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的研究

转轨时期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的研究

吴佳强[1]2013年在《关于构建绿色环境税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寻求有效的环境规制手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课题。绿色税收,作为一种环境规制的经济手段,可以将环境和资源使用中产生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弥补市场制度的缺陷,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逐渐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纷纷推行绿色税收政策,并结合己有税种的结构调整,逐步进行了综合性的绿色税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果和一定程度的经济效应。目前我国税制的整体绿化水平还相对较低,绿色税费种类较少,调节手段单一,调节范围狭窄,在税费总收入中的比重相对偏小,其作为环境规制手段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借鉴国外税制绿化的经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中国税制绿化的现状、条件、效应和路径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弥补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还可以为我国税制优化变迁中绿色化变革提供前瞻性思路和政策参考。本文以我国税收制度绿色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税制绿化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来研究税制绿化的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发展路径等。除导论和文献综述外,本文可分为叁部分。本文首先基于经验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部分首先以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资源外部性等特征及绿色税收的规制原理,通过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对绿色税收的税率设定和所造成的福利变化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对我国税制绿化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绿色税费的作用、特点和不足,评价了税制绿化程度并分析了原因,对现有绿色税费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应进行了回归检验。研究表明,我国税制绿化水平较低,环境调节作用有限,对经济发展和税制优化的作用不明显。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第叁部分考察了OECD国家税制绿化的历史经验、环境效果和经济效应,并以此为借鉴对比,分析中国实行税制绿化改革的影响。针对转轨时期我国税制绿化的条件特征提出了税制绿化的制度创新对策。

曾九明[2]2002年在《转轨时期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税收问题——环境税收的理论和政策。全文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二章。第一章介绍本论文的选题初衷,介绍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实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第二章主要分析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及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治理环境的主要经济手段,接着分析我国现阶段环境治理手段所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包括叁章。本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旨在探讨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的问题。第叁章是在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分析我国开征环保税的可行性,此后介绍国外开征环保税的实践经验;第四章是从税制设计原则、税制要素设计、税收征管及优惠等方面提出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具体构想;第五章是论述我国开征环保税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包括相关的法律制度、现行税种中体现的环保政策及相关税收的国际协调。第叁部分即第六章。本章从治理环境的税收手段与其它经济手段(排污收费手段和补贴手段)的配合等方面论述如何完善我国治理环境的经济手段和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环境保护税的前景。

钟明春[3]2010年在《基于利益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益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一切社会矛盾和根源都可以从利益方面来求得解释。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社会利益不断发生分化,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日益激烈,用北大社会学家孙立平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已进入一个利益搏弈时代,为使各方利益均衡,急需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而环境问题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实质是其相关经济主体之间的力量均衡与利益协调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本研究力求通过环境相关利益主体行为机制及其相互博弈关系的研究,探求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治理机制,寻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之道。同时,通过对环境问题背后所存在的人与人(或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揭示,为制定协调这种利益关系所需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利益的视角出发,首先根据我国环境问题产生及发展的现实情况,确定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几个经济主体,并把它们视为环境利益相关者;其次根据当前环境问题产生的实际,对环境相关利益者参与环境治理的利益动机与约束条件进行深入地分析;再次,详细论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环境相关主体的利益格局变化及其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并对现行约束条件下的环境相关主体的行为与利益关系进行探讨;最后通过对环境相关利益者参与治理的影响因素及他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具体分析,提出制衡与约束各相关主体的对策或建议。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环境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突出了企业、地方政府、居民的主体性作用。为此,本文首先采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分析法对当前环境相关主体参与治理的利益动机与约束条件及居民、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目标趋同的现象,从而为二者利益合谋提供了可能,而这又使得本来松散的居民更加处于弱势。当前环境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叁者之间不均衡的利益格局所造成的。因此本文主张通过合适的制度与政策安排改善居民、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结构,使得叁方利益相互均衡与制约,从而达到改善环境,促进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目的。

