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发展与改革的主要进展、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对策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描绘了宏伟蓝图。科技工作以迎接党的十七大、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各项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科技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
一、我国科技工作主要进展
(一)自主创新政策与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
1、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经颁布
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新的《科技进步法》明确了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和方针,吸收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中的主要措施,突出了科技统筹协调和科技资源共享,强化了国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措施,明确了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确立了科研诚信和宽容失败的制度取向。新《科技进步法》将为落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促进科技事业大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2、《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相继出台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有关部门继续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目前已有70条实施细则出台。这些实施细则内容涉及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军民结合等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激励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科技部正在组织开展对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落实情况的跟踪调研,根据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确保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落实。
(二)重大专项的论证和组织实施进展顺利
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各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积极做好方案论证、启动实施等各项工作。目前,各专项进展顺利。“大型飞机”专项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5个专项已完成综合论证工作,其中“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新药创制”3个专项的实施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等3个专项进入综合论证阶段,预计今年两会前完成论证工作;“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实施方案已通过专项领导小组审议,将提交三部门综合论证。在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国防领域的5个重大专项进展顺利,其中“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专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嫦娥一号”探月成功,正积极做好第二阶段的实施准备工作。
(三)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重大部署
1、积极推动节能减排科技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科技部提出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的科研经费,调动全社会500多亿元投入,积极推动科技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目前,围绕工业、建筑与交通节能、可再生能源、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控制、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重点行业节水与减排、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方面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科技部还会同发改委、中宣部等联合发布了《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出版《全民节能减排应用手册》,开展节能减排科技宣传活动,普及节能减排科学技术,提升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
2、迅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科技部会同发改委、外交部等14个部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安排专项经费部署“全球环境变化应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项目。在去年末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我们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建议》,在世界气候大会上得到众多与会国的支持和赞赏。
(四)推进科技发展重点工作,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自主创新
“十一五”科技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得以突破。TD-SCDMA成立了产业联盟并形成完整产业链,规模应用实验顺利完成,并将在北京奥运期间提供3G服务。首创铝土矿浮选脱硅技术,使我国铝资源的经济利用保证年限有望由10年提高到60年,中低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的能耗降低50%。装备制造产业取得重大突破,1.5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大型国产水电锻件在三峡右岸实现应用,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和1.2万米钻机成功研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进展顺利,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轿车下线并已批量生产,混合动力客车达到百辆级、混合动力轿车达到千辆级的规模。EPA标准被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接受为实时以太网国际标准,成为首个由中国主持并制定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科技奥运”成绩显著,一批新能源、节能减排以及智能交通的新技术、新设施和新产品将在奥运场区、场馆投入运营,成为向全世界展示“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精神的亮点。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通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节水农业、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等重大重点项目,集成创新了一批粮食丰产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一批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以农业技术装备数字化、智能化、低耗化为突破口,启动实施了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重大科技项目。启动实施了以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为重点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关注改善民生,加强了农村社区和城镇化发展科技开发。针对农村新能源开发与节能关键技术、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新型乡村经济建筑材料、饮用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的研制开发,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今年还启动了应急专项行动用于支持南方抗雪救灾。三是加强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目前,全国1000多个县的科技特派员数量达4.5万名,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的900多万农民。
3、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
一是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在农业、能源、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信息、材料等科学前沿领域部署了73个重大项目,并围绕蛋白质功能、自旋体系的量子调控、纳米生物机器及纳米科技、发育和生殖四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二是积极部署面向未来的前沿技术研究。863计划启动和继续实施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及网络服务环境、半导体照明工程、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等项目。三是进一步推进社会公益技术研究。面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资源勘查、水资源优化调控、重大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针对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领域,组织开展中医药创新发展科技专项行动、重大出生缺陷筛查和遗传病防治、常见疾病治疗和人禽流感防治药物和疫苗、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物证信息挖掘等。脑科学、非编码RNA、下一代互联网、提高石油采收率、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军民两用的中远程高频地波雷达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海底管道检测与维修成套装备实现工程化应用。艾滋病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已开展临床试验,体细胞克隆医用小型猪获成功,生物芯片、生物医药关键仪器设备、数字化医疗仪器和设备等项目的启动实施,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4、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温家宝总理对高新区提出的“四位一体”的定位,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全面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国家高新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根据2007年高新区快报结果显示,54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全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55812.3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6067.6亿元,工业增加值11288.5亿元,实现利润2733.9亿元,上缴税额2540亿元,出口创汇1878.9亿美元。国家高新区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大力促进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国家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0.44吨标准煤,为全国平均水平1.2吨标准煤的36.7%,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五)深化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
