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CR
引言
抑郁症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该病通常表现为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悲观失望等,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据中国心理协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病例抑郁症患者已超过3000万人,在患有抑郁症人群中,死于自杀,意外事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中风的危险性高于非抑郁的人群。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筛选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150例抑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54例、96例,患者的年龄最大72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为(48±8.63)岁。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分别是参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对象EPDS总分大于12分,HAMD大于17分小于24分,符合DSM-IV轻中度抑郁标准。参与前均知情签订合约。对三组患者年龄、性别进行对比发现,P>0.05。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药物帕罗西汀片口服治疗,初始给要量为每天10mg,根据临床反应,逐渐加大剂量至每天20~60mg。研究A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首先认知行为疗法包括:为患者制定每天的活动计划,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协助患者做自我检测表和功能失调性想法记录表,对负性自动想法进行评估,指导患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替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加深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促进认知行为的纠正。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对患者实施倾听、解释、指导、疏泄、保证等相关技术,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为患者创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无噪音,湿温度适宜,确保患者舒适,减轻其心理应激。研究B组同时给予药物帕罗西汀片治疗(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治疗方法同研究A组)。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期间第4、8、12周的治疗效果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进行评价[7-8]。其中,HAMD评分<7分为正常,7-17分为可能有抑郁情绪,17-24分为肯定有抑郁症,大于24分为严重抑郁症。SCL-90自评量表采取1~5分的5级评分标准,即1分代表无症状,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总分160分即为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为临床界限,超过160分说明测试者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疾病症状越严重。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头晕、恶心及嗜睡。
2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EPDS评分比较
EDPS评分治疗前两周EDPS总分三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性,4周与8周后统计结果显示,A、B组EDP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较参照组下降更多,与参照组比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治疗前后的三组对比分析
时间 参照组 研究A组 研究B组 治疗前两周 63.81±5.08 62.95±5.27 63.17±5.62 治疗4周后 60.18±4.82 50.68±4.58 43.54±4.05 治疗8周后 57.45±4.15 39.70±4.16 34.52±3.84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HAMD评分治疗前两周HAMD总分三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性,4周与8周后统计结果显示,A、B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较参照组下降更多,与参照组比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的三组HAMD评分对比
时间 参照组 研究A组 研究B组 治疗前两周 50.51±1.92 20.65±1.96 20.10±1.96 治疗4周后 18.74±1.21 14.84±0.96 11.59±1.51 治疗8周后 15.88±1.27 10.10±0.98 6.79±0.97 3讨论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持久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患者多伴有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及躯体症状,药物治疗虽能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但易加重其负面情绪,影响治疗积极性,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角色转换、认知重建行为训练及心理暗示等手段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模式,正视疾病,同时可消除其服药治疗的恐惧心理和负面自动化认知。心理社会支持不仅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同时可给予患者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让其在治疗期间感受理解、尊重及精神支持,能提高治疗依从性。在抑郁症疾病中,主要通过交流和沟通,消除引起患者负面情绪的因素,并予以患者激励以及指导,使患者学会自我放松,并提高自身信心。认知行为属于心理疗法的一种,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认知行为疗法就被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经过此后的发展它已经在治疗过程的概念以及在治疗技术的多样性有了较大进展。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其在协助抑郁症患者识别及改变认知行为,帮助患者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方面有重要作用,可显著增强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利于患者正确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从而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明确,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由此可见,此种治疗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宝民.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J].2017,12(2):25-27.
[2]徐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911-914.
[3]叶百维.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对抑郁症临床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68-170.
论文作者:丁静华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患者论文; 认知论文; 抑郁症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心理论文; 疗法论文; 三组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