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及答题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续性论文,文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不少与语文学科特点“若即若离”的综合性试题。这些试题,因其既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又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命题者之所以看重这类题,大约是想通过试题提醒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生活,肩负起“大语文”的教育重任,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真正落到实处。2012年,这种题型更是成了全国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命题浪潮”呢?要厘清个中缘由,可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中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论述说起。
《2011版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何谓“非连续性文本”?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来自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是一种相对于由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材料。“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小说、散文等。而“非连续性文本”,则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宣传标语、广告词、对联、短信、网络跟帖、建议、辩论词、颁奖词、演讲词、开场白、结束语、串联词、推荐语等构成,这类文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非连续性文本”究竟有哪些特点?在试题中出现此类试题,该如何作答呢?
本文结合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谈一谈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特点的阅读及答题要领。
一、直观性
在多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非连续性文本”中的“读图(表)”题因其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成为专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表述等各项能力的题型。针对这类题型,答题中应把握五个步骤:第一,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理清答题思路;第二,仔细观察,看清图表含义,理顺图表结构;第三,明确主旨,细化图表意思,领悟隐性含义;第四,拓展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揭示时代意义;第五,准确表达,确保语言简明,叙述层次清楚。
例如,201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第9题:
《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将于2012年7月1日起实施。为了深入宣传该“办法”,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某校举办了“北京水资源”专题展览。在参观的过程中,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分析图1,提取主要信息,并用一句话概括北京水资源的现状。
主要信息:①______________;
现状: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②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
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仔细观察图标,直接提取图表的显性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推断、总结、概括的能力。在提取图表的显性信息时,一定要注意从“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的比较人手,紧扣时代热点,关注北京和世界关于水资源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概括北京水资源的现状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所提取的主要信息进行推断,并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总结、概括。
关于这方面的试题,还可以有很多形式,涉及更多内容。比如,可给出一组天气预报、阴晴雨雪、气温变化的曲线图,设问:这样的曲线图,对人们的出行、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能想出越多,说明生活的积累越丰厚。唯有积累丰厚了,思考多了,根据“文本”发表个人见解或者提出建议、意见的本领也就会越高,应对这类题目也就越能够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此类试题,在2012年四川南充、湖南湘潭、黑龙江大庆、浙江衢州、四川眉山、浙江温州等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上都出现过,而且都是以具有直观性特征的图表出现的。
二、实践性
实践性,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另一显著特点,以下是两则相关案例:
【案例一】一个英国伊顿公学研修团来北京游学。车开到东直门,老师就要求首次来北京的十三四岁的孩子都下车,40分钟内自行赶到天安门,不许打出租车。导游担心出问题,老师却觉得多余,因为孩子们“学过使用地图”。
【案例二】一位记者在美国国家科技馆看到,很多美国中小学生有仔细阅读说明牌的习惯,静静地看一会,然后试着按步骤依次操作,结果出来后再思索一番,这就达到了参观、参与的目的。记者联想到在中国的科技馆,这样的小观众不多。很多初中生成群涌进来,不看说明,不按步骤,上来就用力转手轮、捅按钮,结果当然出不来,于是大家嘟囔着“没意思,没意思”,再涌向下一个项目接着“毁”。
这两则案例如果出现在前几年的试题中,大概会用来讨论“孩子的自主性问题”、“孩子的纪律问题”。我认为,今天用它来探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问题非常合适。“案例一”中,教师曾经教过学生使用地图这一“非连续性文本”,这次游学,正好是检验大家学习效果的契机。可见,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提倡学用结合,让学生既懂语文,又懂生活。而“案例二”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纪律问题,可一旦从深层次挖掘,会发现中国科技馆内初中生的表现是缘于这群学生缺少相关的教育和训练。比如,观看前该做哪些准备?以怎样的顺序观看比较好?是不是先看说明,再作尝试,最后解决心中的疑惑?这些都是属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范畴。
鉴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实践性特征,其相关阅读指导,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不断提高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三、探究性
“非连续性文本”还具有探究性的特点,与其相对应的探究类试题大多是出示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考生从提供的材料中去探究规律,并用文字记录探究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对所提供材料的类型进行分类——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画或表格;不仅要弄清材料中所提供的显性信息,更要挖掘材料所包含的隐性信息。有了这些分析之后,还得对材料或图表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例如,2012年浙江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烟民已超过3亿人,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1/3,二手烟民更高达7.4亿人。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
材料二: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
——CCTV新闻
材料三:吸烟有害健康。
——烟盒上的警示语
①从材料一、二的数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②有人认为材料三的警示语缺乏力度,请你设计一条更有冲击力的警示语。
【答案示例】①中国烟民队伍庞大;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很多;吸烟缩短人的寿命。②吸烟导致致命的肺部疾病;吸烟致癌;孕期吸烟危害胎儿健康;吸烟会要你的命。
这就是一道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解读题,要想准确地得出探究的结果,就必须对题目所提供的三则材料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比较。
又如,2012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第7题:
我市某中学正在开展以“我是小小主人翁”为主题的活动,意在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同学们的担当精神。请你也参与到这一次活动中来。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话题的大讨论。其中有一个问题:面对责任,为何有人敢于担当,而有人却退缩逃避呢?请你根据下面的三则材料,探究其原因。
材料一:张丽莉,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一位没有编制的女教师。2012年5月8日,在失控的汽车即将撞向学生的危急关头,她挺身而出,奋力拉开两名学生。两名学生救下来了,但她自己却被碾在车下,造成双腿高位截肢,直到5月21日,仍未脱离生命危险。张丽莉的壮举感动了全国网友,网友亲切地称她为“最美女教师”。
材料二:在2012年5月20日欧冠决赛中,坐拥主场优势的拜仁慕尼黑队在最后的点球大战中输掉1分,败给了切尔西队,遗憾地与冠军失之交臂。德国媒体报道,拜仁多名球员,特别是队长季莫什丘克,在点球大战前就表现出了对失利的极大恐惧,拒绝主发点球。这就像赫内斯赛后所说的那样:“面对极大的压力,拜仁缺乏一名真正的领袖,缺少一名能在困境中真正站出来的人。”
材料三: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10次发射升空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后,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电视讲话。他说:“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真正的英雄》)
【答案示例】因为爱给了人们担当的勇气,高尚的职业操守唤起人们的责任感,高远的思想境界给人担当的力量;怯懦使人逃避责任,计较个人得失使人忽视团队利益。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分析这三则材料,不难发现,第一则和第三则都是从正面列举事例,而第二则是从反面列举事例。细读材料,可以看出包含其中的“恐惧”、“压力”、“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等关键词,这些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答案。
另外,还有像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第10题、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第5题、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第4题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也都是以这种形式呈现的。
不难发现,“非连续性文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存在了很久,只不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2011版课标》的出台,“非连续性文本”已经走入我们的视野,深入我们的课堂。不过,依据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的标准——“连续性文本”应占阅读总量的60%,“非连续性文本”应占阅读总量的30%——在现有的阅读结构中,“非连续性文本”显然远远低于这个比重。可以推测,这类文本会成为今后语文试题中的必考内容。对于这一变化趋势,教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并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反思和评价;不仅如此,还要能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以及不同的“应用情境”,灵活机动地采用相应的策略去解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