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评价_农业论文

广东省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评价_农业论文

广东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农业生产论文,水平评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广东省委、省政府开展了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规划工作,提出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更好地把握广东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准薄弱环节和差距,为进一步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供政策咨询,本文运用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广东省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际水平进行评估,评估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公开出版的2000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部分资料和数据通过向相关部门或基层市县索取或调查。为了减轻数据搜集和计算的困难,我们把全省21个地级市、122个县(含县级市、 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分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江门、肇庆和惠州)、东西两翼(东翼包括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西翼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和山区(包括韶关、梅州、河源、清远和云浮)三个地区。对过去习惯归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肇庆的广宁、怀集、封开、德庆和惠州的龙门,我们没有剔除在外。虽然这会略略降低珠江三角洲地区整体的现代化达标程度,但这并不根本影响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我们认为,目前广东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很大

1999年广东全省农业劳动力劳均农业总产值11398元(现价), 距拟定的现代化标准值5万元相差甚远,达标率仅22.8%。 从达标程度的区域分布来看,21个市中仅深圳市大幅度超标,劳均农业总产值118326.66元,达标率236.7%,达标率在50%以上的只有东莞(51.8%)和佛山(56.98%),在40%以上的只有珠海(46.8%),东、 西翼和山区12个市中只有潮州的达标率达到30.2%,其他各市的达标率均在30%以下。各地之间劳均农业总产值的差距相当大,最高的(深圳)与最低的(河源)相差达15倍。若扣除深圳的影响,珠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普遍在2—3倍。

我们认为,广东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中容纳的劳动力过多。从全省来看,1999年全省农村劳动力2664.7万人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1530.9万,占57.5%。农业劳动力中,从事种植业的1217.63万人,占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的79.5 %,从事林业的29.5万人,占1.9%,从事牧业的68.3万人,占4.5%,从事副业的119.11万人,占7.8%,从事渔业的96.4万人,占6.3%(注:《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第6页,第13—14页。)。 反观劳均农业总产值水平较高的深圳、佛山、东莞,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都较低,分别为13.8%、31.6%和28.5%,且多数劳动力从事养殖业(畜牧业和渔业)。而劳均农业总产值水平较低的各市,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大多都在50%以上,又多数从事种植业。大量的劳动力沉淀在农业尤其是经济价值比较低的种植业,以劳均农业总产值体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必然不高。

表1 1999年广东农业劳动力劳均农业总产值

全省 珠江三角洲

东翼西翼山区

劳均农业总产值(元)

1139830689 12356

118559887

达标率(%) 22.8 61.4 24.723.719.8

注:农业总产值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的产值之和,农业劳动力指农村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第529页计算

二、土地产出率数量大价值不高,地区之间差异大

首先,反映土地产出率的价值指标很不乐观。1999年,全省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4562元,距离拟定的现代化标准值8.5万达标率为53.7%。全省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达标率超过100%的只有深圳(135.1)、佛山(101.4)、汕头(130.8)、潮州(109.4),超过80 %的有三个市,分别是广州(85.3)、东莞(84.6)、肇庆(88.0),超过60%的有五个市,分别是中山(61.9)、江门(60.8)、揭阳(69.4)、汕尾(63.0)、云浮(64.1)。西翼和山区的大多数市达标率都在50%以下。

表2 1999年广东农业劳动生产率

全省 珠江三角洲

东翼

西翼

山区

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元)4562 6842 7922

4106

4097

达标率(%) 53.7 80.5 93.2

48.3

48.2

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公斤) 5910 5654 6750

5560

6090

达标率(%) 90.9 87.2 103.8

85.5

93.7

注: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农林牧副渔业产值/(年末耕地面积+水果、茶叶、桑园面积+海水养殖面积+淡水养殖面积)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计算

反映土地产出率的数量指标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却相对光明。1999年全省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5910公斤,距离现代化标准值6500公斤达标率90.9%。各地粮食生产的水平相当高,有10个市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东翼和山区的大多数市都超过了全省水平。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达标程度最高的是汕头(125.1%), 最低是深圳(76.2%)和汕尾(78.9)。

表3 1999年广东农业投入产出率(%)

全省 珠江三角洲东翼 西翼 山区

农业投入产出率 141.1 153.3 142.9 184.5 181.9

达标率

94.1 102.2 95.2 123.0 121.3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第162— 163 ,167页计算

