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下当代汉语辞格划分的思考
谢明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传播系,四川 遂宁 629000)
摘 要: 辞格是当代汉语修辞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辞格划分的研究分歧不断。以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为依托,辞格从使用频率、表达效果和有无特定结构形式这三方面考察,可以大致划分为有形范畴和无形范畴。范畴里有典型与非典型辞格,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辞格之间是存在相似关系的。原型范畴理论能推动辞格的动态研究,生成能力研究并促进一个开放式的辞格分类系统的建立。
关键词: 辞格;原型范畴;类型划分
辞格,也称“修辞格”“修辞方式”和“修辞格式”,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形成的各种修饰、加工语言的特定格式。[1]刘焕辉先生说:“辞格是对全民语言进行特殊组合的一些独具效果的言语表达方式。”[2]辞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或特定方法,或特定功能,符合特定类聚系统的修辞模式。一直以来,辞格都是汉语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汉语修辞的学者无不在辞格研究上下功夫。辞格类型的划分,辞格的固有特点和表达效果,易混辞格的区别成了辞格研究的常态,其中颇具争议的就是辞格类型的划分。
一、辞格类型划分概况
最早提出“辞格”这一概念的是唐钺的《修辞格》(1923年),他从“根于联想的、根于比较的、根于想象的、根于重复的、根于曲折的”角度出发,把辞格分为五类27种。这种分类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被视为是修辞学史上第一个全面的辞格分类体系。1926年,张弓在《中国修辞学》里,把辞格分成了化成式、布置式、表出式、譬喻式、代替式五类,建立了比较个性的辞格体系;后来,张弓又在《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年)里,把辞格分成了“描绘式类”“布置式类”“表达式类”三类24格。1932年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里说:“本书的分类,大体依据构造,间或依据作用。”[3]从材料、意境、词语、章句上把辞格分为了38种。1956年周振甫的《通俗修辞讲话》,根据辞格的效果,分为“具体、强调、含蓄、趣味化、精炼、变化”六个大类,共26种辞格。另外上个世纪30年代王易《修辞学》《修辞学通诠》、陈介白的《修辞学》从划分的譬喻、化成、布置、表出四大类中,分别把辞格分为了27个、26个、60个,后来陈介白又将《新著修辞学》(1936年)进一步细分出了87种辞格。
高温试验过程中,观察到以下现象:炉温约200℃时,明显见水蒸气从炉膛排气孔中冒出;继续升温达到400℃时,大量水蒸气冒出,之后逐渐变少;接近600℃时,水蒸气基本消失。由此可知,200℃时试件内部混凝土游离水与结晶水开始丢失,400℃左右时,游离水与自由水丢失严重。
在对前面学者研究经验的借鉴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后,一大批学者继续推进辞格类型的研究。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1983年)按照美学特征,从变化美、均衡美、侧重美、联系美这四个角度把辞格分成二十几种辞格。刘焕辉先生在《修辞学纲要》(1983年)中从语音、结构、语义因素的有效运用方式出发,把辞格分为了28种类型。吴士文先生在《修辞讲话》(1986年)中以“结构、功能、方法”三统一为标准,把辞格分为:描绘体、换代体、引导体、形变体等25种辞格。陆稼祥在《辞格的运用》(1989年)中,把所列举的20种常用辞格,分为了形变、音变、义变三类。邵敬敏先生在《当代修辞学》(1991年)中提到根据辞格的突出特征,把辞格分为特定结构型、超常组合型、言外替代型等三十几种辞格。邢福义在其专著《现代汉语》(2011年)中,从辞格的语用功能和表达效果上进行考虑,把常用辞格分为加强语势、增强形象、凝聚语义、增添情趣四大类。
● “Exchange between salt and grains”. After obtaining salt from the places such as sGer-rtse (Gai-ze), herdsmen will exchange it for grains in the markets of agriculture area. Usually, 1 khal of rtsam-ba equates to 2.5 to 3 chal of salt.(Indicate in Kilogram???) Herdsmen combine trade with grazing.