2007年,“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在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的基础上,又选择了184家企业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试点企业数量达到287家。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围绕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开展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了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其在自主创新和行业科技进步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创业风险投资工作。2007年,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50家创业投资机构和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相应的资助。
2、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深化改革
积极推动部门所属的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落实改革方案,与财政、编制等部门协调改革中的有关政策问题,包括转制院所和科研事业单位免征进口仪器关税的政策、转制院所离退休人员待遇等。为了增强公益类院所科技创新与公益服务能力,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若干意见》。开展了公益类院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并选择部分院所进行了评价试点。
3、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推进
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工作,2007年先期启动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科技部和财政部将对实验室运行、仪器设备购置、自主创新研究等给予持续稳定支持。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跨学科研究、重要前沿领域等方面进行部署,推进了海洋、航空等领域10个国家实验室建设,新建了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通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已形成国家、七大区域和31个省市三级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体系。完成了100多万份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化描述,气象、地震、测绘、农林等12个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数据量达到20TB以上。开展了创新方法的研究应用和试点工作。
(六)地方、行业科技工作形势喜人
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一是启动实施了“一把手”工程,将地方党委政府最关心的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纳入国家支撑计划,中央财政投入40亿,带动地方和企业投入近200亿,实现了科技资源的集成。二是继续推进部省会商工作,目前已与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部省会商制度。三是在基础性工作中加强与地方的合作。新建9个省部共建实验室培育基地,实施科技管理培训专项工作,举办了40多期培训班,培训地县党政领导、各级科技管理干部6000多人次。开展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区域以及滨海新区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查研究,召开全国科技援藏经验交流会议、全国科技支疆行动启动会议。面向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各省区市的自然禀赋、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和社会文化合理配置资源,将形成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布局、区域创新体系。
加强行业科技工作也有新的进展。一是在国家财政科技经费中设立行业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大了对行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二是高度重视行业科技需求,积极发挥行业部门在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三是重点开展了面向行业的企业战略联盟试点工作,组建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煤炭开发利用和农业装备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是在信息交流、计划协调、预算协调、重大项目组织方面探索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七)开创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为服务总体外交做出了新贡献
把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国际科技合作一项重要内容,全面参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内外政策制定和国际谈判。积极参与伽利略等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实施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等计划。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批准通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合作组织协定》及《ITER特豁协定》,完成了我国加入ITER计划的法律程序。
2007年,科技部积极参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活动,牵头组织开展“中俄国家年”科技组活动、中欧科技年等大型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启动“中欧科技合作伙伴计划”,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韩国以及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9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2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或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从发展趋势看,新能源、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空间探索与利用、生命科学等过去纯科学领域,都已成为国家间外交与合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政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一个关注点。随着我国的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高,中国已不再是受援国,而是成为能与发达国家平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参与国,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输出国。国际科技合作在服务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和国家外交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八)推进科技管理改革,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1、计划管理改革顺利推进
863计划、支撑计划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对于具有明确目标产品或面向产业发展的项目课题,都要求由企业牵头或必须有企业参与。加快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计划管理,强调公开公正,提高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全部网上申报;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提高了立项决策和项目组织实施的科学性。
2、科技经费管理进一步加强
2007年中央及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有效调动了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在国务院领导关心下,进一步加强了与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的紧密合作,与证监会共同开展的“三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创业板准备工作稳妥推进。推进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改革。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经费全面实行了项目(课题)经费的概预算管理,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实施评估评审,提高项目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出台《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监管。启动科技经费巡视检查工作,会同财政部对七个科技计划和专项的1167项课题进行了科技经费审计和整改工作,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科技评价和奖励改革继续推进
研究制定《关于改进科技成果评价的若干意见》。完善奖励管理和评审机制,加强对科学理论、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等原始性创新的奖励,突出对尖子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的奖励。鼓励全国性学术团体、有关组织和个人设立面向特定领域的科技奖项。完善了社会力量设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4、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已经形成
积极开展科研诚信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科研人员诚实守信、尊重科研工作规则的意识。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卫生部、中科院等单位组成科研诚信部际联席会议,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科研诚信的局面。
5、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开展
科技部会同中宣部、发改委、教育部等八个部门和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研究和《科学素质纲要》监测评估,推进科普能力建设试点,启动了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的科普工作。
二、当前科技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基础研究缺少对当代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能够引起世界关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前沿技术领域,系统集成技术差距较大,重要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重大装备和重大科学仪器等仍依靠引进,许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还不高,我国多数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石油加工、船舶、航空、医疗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主要依靠引进。重大公益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能源先进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以跟踪和引进为主,水资源利用率低,医疗卫生科研体系不完善、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基础薄弱。科技基础条件亟待加强,我国大型仪器设备水平和利用率较低,开放共享程度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还面临着金融、市场准入、项目支持等诸多障碍。影响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1、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比较薄弱
