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层次产业链构建的路径分析_附加值论文

长三角层次产业链构建的路径分析_附加值论文

长三角层级式产业链构筑的路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级论文,产业链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7—5097(2007)04—0038—04

长三角地区,无论是空间结构、经济结构还是产业结构都存在着层级式差异。因此,对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应该从产业链的整合入手,构筑层级式产业链,并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高,有效地把技术进步、产业融合、要素投入及可持续发展等结合起来,使整个产业链条的附加值最大化,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

一、长三角产业链现状分析

“价值链”是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价值链是产业内部分工发展的结果,由于产业内分工的纵深发展,创造价值的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导而分离为多个企业活动的相互连接,从而构成了价值链的上下游关系,这种上下游之间的链条关系就形成了产业链①。产业链的实质是价值链,是产业化发展的延伸物,是产业结构提升的表现。若从产业链的视角分析长三角产业结构,其特征如下[5]:

1.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附加值低,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从整体实力而言,第二次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据统计,2005年沪苏浙三地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的27%,到2010年长三角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可能达到2.1%。但制造业从总体发展水平上来说普遍存在着结构相同、层次低,产业附加值不高,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首先,在企业规模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各类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都比较小,服装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的平均规模的国际差距更为突出。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生产规模只有世界500强的6.5%,平均的营业收入只有世界500强的5.3%,而在长三角这一比例更低。其次,在制造业的生产设备、产品质量、研究和开发能力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较,差距较大,这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表现尤为突出。以2004年上海地区的IT产业为例,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的比重分别为4.44%、63.9%、32.7%,全球则分别为7.59%、87.2%、3.91%。这表明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在含金量较高的制造和设计方面竞争力很弱。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该区主要的核心技术及国际市场网络为外商或跨国公司所掌握,本土企业则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扮演着非技术、非创新类组装加工中心的角色。

2.以劳动附加值为主,技术要素的附加值低

产业链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产品在产业链上因创新、工艺水平提升、营销、品牌经营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价值创造机制不同。技术附加的价值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活动是研究并创造出新技术或新标准,这个环节是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或者是“战略环节”,往往享有总利润的35%。劳动附加的价值一般位于价值链的中端环节,主要活动是应用新技术或新标准来创造具体的产品,仅仅享用总利润的10%左右。下游主要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而提供产品,通过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来实现价值,通常享有利润的55%。

从长三角制造业的基本结构来看,大多数产业仍处于以劳动附加值为主的中游产业上。如微电子产业以芯片加工为主,IT产业以总机装配为主,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也以加工业的产出为主,居于产业附加值的较低的环节。即便是位于出口贸易第一位的服装加工业,在长三角地区也大多处于“订单加工”、“贴牌生产”的阶段。

3.集群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多为生产加工型企业,缺少价值创新的能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呈现出大规模系统化的趋势,逐渐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并将中国纳入到全球价值链和经营网络中。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企业已有300多家在华投资,且大多分布在长三角一带。而在长三角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别是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产业,但这些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由于缺乏品牌和营销网络,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受阻。通常,在产品的价值分布中,如果强化下游的品牌和网络建设至少可获取利润的30%,然而,在长三角绝大部分核心企业是处于中游的加工型企业,由于自身在产业链环节中处于从属地位,很难担当起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驱动集群的角色[6]。

二、长三角层级式产业链整合的模式

通常而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表现为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从全球价值链驱动力的区别来看,不同的价值链条有着不同的市场竞争规则[7]。以产业资本为原动力的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条强调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产品的不断更新、通过产业垂直一体化来强化规模经济效益,着重于产业链上游的发展;而以商业资本为原动力的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则强调市场营销、品牌经营、拓展销售渠道以获取范围经济,将制造业从产业链中分离出去和加强信息等软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内容,以不断加强和完善产业链的下游环节。而在长三角,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应综合发展以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3]。