张伟[4]2005年在《论转轨时期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方式与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转轨时期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方式与创新》以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的理论为基础,按照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体制的市场化变革趋势,设计出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财政融资+市场化融资”模式,探讨了8种具体融资方式以及投资管理方式与创新思路。 本论文包括十章的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转轨时期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涉及体制转轨的界定、特点与回顾;中国体制转轨水平的测度;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第二部分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的理论基础与创新。主要涉及投资、融资与投融资的概念;环境金融学的创建;环境投融资的经典理论与结构理论创新;环境投融资的总量理论创新——转轨时期环境投融资优先集约增长理论。 第叁部分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的总体探讨。主要涉及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融资的回顾;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实现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优先集约增长的基本思路。 第四部分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税收融资方式与创新。主要涉及财政困境、增发国债与中国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税制的绿度与改进对策;环境税的内涵、积极效应与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开征环境税的经验及中国的税制创新。 第五部分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市政债券融资方式与创新。主要涉及发行市政债券的必要性;发行市政债券的国际经验;我国发行市政债券的思路、设计与前景;中国发行市政债券的风险与防范;发行环境市政债券——市政债券的创新。 第六部分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间接融资方式与创新。主要涉及政策性融资方式与创新;商业性融资方式与创新;国外优惠贷款融资方式与创新。 第七部分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直接融资方式与创新。主要涉及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经验;证券融资方式:PFI方式、PPP方式、ABS方式;项目自身融资的实务探讨。 第八部分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彩票融资方式与创新。主要涉及彩票概

徐桢[5]2007年在《绿化中国税制:环境税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家层次上的确立,面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严峻形势,引入环境税在我国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中倍受关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切需要环境政策的创新,而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的调整与完善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方向。中国现有的排污收费制度无法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财政投资渠道过于单一、资金缺口大,无法为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尤其是我国目前还未建立完整的环境税体系,现行税制绿化度偏低、与环境密切相关税种发挥的环保功能较弱,无法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上提供正向激励和资金积累,不利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轨,经济健康、稳步地发展。环境税收理论及国际实践经验表明,环境税收政策能够从经济层面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及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且可以带来非环境方面的收益。因此,中国环境税收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环境税收政策的基本经济理论依据是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庇古税原理,并通过环境税政策的自发性调节达到帕累托最优。但在现实经济中,环境税收政策必须考虑市场结构不完善、信息不确定、不完备监测、存在扭曲性税收等诸多因素,这些理论对OECD成员国的环境税收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的研究认为中国环境税收政策的实施框架,应遵循“先易后难、先融后立”的基本思路循序推进;建立由一般环境税、直接污染税、污染产品税、重要资源税组成的一套较为理想的环境税收制度,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现行税制绿化度较低的状况,使中国税收制度变的更“绿”。与此同时,综合考虑环境税收与整体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中国若干宏观经济发展问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以及不同的税收改革组合,削弱环境税收政策给国民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带来的不利影响。

李世新[6]2012年在《对开征我国环境保护税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环境保护税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行为课征的税种。环境保护税在发达国家是重要的税种之一,是政府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但是我国至今没有真正的环境保护税。目前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而且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无论是应对国际压力,还是解决国内的发展问题,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促使本人产生分析研究环境保护税的兴趣。本文希望通过借鉴环境保护税的国际经验,结合我国湖北省排污费改革的试点情况,根据我国现行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费制度现状,提出开征我国环境保护税的建议。本文认为我国的环境保护税改革思路是先选择部分成熟的排污费项目进行“费改税”试点,逐步形成独立的环境保护税。在继续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将环境保护税进行“扩围”,最终形成独立的环境保护税。在未形成完善的环境保护税之前,仍要加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其他税种的环保功能,待我国的环境保护税完善后,淡化其他税种的环保功能。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的国内外背景,本文使用的环境保护税的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叁部分。背景部分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阐述研究环境保护税的迫切性,概念部分界定了本文所使用的环境保护税的口径,文献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对环境保护税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环境保护税的理论基础。通过介绍环境保护税的四种理论基础,为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提供理论支持。第叁部分,对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费现状以及国内试点情况作了介绍与评析。通过分析整理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费发展历程、规模和结构,提出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湖北省排污费改革试点已经取得的经验,为下步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建议指明方向。第四部分,环境保护税的国际经验。通过梳理国际上环境保护税的演进情况,为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五部分,开征我国环境保护税的构想。本文认为环境保护税应包括污染物排放税和碳税,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应该分步进行,环境保护税的开征通过排污费的“费改税”迈出第一步,继续改进排污费制度为环境保护税“扩围”创造条件。完善其他配套制度,包括征管制度和法律法规。

