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现代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安全和使用性能问题受到了受众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我国地震自然灾害频发,给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工程以及受众日常生活带来了根本上的破坏,为了进一步降低地震对城市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的破坏程度,加强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能力提升的有效设计策略,望对未来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1抗震结构设计的作用
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主要有如下作用:首先,可以保证建筑物在遇到常规性地震,在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范围之内可以保护建筑物完好无损,可以继续正常使用;其次,保证建筑物在遇到强度较大的地震时,造成的损坏经过修整可以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损失;最后,保证建筑物在遇到罕见烈度极大的地震时,建筑物不至于坍塌。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分析
2.1施工场地选择问题
施工场地选择是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实际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有效性,施工企业务必要选取对工程结构稳定性有利的位置,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的破坏,除了地震灾害所带来的能量冲击之外,还会给建筑工程结构带来破坏,而引起建筑工程结构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施工场地地选取。因此,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工程架构的稳定性,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场地位置的选择。例如,土质较软的土质、容易液化的土质以及状态不匀称的位置等均不适合选做建筑用地。但如果实际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情况不允许、难以避开这类位置,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则一定要对不利于施工的位置进行加固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2抗震设计概念模糊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程中,要做到小震不裂、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全面控制地震造成的伤害。在建筑行业一段时间发展中,在抗震材料选取中主要是应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但是从钢筋混凝土自身应用特性来看,其对于减震并未起到有效帮助,还会导致建筑发生不同程度损害。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单方面应用相应施工材料来提升抗震性能具有局限性,还要进一步强化关键位置的抗震设计。对地震破坏力威胁的薄弱环节强化控制,延缓地震危害扩散进度。
2.3建筑结构合理性有待提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情况对建筑物整体安全性会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在诸多建筑项目结构设计中,大多数设计人员均能对抗震设计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但是由于受到不同影响要素限制,设计出的结构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会导致资源大量浪费,也未能获取有效的抗震效果。强化抗震设计主要是为了全面提升建筑物整体稳定性、安全性,所以要想更好地实现设计目标,需要对建筑物地理要素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拟定切实可行的建筑设计方案,提升建筑物基本抗震性能。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优化策略探析
3.1重视抗震结构设计方式的选取,强化非结构位置构件抗震设计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我国各地区地质土质情况各不相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地质土质柔软、不稳定因素引发的工程结构不稳定问题频繁出现,因此,现代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能力设计工作中,工程设计师一定要全面根据施工现场地质土质情况展开设计,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结构设计全面符合施工场地位置抗震能力的实际需求。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中,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方式的选取,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利用选取强度较高、刚度较强的工程主体架构设计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工程结构弯曲变形的发生几率,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这就要求工程结构设计师要仔细对抗震结构进行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面根据施工现场土质地质情况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从根本上确保抗震结构探究的全面性和非结构位置构件设计的有效性。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非结构位置构件设计,设计师务必要针对容易发生风险隐患的短柱进行有效的设计处理,全面遵循整体性原则,着重强化短柱位置的抗震性能,从而从根本上强化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3.2重视结构基础防震性能设计,全面提高工程整体抗震效果
就建筑工程结构基础防震性能设计工作而言,设计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地基隔震设计,现阶段建筑工程地基隔震设计工作普遍选用沥青原材料,地基隔震主要是在工程地基和土质层之间增设缓冲结构,这样的设计能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缩小震动频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碰撞程度,并对地震能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反射,从而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主体架构的损坏程度。第二,基础隔震设计,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中普遍选用混合隔震设备、基地滑移隔震设备以及夹层橡胶隔震设备等,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对工程上部架构的损坏,这就需要在工程上部架构和基础位置增设隔震位置,从而全面防治地震能量从地基位置朝工程上部架构进行传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整体的抗震性能。第三,间层隔震设计,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削弱地震冲击力,这一部分设计普遍着重工程原始结构位置,具备简单便捷的优点。第四,悬挂隔震设计,主要利用悬挂的方法把工程整体或部分架构远离地面,这样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面震感和工程之间的作用力,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3.3优化抗震性能,布设抗震构造
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设计要从现有的抗震设防以及设计方法出发,在性能化抗震设计中要对建筑物基本应用功能、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延性变形力等要素进行分析,对结构基本应用性能进行精确化判断。与常见抗震设计相比,抗震性能设计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如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建设要求,对整体结构以及关键部门采取相应优化控制措施实现预期抗震性能要求。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不规则建筑,要合理设置抗侧力结构构件与竖向构件性能目标,提升多个部位抗震安全性,满足震级较大地震的性能目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完善抗震构造措施是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为了全面提升各类构件完整性,对结构和构件变形能力进行控制,强化结构对地震发生时的能量消耗,能够保障建筑物稳定不倒。不同建筑项目主体结构在建设过程中选取的基本类型与构造措施存在较大差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震灾害属于重要的地质灾害,地震发生之后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进行提前预测,所以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要不断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地域地震破坏力的能力。相关设计人员要从安全稳定角度出发,对建筑场地地质结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拟定抗震等级标准,合理选取结构材料,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提升建筑抗震能力。
参考文献:
[1]董蕻.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3):437.
[2]陈红兵,范博.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7):554.
[3]赵监政.浅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5).
[4]牛田青.试论土建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桩基设计及抗震设计问题[J].建筑知识,2017(4):47~48.
[5]余珍.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8(7):33-34
论文作者:邓强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9
标签:结构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建筑论文; 性能论文; 位置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