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对青少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病耻感的影响论文_孙科,谢俊,童永号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病区,430012)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对青少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病耻感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7年12月我科60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60名家属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在干预前后分别使用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和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评估量表分别评定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各因子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观察组的各项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可降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病耻感,值得应用。

【关键词】:病耻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青少年;严重精神障碍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031-02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节奏的加快,近年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疾病的危害性非常高,大部分的患者存在对该疾病认知严重不足的现象,这会导致疾病的危害性加重,造成患者自身或他人的伤害,应给予重点关注。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迫切想知道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相关政策,以便寻求更好的社会支持[1]。 精神疾病患者及家人的病耻感高于躯体疾病,通常选择隐瞒疾病,也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已广泛应用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2]。国内乔云栓[3]等人已将该模式应用于成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的研究。但该模式在青少年重性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中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对青少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儿少病区住院治疗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的疾病;②诊断均由两名主治医师分别按照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MINI)[4]诊断;③入院3~8 周,处于治疗缓解期;④患者年龄13 ~ 18 岁,家属为父母中承担主要抚养责任的一方;⑤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阅读和填写问卷者;⑥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碍患者;②沟通交流障碍者;③任何情况导致中途退出者。共纳入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60例,男35 例,女25 例;年龄13~18 岁,平均(15.70 ± 1.49)岁,患者家属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35~51 岁,平均(39.27 ± 9.49)岁。

1.2 方法

1.2.1 采用的量表 ①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该量表由曾庆枝等[5]编制,分值越高,歧视水平越高。量表总分96 分,分为社交因子、能力因子和治疗因子3 个维度,总分分别为42 分、24 分和30 分。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3因子内部一致性0.68~0.85。干预前后评定患者的病耻感②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评估量表:该量表由曾庆枝等[6]编制,分值越高,歧视水平越高。量表总分104 分,分为隔离因子、危险因子和能力因子3 个维度,总分分别为56 分、32 分和16 分。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3因子内部一致性0.76~0.83。干预前后评定家属的病耻感。

1.2.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掌握患者病况,为患者实施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内容为:①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后,对患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干预,每周实施两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为90min,干预时间为8周。②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建立良好关系,为患者建立档案。③在掌握全部情况后,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个体化的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度,掌握应对策略,引导患者参与团队活动。④依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为患者实施逐渐的干预和不断改善,提供优质的干预服务。

家庭中任何一人的课程参与率小于 60%者作为脱落病例处理,每2周期满对参加者予以物质奖励。本研究中未出现脱落例。

1.3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全部输入SPSS22.0软件中,将数据实施统计分析,数据的平均值用()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病耻感评分情况

干预前,两组的社交因子、治疗因子、能力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社交因子、治疗因子、能力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评分

3.讨论

精神障碍多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或情感性精神障碍等,导致该疾病的因素有患者自身的遗传因素和外界生活环境因素等,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的大脑出现活动紊乱,进而形成情感、意志、认知、行为等精神障碍,常见症状为幻觉、自言自语、妄想等,病情严重者,甚至自伤或伤害他人,危害性非常大,应给予重视。

通过对严重精神障碍的研究,该疾病难以治愈,多进行居家治疗,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用药,因该疾病的特殊性,患者极易受到歧视或偏见,患者自身及家属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病耻感,病耻感的产生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此外,患者家属多数产生连带病耻感,影响家庭关系及对患者的态度,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如何降低病耻感非常重要和关键。

本研究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不仅可以降低青少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还能降低患者家属的病耻感。病耻感的降低与患者受到的管理质量存在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作为新型的措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的应用,能有效降低病耻感,稳定患者病情,加快患者康复。但国内有研究显示青少年患者对精神疾病持保密态度,不愿让周围人知道自己患精神疾病,自身病耻感可以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本研究部分患者非头胎,非头胎患者的家属年龄偏大。国内孙建华的调查显示年龄偏小的家属病耻感较轻,而李从从的调查显示患者家属年龄越低其病耻感越高,说明影响病耻感的因素很复杂,即使同样的因素,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也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本研究表明不论年龄大小,干预后病耻感减轻。国内研究[3]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在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本研究的对象是住院患者及家属,两者相结合,可方便患者从住院治疗顺利衔接到社区康复,提高依从性。

本研究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样本量较少,研究时间较短等。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可降低青少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值得在康复中运用。

参考文献

[1]付萍萍,朱伟芳,卢雪珍,杨淑芬,邬东红,傅文霞,陈素香,吴辉霞.惠州市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0):52-55.

[2]马晓倩,刘浉妍,罗兴伟,张蓓,赵伟,王湘,姚树桥.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在重性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02):372-377.

[3]乔云栓,张士巧,崔卫东,苏秀茹,张瑞梅,高兴,陈英光,李丽.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影响效果研究[J].河北医药,2017,39(03):437-439.

[4]精神药物临床研究常用量表[M].李华芳.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145-189.

论文作者:孙科,谢俊,童永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  ;  ;  ;  ;  ;  ;  ;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对青少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病耻感的影响论文_孙科,谢俊,童永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