何俐莹[7]2010年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我国绿色税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也推动了社会进步,然而,以盲从于经济发展需要、忽视人居环境为代价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造成了资源环境质量的下降恶化,直接威胁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如何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这个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受到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第一次正式讨论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已渐渐得到认知和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税收的概念浮出水面,“研究完善环境保护有关税收政策”是国务院确定的2005年税制改革的四项任务之一。绿色税收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开征以调节污染行为和保护环境为中心内容的税收政策体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了绿色税收体制改革的热潮,我国的绿色税收体制也渐渐展露头脚。保护生态环境是21世纪税制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和开征独立的绿色税收税种,现行的绿色税收优惠措施的作用也已日见微弱,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因此,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绿色税收体制研究刻不容缓。本文将以我国国情为基础,探讨绿色税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剖析现行绿色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绿色税收体制在我国的完善和发展提出几点构想和建议。

蒋励佳[8]2013年在《当下中国税负公平论衡》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结构转轨的历史进程,叁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也在不断累积,贫富悬殊、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由此日愈引发公众对社会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2009年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中国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多年位居榜首的法国。这一信息对国内正累积发酵的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情绪不啻火上浇油,但学界却对此排行臧否不一。那么,究竟应如何评价福布斯税负痛苦排行榜对中国税负水平的判断?中国税负水平是否真正处于这样的高位?应如何衡量税负公平度?如何评价当下中国的税负公平状况?又应如何促进中国的税负公平?这些对理论与现实的追问不容回避。回应与破解这些问题,正是本研究的宗旨与价值所在。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税负公平概念、判断标准、原则等方面内容,且主要从经济学意义上论及税负公平,描述性研究较多,对现实关照不足,形成长于经济效率分析,短于权利义务的研究现状,限制了税负公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本文主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税负公平状况、实现条件与实现过程,不仅有利于税收征管的改善、提升政府合法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也可以丰富和发展税负公平和税收善治理论,为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本文首先从财政汲取和支出两方面讨论税负公平概念,将税负公平界定为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以及获得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水平相匹配。这个定义不是局限于从财政资源的汲取范围讨论税负公平,而是拓展至财政支出的数量与质量对税负公平进行考察,凸显国家税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对应关系,以丰富税负公平的概念内涵。