科技工作多头管理、相互脱节现象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资源配置存在分散重复和浪费现象。产学研结合、军民融合的有效机制还不完善,科技项目、科技投入等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完善。
2、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科技进步法》已经颁布,配套政策部分实施细则也已出台。如何落实好《科技进步法》和政策实施细则,还需要做大量协调工作。一些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实施,手续繁琐、周期较长,落到实处难度大。有的政策本身操作性不强,加大了政策的落实难度。
3、科技投入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
一是R&D投入总规模和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R&D经费增速较快,2007年预计将达到3664亿元,但也仅相当于美国的1/8;我国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例为1.5%,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2.26%的水平。希望2008年能够达到世界可统计国家1.6%的平均水平。二是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有所增长,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显不足。三是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从“十五”后期开始,我国加大了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调整,但目前仍然存在机构稳定支持比例偏低、公益类科研单位运行费不足、科技条件建设投入不足和研发项目支出中不允许列支人员费用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四是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投入体系和融资体系不完善,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4、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
一是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比例低。二是有科技活动的企业研发投入不足,R&D经费强度低。目前,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这一比例只有0.56%;6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三是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没有把创新作为企业管理和考核的重点。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还面临着金融、市场准入、项目支持等诸多障碍。
5、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人才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比较缺乏的问题较突出。这些年来,我们对科技人才高度重视,但对引进海外人才讲得多,怎样培养国内人才讲得少,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有效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引进和培养人才机制不畅通,一方面高端人才的引进还有政策机制壁垒,另一方面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科研环境还未形成。
6、学风建设亟待加强
当前违背科学道德规范、败坏学风的科学不端行为、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促进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合理、公平、公正的创新评价体系和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和监督。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把解决科技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深化改革,争取多方支持,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做好2008年的各项工作
2008年,科技工作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主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阶段性任务,突出重点,围绕努力完成国家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强化科技基础能力四大主题,集成资源,协力攻关,努力实现科技事业新发展。
1、落实《科技进步法》和规划纲要配套政策
加快推进重大专项组织实施配合全国人大认真组织开展科技进步法的宣传培训,结合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研究制定科技进步法的配套法规。加大《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宣传培训力度。拟选择一些地方和重点行业,持续开展对《规划纲要》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和评估。进一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实施。
2、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聚焦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继续抓紧抓好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支撑奥运等重点科技工作;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发展碳捕获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宣传、综合示范和推广。在信息、生物、先进制造、新材料、现代交通、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加快相关产业发展。增强高新区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继续推进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抓好和谐园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3、全面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推进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与分子农业、农产品精细加工等技术;认真组织实施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林生物质工程”等重点科技专项。围绕农村民生需求,以农民健康、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农村饮水安全、农民就业创业为重点,实施科技促进行动。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推广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科技工作,发展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村、乡镇和县;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星火产业带的建设与管理。
4、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科技问题
启动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加强已有医药健康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推广与示范。针对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大研发力度,推进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行动计划,加大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围绕城市水环境治理、农村社区安全供水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针对城乡环境修复、受污染环境的生态系统评价和治理、流域综合防治与环境监测等迫切需求,加大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加强科学技术普及,认真落实科普法,加强科普能力和基地建设。
5、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做好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重点部署一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重大项目。在组织实施ITER国际合作专项的同时,大力开展核聚变能研发工作。在信息、生命、纳米等科学技术领域加大投入,部署针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等重大瓶颈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积极稳妥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加强科学数据共享和野外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继续加强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为重点,统筹项目、人才、基地建设。
6、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继续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继续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转制科研机构或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推动在若干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加快构建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解决公益类院所改革中的有关政策问题,推进公益类院所的分类改革。制订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开展首轮评价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统筹协调机制,提高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综合运用科技计划、政策法规、评估监督等管理手段,提高科技宏观管理能力和效率。
7、加强地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
配合国家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强化区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区域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进行统筹规划。继续加大科技计划对区域发展的引导和支持,重点研究西部、东北、中部,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提出对区域科技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部省会商制度,建立与地方联系的稳定工作机制。着力抓好地方党政“一把手”工程,在资源、智力、政策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
8、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在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服务国家整体外交中重要作用
抓住国际科技合作为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积极、主动、平等参与大科学工程计划,提升我国在能源、环境以及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科技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发挥科技外交的重要作用,为国家整体外交服务。积极拓展对外科技援助的渠道和形式,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开展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优秀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
★本文系作者于今年2月15日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上的发言稿。本刊发表时有所删改。
标签:科技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项目实施计划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技术管理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