1.构筑由沪、宁、杭为中心的多层次、多网络、复合型空间布局

长江三角洲的战略定位是:构筑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的重点经济、金融、贸易区,构筑中国知识产业研发中心和中国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为“三二一”格局,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以贸易、金融、咨询(管理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业、旅游宾馆业等为主导;第一产业以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为特征。因此,长三角产业的结构应首先优化空间布局。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Z”字型结构的核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为节点,形成由“沪—宁—杭”三角和“沪—杭—甬”三角组成的多网络复合型空间布局,以增强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同时促进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二级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多层次的一体化产业链。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同时,交通信息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发育较为成熟,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商贸、信息咨询、文化娱乐、宾馆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条件,其形成长三角经济的增长极。21世纪的上海应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综合发展以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构筑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南京和杭州分别处于长三角内以上海为中心的两端位置,各自均有较大的经济腹地,在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的同时,又将经济能量辐射至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形成了大城市群内的亚城市群。同时南京和杭州又是江苏省、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所在省的第一大城市,也是江苏省和浙江省人才和资本的集聚中心,具有突出的综合比较优势,并在周边分布有势力强大、后劲充足的二级城市。两者所具有的技术、人才、文化条件可以成为该地区的研发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分别定位为“Z”字型结构南北区域内线性中心城市。因此,上海首先应与南京、杭州加强分工与合作,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充分发挥上海、南京和杭州的技术、信息、创新、服务功能,特别是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资金融通等方面形成垂直一体化的运作体系,带动二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的二级城市中,具有经济发展实力的是苏州、无锡、常州,以及宁波市。它们首先接受来自上海的辐射,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资金、人才、产业的吸引中心,有望成为世界级制造业集聚中心,能够发挥“Z”字型结构中的节点效应。从产业链角度讲,作为二级城市,可以重点发展以现代技术改造装备的日用消费品加工,纺织与纺织加工,电子电器等轻型加工业,以构筑以产业资本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其重点向上游和中游延伸,即强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产品的不断更新、并通过产业垂直一体化来强化规模经济效益。

2.形成核心、幔带、边缘的层级式产业链

上海同周边地区,通过对人均“GDP”和工业化阶段差异的分析,表现出“幔带”(与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没有形成发展空间上典型的二元结构②,如南京、杭州),“边缘”(与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空间上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的空间结构特征。无论是从三次产业还是工业内部都出现结构不平衡,呈阶梯状、层级式态势,因此导致了不同的区域竞争力,整个产业链的优势环节都表现为制造加工的阶段[7]。

上海处于最高的发展层次(属于核心区域),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发展时期。特征是以金融、信息、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占绝对优势,发展速度快;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显著。就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来讲,这一产业链的上游产业是芯片、零部件及整机生产,处在这一环节上的企业由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而成为该产业发展的领航企业。他们具有产业的垂直整合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芯片技术和整机设计技术,拥有自己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这些企业具有典型的技术集约型特征,其产品技术附加值高,占据整个行业利润的60%。鉴于上海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和全国独一无二的市场环境,产业链应向两端延伸,即上游的设计、研发,下游的市场营销及品牌运作,充分发挥和打造企业头脑的功能。

江苏与浙江处于阶梯的底部(属于幔带区域),发展水平相对整齐,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水平,第二次产业仍是主要的产业部门。其中,江苏省各市的传统工业仍占有主导地位,高加工度化和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增长较快,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由于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较多,形成集聚效应。通常传统行业的典型特征是产业链条短,附加价值低,竞争力弱。由于特有的行业基础,产业链应向上游延伸,即加强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加强工艺流程的改造。第二产业应主要承接上海的辐射,进行配套生产。

浙江省各市的优势产业集中在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和纺织业。以杭州为中心,沿钱塘江两岸向绍兴、宁波、嘉兴辐射的IT产业带,集中了众多外商投资,由此,电子及通讯设备等制造业在总投资的比重已达到了35%。浙北将沿交通轴线在有利区位建设纺织服装制造业基地,以原有区域“块状”特色产业(专业化产业区)为基础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一般来讲,纺织服装制造业的产业链较长,通常包括前端的原材料(如棉、毛),中端的织造(如纺纱、织造、染整),以及后端的服装加工环节。而价值分布为上游的服装设计、面料生产与下游的服装营销、品牌等占据着丰厚的利润,而中游的制造、服装加工则处于利润的低端。