其次,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在规范性的善治理论范畴重新探讨税负公平的标准和原则,构建国家治理与善治视阈下体现税负公平导向、涵盖税负公平原则的税收合法性、公共性和可持续性叁维分析框架:(1)税收合法性维度,包括税收法定、税收民主和税收法治因素;(2)税收公共性维度,包括公共收入与支出的科学性与透明性、税收管理公共性因素;(3)税收可持续性维度,包括体现公平的税制结构、税权划分的规范性与绿色税收体系因素。这一分析框架试图融合税负公平研究中关注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经济公平、社会公平、代际公平等多重内涵,既强调税负在全体纳税人之间合理分配,又要求国家征收的税收总量与国家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总体福利相对称,从而通过促进税负公平,推动经济、社会与国民福祉的同步协调增长。第叁,综合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所构建的税负公平的叁维分析框架对当下中国税负公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虽然中国宏观税负不高,但由于各种非税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比重较大,导致非税负担偏高,并且税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地区间、产业间、所有制间、社会阶层间和代际间税负分配不均,再加上政府民生支出的缺位与滞后,造成中国税收负担严重不公,民众“税负痛苦指数”不断攀升。第二,税收合法性、公共性与可持续性不足是造成中国税负不公的主要原因。(1)由于税收法定与税收民主的缺失、税收制度供给不均衡、税收理念的滞后造成中国税收合法性不足;(2)由于公共服务投入与税收增长的不同步以及税收管理公共性的滞后,造成中国税收公共性不彰;(3)由于税制结构的失衡、税收竞争异化导致税收利维坦的快速扩张、忽视税收代际公平,造成中国税收可持续性不足。第叁,民众实际缴纳的税收与所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匹配是造成中国民众税负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民众的税负痛苦与税负公平感不仅仅指向政府收入口径的问题或者单纯衡量税负水平的高低,更大程度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感受,即实际缴纳的税收与期望所得(所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匹配程度。因而,衡量税负痛苦根本性问题不是税负的高低本身,而是责权利的一致性和成本与受益的对称性。第四,增强税收合法性、公共性和可持续性是促进中国税负公平的必由之路。在总结促进税负公平所应当共同遵循和恪守的共通性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税负公平的理论构想与对策。(1)建立政府与公民间相互承认的税收,强调税收治理的理性、公平、有效等原初价值和基础性意义,在积极促进合作性税收信任合作关系与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耦合,从而增强税收的合法性;(2)优化税收治理的运作场域,通过搭建税收善治的机制与平台,推动税收合作治理的发展,建立税收信用制度,并通过增强公共收入与开支的科学性与透明度,提升税收的公共性;(3)改善税制结构,保持适度张力的秩序建构,完善税收管理体制,合理划分税权,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促进税负代际公平,以实现税收的可持续性。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多角度审视税负公平问题,努力拓宽税负公平研究视野,强调从国家征税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来分析税负公平,尝试在更深层次系统探讨和解释中国税负不公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借鉴。其次是内容上的创新,构建了中国税负公平的叁维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不仅拓展了税负公平研究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化国家税收治理的研究。第叁是若干新颖的研究发现与研究观点:认为税收理念滞后是造成征纳双方税收不遵从的深层原因;运用相互承认政治的理论对税收合法性进行分析,指出税收合法性蕴涵着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归纳了税收相互承认关系的完整性结构。税负公平的实现不能仅仅局限于税收负担的公平分配,还必须拓展至政府财政收入的公平支出,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国民福祉的增长结合起来。要促进税负公平,国家财税治理机制必须有效运行。只有在建立民生财政、预算国家、服务型政府基础上的财税善治才能使税负公平从理论走向现实。

