经济“歧视”现象仍然客观存在,如:民间投资条件限制多、审批环节多、手续较为繁琐,“三乱”更是屡禁难止等,有效激活民间投资仍待时日。由于微观经济活力不足,“割开”了微观经济金融的链结“纽带”,金融难以顺利实现对经济的有效投入,货币政策的效果在西部地区体现不充分。
(三)社会信用秩序紊乱,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西部许多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现象进一步暴露。特别是社会信用秩序混乱,不讲信用的行为大量充斥于市场之中,信用的“借、用、还”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一方面导致企业之间、银企之间互相猜疑,正常的信用交往难以持续进行,迫使市场、企业、银行之间排斥信用,甚至拒绝信用。许多企业为防止拖欠.交易中不得不采用原始的“现款现货”的结算方式,不仅减少了交易机会,相应加大了交易成本,不稳定性因素大大增强。另一方面,社会信用秩序的混乱,加剧了金融机构对市场风险的进一步“畏惧”,金融投资活动更趋谨慎,从而影响了基层机构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响应程度。
(四)预期降低,居民对金融需求的活力不足
金融供给决定于金融需求,金融需求决定于经济发展水平。凯恩斯认为.预期决定动机。在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低收入人群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地方经济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低,广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机会不多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在社会保障体系极不完备的情况之下,随着各种改革措施的不断推陈出新,居民收入预期降低,对未来的不稳定感增强,不得不相应减少即期消费。因此,造成社会公众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对利率调节缺乏足够的敏感和关注,金融工具选择比较单一,1998年以来利率虽次下调,但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居民储蓄仍不断攀升,使利率的杠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不高。
(五)货币政策的宏观性与微观经济的多样性存在“冲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差异性大。东、中西部经济有差距,城市和农村有差距,就是在西部不同地方经济水平仍是参差不齐,状态各异。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并不具有广泛的“兼容”性。政策出台尤其很难顾及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客观经济现状,货币政策一刀切下来,对西部地区经济作用效果必然受到限制,这是其一。其二,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不高、观念落后、金融意识不够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在信息不对称之下,社会公众、经济主管部门、各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们,对各种政策的变化上、市场形式的判断上,缺乏科学性,逆向决策频频发生,决策与政策时常发生“抵触”,货币政策外部时滞增强,不能低估这种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抵消作用。
三、几点启示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在感性上对货币政策传导有了一定的粗浅认识。基于学知水平,却无力为此开具良方。但有几点启示,向诸位求正。
1.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宏观政策要注意兼顾微观经济。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服务于宏观经济。事实上,宏观经济亦可看着是各微观经济“子系统”的集合体。目前央行分支机构货币政策传导是乎有些力不从心,监管职能有效分离之后,这种状况还将有所显现。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央行分支机构的传导功能,适当下放一定的调控权限,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灵活性,是宏观货币政策与微观实体经济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宏观经济整体运行质量。
2.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要疏通传导路径。商业银行信贷渠道是目前货币政策在西部传导的主线,畅通商行内部的信贷渠道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风险客观存在于市场经济之中。在看待风险问题上,不能报有“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对待基层机构既要管住,又要管活,但决不应“死管”。近几年,银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盘活基层机构信贷存量上。随着形势的发展.适时为基层机构“松一松”,多在增加资金流量上下工夫,在提高增量质量上做好文章,使基层机构更具活力提高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灵敏度。
3.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要建立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离开信用这个基础,市场经济难以持续进行,不仅伤害了金融,也危害着经济。当然,建立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高度重视共同努力。
4.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要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带着问题增长,在增长中解决问题”是经济转型时期难以回避的现实。但必须正视这些因素,在微观经济实践中避免矛盾和问题的激化,尽力减轻矛盾和问题可能带来的“负作用”。当前要着力解决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有序市场体系的建设,尤其要注重发挥市场调节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夯实经济基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有效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央行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企业分支机构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