上述两个指标值相差悬殊,值得深思,它反映了我省农业生产总体还具有浓厚的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特色,虽然珠江三角洲和东翼地区的情况已经大有改观。

三、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水平较高

以农业增加值去除以农业中间消耗,我们得到了广东省及各市的投入产出水平。广东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普遍较高,1999年全省平均水平141.1,距离150的标准值达标率已达94.5%。珠江三角洲投入产出率的整体达标率在102.2%,东西两翼分别为95.2%和123.0 %, 山区为121.3%,珠江三角洲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达标率最高的是肇庆(146.9%),最低的是江门(71.7%)。

分析作为农业投入的中间消耗,1999年种植业中间消耗中排第一位的是肥料,占中间消耗的35.3%,其次是对物质和非物质部门的劳务支出,占17.3%,第三是用种量,占16.3%,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燃料消耗占5.3%,用电量占6.1%(注:《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第162页。)。因此,我们认为, 广东农业投入产出率较高的原因并不是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而主要是家庭承包制的制度优势。虽然每个农户经营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由于利益直接,农户充分利用了时间和劳动力,同样实现了资源配置的相对优化。

四、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低,地区差异很大

1999年,广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735万千瓦,劳均拥有总动力1133瓦,距现代化标准值4000瓦达标率仅28.3%。分区域来看,珠江三角洲劳均拥有总动力的达标率为52.2%,东西两翼和山区的达标率都在20%以下。全省达标率最高的是中山(95.6%),最低的是揭阳(11.8%),相差悬殊。

分析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构成,可以进一步认识农业装备的低水平。1999年广东全省拥有能够体现现代化水平的大中型农用拖拉机6878台,动力21250千瓦,仅占农业机械总动力1.2%,而小型手扶拖拉机327399台,动力2573883千瓦,占农业机械总动力14.8%。 先进的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和机动水稻插秧机,数量很少,1999年广东全省拥有联合收割机1215台,动力29647千瓦,机动水稻插秧机109台,动力3863千瓦(注:《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第57页。)。各市的情况与此类似。这表明广东农业的生产手段还是相当传统的,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经营规模小(90年代中期以来广东省人均耕地已不足半亩,1999年只有0.47亩),劳动力过剩,因而使用现代农业机械是极不经济的。

表4 1999年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省

珠江三角洲

东翼

西翼

山区

农业劳均拥有总动力(瓦)

1133 2088

712940784

达标率(%)28.3 52.2 17.8

23.5

19.6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第529页计算

五、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

改革前,广东农业结构也呈现突出粮食生产的特点。改革以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使种植业的比重下降,牧业、渔业的比重上升。1978年,全省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66.1%,到1999年已经下降为45.7%,下降了20个百分点。相应,牧业的比重由14.8%提高到22.5%,渔业的比重由3.8%提高到21.1%,二者合计达43.6%。 按照拟定的现代化值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1999年广东省农业结构的达标率为62.3%。

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的比重也有了很大的下降。从播种面积看,1978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64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506.9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6.3%。199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26.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327.5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下降到62.2%。在非粮食作物中,增长最快的是蔬菜,占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的80%以上。

表5 1999年广东农业产业结构(%)

全省 珠江三角洲

东翼

西翼

山区

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43.6 51.7 42.7

45.0

29.9

达标率 62.3 73.8 61.0

64.2

42.7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第153—155页计算

从地区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结构的优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西两翼地区也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但山区的落后程度还相当大。199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养殖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最高的深圳、珠海、佛山达到60%以上,而其他地区养殖业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下,最低的河源只有21.3%。

六、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十分缓慢

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户之间土地流转使单个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公司+农户”形成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目前,由于土地流转制度建设的滞后和非农就业困难,农业经营规模要想通过第一种形式扩大十分困难。由于养殖业中“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近些年有很大发展,畜牧业的规模经营有了改善。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的资料,全省生猪的规模饲养已占出栏率38.63%, 肉鸡的规模饲养占出栏率的65.66%。但整个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十分缓慢。 这可能意味经营规模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七、结语

本文评价目前广东省及其各地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水平,研究的结论并不令人乐观。虽然农户的小规模生产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物质产出和经济效益,但不过是印证了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关于传统小农有效率但处于低水平均衡的观点。广东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薄弱环节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不高,经济价值不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地区发展的差异大。这些问题都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矛盾相关。因此,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标签:;  ;  ;  ;  ;  ;  ;  

广东省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评价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