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中小河流整治是我国水利工作的重点,要求通过确定科学的治理模式,维护河流生命健康,治理时尽可能保持河流自然形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河湖水系连通。随着中小河流治理力度的加大,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理念也发生着改变。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河流回归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河道治理以水生态保持和恢复建设为主线,综合防洪、环境整治、水生态恢复为一体的科学治理模式。那么如何树立科学的治河理念,建设健全的河流生态系统,以求改善环境,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河流治理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修复;中小河流治理
1基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中小河流治理现存问题
目前,对于中小河流的管理,疏浚和防洪仍属于重要的手段,但是对工程形式的治河模式来说,由于不重视统筹全局,防控意识薄弱,往往给河流资源和动植物生活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先治理再修复的错误理念,不但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且也埋下严重的隐患。
1.1过分强调防洪
中小河流治理中防洪是一项关键性工作,需要保证河流两岸的生命财产安全。但过分强调防洪,对中小河流进行截弯取直之后导致洪水流向发生变化,流速与水动能明显增加,导致对两岸的河槽冲刷严重,极易造成河岸塌陷的问题。而自然蜿蜒的中小河流河道形态能够降低洪水流速,削弱洪水对于两岸的冲击,所发挥出的效用比过分强调防洪的效果更好。这种状况的产生可以充分证明,中小河流治理理念与治理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2水生态受到河道过度渠化和硬化影响,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为了减少水量损失,河道的硬化较为普遍,但其重要的缺点就是会大大降低缓流、激流的控制能力。此外,河床建设会大量使用砌块与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不可避免地造成污染现象。这在客观上也会造成河流被完全地人工化和渠道化,水生态环境大大改变。加之大量污水、工业水的直接排放,又会使河水的生态环境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所以,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河道人工化和渠化后,不仅破坏了河漫滩和浅滩深槽的形态,也影响了岸带性能的发挥,造成水生态系统的改变和污染而破坏水生物种的河流环境。
1.3改变河道形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裁弯取直后,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河漫滩的消失,岸带生态功能退化,导致了河流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许多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1.4单一的工程性治理,超量取水
现代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工程型治理,导致河流原有的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混凝土将水体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隔绝,生物环境受到影响,水土植物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基础系统被打破,水污染程度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天然湿地作为河流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型河流治理导致大量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无法持续发挥。河流系统的平衡性对水的需求非常重要,这是自身生态发展的正常所需,还能给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保障河流自我净化能力的正常发挥,但目前,很多沿河工业或者居民对河水的过度抽取现象,直接影响道河水径流、渗透和蒸发的能力,给生存在岸边的植物生态系统、河流净化、生物多样性带来致命的破坏。
2 基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建议
河流治理中过度的人为改变,会严重影响生态和防洪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必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持和改善引起足够重视,并积极探寻保证自然环境与水利建设工程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实现河道或河段的生态护岸目标。
2.1在河流治理时,应尽可能减少硬化和渠化
国内外的实例已证明裁弯取直带来诸多的弊端。比如,裁弯后造成河岸带生态功能退化,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同时由于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使洪水灾害更加剧烈和频繁。因此尽量不要裁弯取直,顺应河道原有的蜿蜒、蛇形。同时,河流治理时应尽量保持上游及农村段原状。农村段岸边有住户或大量良田的河段要采取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相结合,而其他如中小河流上游及保护耕地范围不大的中下游河段,可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即为无工程防洪形式,使河流顺应自然变化而自主发展,从而还给河流两岸草木自然生长的空间。
2.2积极实现生态护岸
为确保水生态稳定健康发展,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应该做好生态护岸工作。生态护岸指的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的方式,去保护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护岸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集合防洪、生态、景观与自净等多功能于一体,在实施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作用显著,为新型护岸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前提条件。生态护岸作为一种维持水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应该在全国中小型河流治理中持续发挥效用,充分运用植物完成防护,恢复中小型河流本来的面貌。
2.3河流治理同时控制河流污染及超量取水
中小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河流不应是工业用水、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发展与河流也要和谐相处,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治理河流污染,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要实行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城市治理,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河流。河流治理过程中必须注意满足河流的生态需水。只有满足了河流的生态需水,才能保证河流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保持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合理阈值之内,达到既能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又能保证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2.4重视和加强河流治理的后期监督管理工作
中小河流治理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在河流治理实施阶段完成之后,后期监管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性显著。合理治理后期监管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明确有效的监管措施,将这一措施应用贯穿到整个治理过程,监管机制持续发挥效用,有助于水生态环境的调节与修复;(2)对河堤迎水坡进行植树造林,依据生态护岸理念为指导,保证功能树林发挥效用完成检查验收;(3)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工作,定期检查河流治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保障。河流治理的后期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做好治理工作需要长期坚持。整个监管过程要求多部门协调实践,保证水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中小河流进行修复及治理是进行水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硬化和渠化,积极实现生态护岸,河流治理同时控制河流污染及超量取水,重视和加强河流治理的后期监督管理工作,并严格依据相关要求予以实施,力求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总而言之,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相结合起来,是有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小河流治理勘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揭炳国.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2)
[2]浅析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治理措施[J].王兆.江西建材.2017(23)
[3]浅谈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建议[J].杨艳丽.低碳世界.2017(13)
[4]在水生态保护下的中小河流治理分析[J].石亚婷,董楠.北京农业.2015(21)
论文作者:肖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河流论文; 护岸论文; 生态论文; 河道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措施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