由于浙江纺织服装行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加工制造环节,因此,应进行资源整合,同时加强上游的设计与面料生产环节以及下游的服装营销与品牌运作,实现产业链的两端延伸。目前,宁波已形成了全国服装品牌集聚中心,所拥有的“杉杉”、“雅戈尔”等品牌名列国内十大品牌的行列。

对于浙南、苏北等边缘区应以发展都市型农业、出口型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按集约、高效、生态化的要求进一步发展。

三、长三角产业链整合路径

目前,全球价值链呈现为一条“微笑曲线”,即两头上翘,中间处于低端。上游表现为五个中心,即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与创新中心、决策中心、创意中心、专利经营中心。下游也表现为五大中心,即营销网络中心、品牌销售中心、客户关系中心、需求和服务中心以及利润中心。而中端则为加工中心,表现为如下特点,即加工的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产品档次低以及运作环节缺乏无形资产和社会知名度。

由此可见,所谓的头脑中心、研发中心、决策中心实际上在产业链的两端,上游表现为以技术、研发、知识为中心的高附加价值区,而下游则直接通过营销网络获取利润,中间的加工中心由于技术含量低,被替代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长三角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应从以下途径:

1.培育集群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以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企业核心化趋势的发展,导致新兴跨国生产体系的建立,位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企业总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渠道和价值链的某个环节。而地方产业集群的生产者往往从位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企业(如购买者),通过“出口中学”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利用与全球价值链的耦合机会,沿着产业价值链的方向向着附加值更高的环节扩展。以东南亚和南美服装纺织行业为例,这些地方产业集群的服装生产是通过全球价值链进行来料加工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过渡到企业自身品牌的设计和出售产品,最后是销售自己专有品牌的服装。这种地方产业集群在统一地域形成几乎完整的价值链集群,实现集群的产业链式整合。

2.加快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

目前,在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结构中,还存在着二元产业并存的现象,即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存、分离发展。在制造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和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高技术行业都还保持着一定的发展速度。因此,加快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应当成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一条基本路径。

技术创新主要是指独立进行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的研发,开发面向市场有竞争力的全新产品,其过程可以通过技术吸纳和自主创新来完成。技术吸纳是指技术实体利用外来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活动。技术吸纳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采购或合资等方式来引进国外某一产品的技术,凭借低成本的熟练劳动力,从成熟产品的拼装、组装到完全掌握该代产品的生产技术,达到迅速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的目的。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吸纳提升产业链,使产品向上游的设计开发和下游的营销、服务方向延伸,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3.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的无形资产

统计资料表明,产业链上利润分配的总体比例为:加工占总利润的10%,接单占总利润的20%,品牌占总利润的30%,营销占总利润的40%。因此,提升企业的竞争档次,使企业走出价值链低端的困境,是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而品牌运作,获取价值链的高端利润无疑对提升产业链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品牌是产品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生命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注重个性消费和感动消费的时代的到来,品牌文化更显示出其特有的价值。品牌的基础是设计、质量、相关技术、(如配套环节等)的一体化,从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的角度来讲,同时需要从三方面入手。

创新设计。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设计师参与产品的设计,或采用外包、买断的形式充分利用“外脑”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本土设计能力。

精良加工。在产品的核心环节上,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和强化企业间对于质量管理的衔接,实现以品牌为核心,跨企业的上下游垂直一体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配套成龙。品牌优势的建立,还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持,以纺织行业为例,既包括成品前期的纺织、印染、整理等环节,也包括印刷、包装、辅料等外围企业,为实现企业和行业品牌战略,需要对相关企业通过管理输出和可能的资产重组,以成品企业尤其是品牌企业为龙头核心,形成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和供应链式的战略联盟。

在形成国内品牌的基础上,企业还可进一步对外拓张形象,利用各种平台拓展企业品牌的国际声誉,为产品走出国门,塑造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开辟渠道。

[收稿日期]2006—10—16

注释:

① 产业链:即在一定的产业集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

② 二元结构;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引起的“累积性因果循环”,会使得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间经济的差距。

标签:;  ;  ;  ;  ;  ;  ;  ;  ;  

长三角层次产业链构建的路径分析_附加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