罗启辉[9]2002年在《可持继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提出1992年8月,我国政府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及未来的必然选择。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于1996年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要求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作出了中国今后在经济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本文旨在从税收政策的角度分析,研究可持续发展及相关问题,探索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四部分,分别就可持续发展对税收政策的内在要求,我国税收政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现状分析,国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措施的借鉴与比较和建立完善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思路构想等方面作了阐述。本文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根据上述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互动关联的确立,必须坚持边发展边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鉴于此,我国的税收政策也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完善,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公平、有效的税收分配和调控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建立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环境税收政策,完善以资源保护为目标的资源税收体系;完善税收政策在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进而对我国税收政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现状作<WP=6>了分析,具体分析了我国税收政策在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与不足。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对科技进步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包括软件行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了各种税收优惠措施;通过税收政策有效调整了产业组织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通过各种税费措施,对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如此,但现行税收政策在税制设计及具体运用仍存在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税收体系,税收优惠方式单一,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未能形成;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还不够明确;资源税收体系较为凌乱,征税范围过窄,环境税收严重缺位。为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采取的税收政策措施,尤其是国外税收政策在促进科技进步及环保治污方面经验。在前文讨论的基础上,本文第四部分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税收政策的思路设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税收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建立以产业技术导向为主,而不是以经济性质和区域导向为主的多样化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发展环保产业和再生资源业;开征教育税,提高人口素质及开征社会保障税,保持社会安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聂国卿[10]2003年在《环境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庇古1920年提出通过税收或补贴来纠正外部性产生的市场失灵的思路以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因负外部性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在应用经济学研究中就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成立以后,关于环境政策的研究成果更是开始大量的涌现出来。但是,无论是在理论分析还是在政策实践过程中,关于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政策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却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主题。本文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政策进行研究将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叁个问题:什么样的环境政策更有效率?为什么更有效率的环境政策得不到普遍的采用?中国转型时期应该选择怎样的环境政策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难题?前面两个问题是关于环境政策选择的基础理论的探讨,第叁个问题则试图将理论分析应用于中国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之中。围绕上述叁个核心问题,本文拟分六章展开相应的论述: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结论以及关于环境政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这一部分的内容也为下面主体部分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前提与分析基础。第二章主要对不同环境政策类型进行了比较。首先阐述了不同环境政策的静态经济效率差异,即它们在实现同样政策目标的前提下所要付出的成本大小差异。然后,比较的内容转向环境政策的动态经济效率方面,即探讨不同环境政策在促进环境技术进步方面的激励作用上的差异;接着,将分析的视角延伸到环境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不同环境政策实施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再分配影响;最后,将比较的内容拓展到不确定条件下各种环境政策的表现方面。本章论述的主要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各种不同环境政策的基本原理及其特征,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评价与选择环境政策的基础。第叁章对环境政策的选择标准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优化环境政策选择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为了便于对不同环境政策的优劣作出评价,我们定义了一系列相应的判断标准,包括效率标准与非效率标准。前者如费用效益分析标准、费用效果分析标准等,后者则涉及环境政策的监督与执行、信息强度要求、灵活性及政治上可接受性等一系列维度。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关于环境政策的组合问题,这实际上也是本章关于环境政策选择所得出的一个基本的结论。第四章探讨了环境政策的选择机制,目的在于解释现实的环境政策到底是怎样决定的。这一章的分析实际上回答了本文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即从理<WP=8>论上解释了为什么有效率的环境政策并没有被普遍采用的原因。首先,本章简要回顾了关于环境政策选择实证分析的理论进展,然后建立了一个综合了现有理论的市场分析框架,最后将关于环境政策的实证分析从静态维度拓展到了动态维度。这使得本章的理论分析不仅可以解释环境政策的形成原因,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环境政策的演化趋势。第五章将分析的视角转向中国,探讨了我国转型时期环境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为下面进一步分析如何优化我国现行环境政策提供了现实背景。正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进程之中,使得我国的环境治理面临着比世界上其它国家更复杂更严峻的局面。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体制转型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以及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等方面。第六章对本文所要解决的第叁个核心问题作了回答。首先,简要描述了我国环境政策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缺陷,在此基础上综合前面各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我国环境政策的思路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关于构建绿色环境税体系的研究[D]. 吴佳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2]. 转轨时期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的研究[D]. 曾九明. 天津财经学院. 2002

[3]. 基于利益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研究[D]. 钟明春.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4]. 论转轨时期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方式与创新[D]. 张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5]. 绿化中国税制:环境税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徐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6]. 对开征我国环境保护税的探讨[D]. 李世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7].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我国绿色税收问题研究[D]. 何俐莹.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8]. 当下中国税负公平论衡[D]. 蒋励佳. 南京大学. 2013

[9]. 可持继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 罗启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02

[10]. 环境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D]. 聂国卿. 复旦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转轨时期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