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市场的判断_投资论文

相信市场的判断_投资论文

相信市场的判断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判断力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鉴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股票市场,从一开始就处于政府的精心设计和培育之下。培育如此之精细,以至于在相当大程度上政府行为替代了市场行为。例如,政府规定上市的企业家数和上市额度,采取计划分配的方式分配额度;政府规定公司的上市价格,如限定市盈率倍数(目前此规定已经取消);上市公司中占主要成分的国有股、法人股不可以流通……等等。

在市场建设之初,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培育和由此形成的直接干预可能是有益的,可能利大于弊。但随着市场不断发展,事情就倒过来了,变成弊大于利。这时,市场行为扭曲已经达到不能容许的程度,政府直接干预(过度干预)市场的行为已经成为一条条捆绑证券市场的桎梏,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归结起来,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过度干预导致市场行为扭曲可以归结为三类:

1、规定上市额度,导致市场行为扭曲。

限定上市额度并进行指标分派的做法,使企业从踏上靠资本市场融资之路的起点就遭遇计划分配大网的筛选。这个网是由行政意志织就的,凡符合政府意志的企业可以通行,符合市场意志但不符合政府意志的企业只能隔网观望。于是,政府的标准替代了市场的标准。当然,如果政府的标准与市场标准完全一致,这种直接的干预没有问题。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扭曲的市场行为。实践证明,到目前为止,一致是偶然的,不一致是普遍的。原因在于政府希望籍市场之手拯救国营企业的愿望。

按照这个愿望,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尤其是有问题的企业成为上市的首选。这些企业大部分经营前景暗淡,甚至已经不可救药,但均希望借上市获取资金以降低债务负担,或者借上市所必须的股份制改造,建立新的企业制度,解决国有企业普遍遇到的制度问题。但是,市场不愿意承担这种负担。投资人希望自己的钱能流向过去给自己带来高回报的优质企业。于是,深层的矛盾产生了,并引发一系列扭曲的市场行为。

扭曲行为之一:虚假信息严重泛滥。为了将垃圾类企业推上市,企业全力制造虚假信息,并能得到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默许和配合,形成从企业到政府的流水线作业。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在小局服从大局的前提下,制造虚假信息多少具有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帮助国有企业解困;解决就业问题。

扭曲行为之二:股票投资人愿意当股民而不是股东。很久以来,理论界与政府有关部门很为证券市场的高投机性苦恼。希望能够多一些投资家,少一些炒家,以减小证券市场的波动。但是,股票市场投机性过强的深层原因之一其实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当大量虚假信息充斥市场时,人们只能将股票市场视做赌场,认真做股东的人相反被看作不理智。“炒股票一不留神变成股东”的说法形象地道出公众宁肯当股民,不愿做股东的心态。

扭曲行为之三:公司上市的竞争变成权钱交易的竞争,助长了贪污腐败,加剧竞争的不公平程度。

扭曲行为之四:股票市场变成政府与投资人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场。以借助资本市场解决国有企业问题为出发点,政府希望投资人能够热情地欢迎国企,但投资人逐渐从投资教训中发现信息失真问题,对国企上市持冷淡态度。于是,形成了政府推出市场利好消息,股市上升→大型国企上市→股市下跌→政府推出新利好消息,股市上扬→又一批国企上市……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越来越深地介入市场,成为与公众投资人做交易的对方。市场规则改变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同时成为游戏参与者。可能的代价是,游戏者一方认为不公平,退出交易,游戏终止。这个推测或许过于悲观,但政府长期直接参与市场,会导致市场萎缩则是毋庸置疑的。

2、限制国有股、法人股流通,导致市场行为扭曲

限制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的本意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未曾想到,这样做的结果是市场规则受到破坏,市场行为扭曲。

扭曲行为之一: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使大股东股权虚置状态得到进一步保护,公司内部人控制严重,企业在筹资、投资、分红等各个方面的所为均无须顾及中小投资人的利益。中小投资人无奈之下,只好弃高贵的股东头衔不要,去当股民。结果,加强了市场的投机性。

扭曲行为之二:法人股、国有股终将流通的预期,使股民惶惶不可终日,只好赚一把就跑,对市场没长期信心。

3、限制公司上市后继续发新股以及配股的数量, 导致市场行为扭曲

在这种限定下,上市公司为了保持持续从股市融资的能力,想方设法继续制造虚假信息以满足证监会的种种规定,结果,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得以持续发展,一系列相应问题产生。

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导致市场行为扭曲的现象可能还有更多,但以上列数的诸种已经足以揭示问题的严重性。从表面看,这些现象多归为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于国有企业无碍。至多不过影响金融秩序,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若不考虑这些,单从国企可以从股市获得权益资金,替代债务从而减少债务负担的角度看,国企以及政府应该是赢家。但是,这太近视了。若不培养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只考虑解决眼前问题,无异于竭泽而渔。最终会出现三个不良后果:市场萎缩,国有企业问题更加严重,社会资源浪费的问题更加严重。

首先,政府行为短期化导致市场行为短期化,资本市场变为赌博的场所而非实现价值、实现融资和转移风险的场所,最终市场萎缩;其次,以股市资金拯救国企的结果是,掩盖国企的深层问题,为恶性肿瘤注入营养剂。因为,在国企控股股东权力虚置和严重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股东对企业管理基本无制约力。国企上市不但无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反会将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扩散到整个市场,将市场拖入虚假信息泛滥,不公平、不公正交易充斥的泥潭中。更严重的是,国企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资金,可以在更长时间内维持旧生命。在不治理国企根本问题的前提下将国企大规模推上市,利与弊孰大的答案已经十分清晰。当存在严重治理结构问题的国有企业将资本市场治理得一塌糊涂时,最后一个不良后果也出现了,即社会资源被进一步浪费。不负责任的、靠欺骗手段取得资金的企业肯定是不善经营的。大量资金涌入不良企业无异于为社会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其后果与银行大量呆帐无异,在金融风波中会有同样的爆炸力。

因此说,政府过度干预资本市场的后果十分严重。当然,没有人愿意看到坏的结局。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逐步解决。如,中国证监会已经推出取消股票发行定价中市盈率上限的规定;在此次高峰会上宣布将取消上市指标分配,将改公司上市的审批制为审核制,指出相信市场的判断力等等。这一切均说明,我国政府正加快减少对资本市场直接干预的速度。这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会产生重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  ;  ;  

相信市场的判断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