Analysis on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Tourist Reception in Grassland Area——A Case Study of “the Herdsman’s Home” in East Wuzhu Muqin Banner f Inner Mongoli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UAN Zhuang,A Rongna 24
另外还有辞书类的辞格划分,如汪国胜的《汉语辞格大全》共收条目434个,沈孟璎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共收条目287个,唐松波和黄建霖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词典》共收录4类156个辞格(其中正式辞格117个,待定辞格39个)。
实践共同体不单单是把一群有一定目标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可以,而是要在实践活动中,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有效地交流合作,能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数学学科青年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指将有着共同意愿、不同背景、不同资历的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通过实践、交流、沟通的方式来提高这些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辞格划分的争议和焦点
半个多世纪以来,辞格的划分众说纷纭,各抒己见,难以统筹。总的说来,辞格类型划分的争议和焦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辞格的个数和名异现象
辞格是从无数修辞现象中提取和总结的修辞方法。修辞方法到底有多少种,从上面的划分看,多到几百种,少到二十几种,悬殊很大。以《修辞学发凡》为例,在这些辞格中,有至今还常用辞格,如借代、双关、夸张等;有已经消失的辞格,即现在已经不把这些语言现象当成辞格来看待。如呼告,即突然直呼话中的人或物,现在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复叠,现在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词语的重叠现象,节缩现在被看成是一种合音语法现象。
辞格没定数,究竟有多少种辞格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常用辞格及常用辞格中易混辞格的研究。黄伯荣的《现代汉语》列举20种常用辞格,把辞格分至四部分进行分析,却没有对这种划分作出定性。作为大学常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已经修订至第六版。这种分而不定性的做法既保守,又为研究者提供了参考。另外譬喻和比喻、曲解和别解、衬托和映衬、婉曲和委婉、借代和换名、顶真和联珠等一些辞格名异现象也带来了研究的困扰。
(二)辞格划分的标准
不难看出,上个世纪,很多学者对辞格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引用了很多术语,诸如“引导体、换代体、化成式、布置式、表出式”等这些术语较新,一时不易被接受,让人无所适从。术语的繁杂主要是源于划分标准不一样,有从心理学角度的,有从辞格内部结构着眼的,有从表达效果分类的,有从美学特征上划分的,有从辞格的语用功能和作用上考虑的等等,还有兼而有之的,划分标准都很主观化、自由化,难以统筹。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
第一、划分标准的多元化
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划分,众说纷纭,划分标准的多元化,带来划分认可度的不确定性。哪个标准更科学、更合理、更严谨,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辞格,让我们无所适从。同时,划分标准的不统一、不稳定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负担。
第二、划分标准的兼容性
以邢福义划分为例,他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划分辞格,把比喻等划入增加形象类,把拈连等划入增添情趣类,其实比喻也能增添情趣,拈连有时也能增加形象。再比如,陆稼祥把常用辞格分为了形变、音变、义变三类。但他自己也说这三类不能截然分开,因为有些辞格融合了这三种变异,有些辞格还会是另外的脱离这三类的变异情况。[4]划分给我们非此即彼的认知,但事实证明,很难做到彼此独立,互不相容。辞格的归属问题不从属于经典范畴理论,某些辞格的归属可此可彼,亦此亦彼,需要从原型范畴理论进行一个动态的论证。
三、原型范畴与辞格类型
无形范畴无特定的结构特征,这个可以理解为其成员可以以任何外在形态来体现其特点,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格式。其中衬托、夸张、对比、婉曲、象征二属于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写作中的表现手法),通感二属于修辞学范畴和心理学范畴,引用(暗引)二属于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范畴,因此这些辞格属于无形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比喻中的借喻,借代、比拟、双关、反语、曲解等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
首先,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有形范畴和无形范畴不是泾渭分明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部分的重叠,交叉的相似,有形范畴和无形范畴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地带,以比喻为例,比喻中的明喻属于有形范畴,借喻属于无形范畴,而暗喻就处在有形和无形之间,即同一辞格有时候可以分属不同范畴,并且能显示出范畴重叠交叉的特点。无形范畴中的辞格有时候会借助有形辞格来实现,有形辞格所表达出来的修辞效果又会在无形范畴领域生成新的辞格。比如:
(一)辞格分类角度的认定考察
我们可以从使用频率、表达效果和有无特定结构形式这三方面对辞格进行分类考察认定。
学习借鉴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发达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有益经验,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云南对内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把云南打造成为沿边沿江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同时,依托云南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地位,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根据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
例4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其次,从表达效果看,每个辞格都有一定的表达效果,但是辞格的表达效果并不是一个辞格独有的,它可能是一些辞格在一定的题旨和情境中具有某种表达效果,改变了语境,一个辞格可能会带上其它的表达效果。所以表达效果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和辞格也绝非静态的一一对应的关系。邢福义就按照此把辞格分为了加强语势、增强形象、凝聚语义、增添情趣这四类,殊不知,这四种表达效果可能会通过某一种辞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比如排比也可能起到凝聚语义的作用,比喻也能在具体语境中增添语言的情趣,比喻中的博喻还能够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表达效果的划分有点像在搞人体肢解,把一种辞格生硬地套进一个表达效果中,抹杀了辞格在特定语境中的灵活表意性。
通过到超市、市场调查,没有发现只用太阳能电池板,不接电源就能使用的太阳能充电台灯;网上也没有查到通过简单电路就能有效匹配现有电池板、手机通用电池、普通发光二极管的设计方案。
最后,我们来看看特定结构形式。特定结构形式是指辞格明显的外在形态,或可以说成辞格的外在格式、模版、框架等等。在特定结构形式下,按照什么样的模版或特定外在形态就会生成什么样的辞格。比如,比喻中最典型的明喻就包括了本体、喻体、喻词这三要素,它们组成了一个“A像B”的外在形态以生成明喻;再比如,顶真的外在形态是上递下接,反问、设问的外在形态是问句,对偶的外在形态是两句话对称地排列,飞白的外在形态是故意写错字的词、语、句等等。同时我们发现,有些辞格虽然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却没有特定结构形式的或者可以说成是可以以任何结构形式构成这些辞格,比如,夸张、双关、反语、婉曲、对比、曲解、映衬等等,这些辞格是通过特殊的语义生成了独特的表达效果。这样,与其我们纠结于辞格如何细致划分出多种类型,还不如从特定结构形式出发,把辞格大致分为有形辞格范畴和无形辞格范畴两大类(见表1)。
人类的生活世界可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部分。马克思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决不是向私人领域的“龟缩”,更主要的是向公共领域的“挺进”。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批判发现: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到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另一方面,马克思不满意费尔巴哈“强调自然过多而强调政治太少”,认为政治与哲学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惟一联盟”。[10]
表1 辞格类型
(二)范畴典型与非典型成员的认定
前面,我们从有无特定结构形式上,把常用辞格分为了有形辞格范畴和无形辞格范畴,范畴里包含了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有形辞格范畴里的辞格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外在形态,这个范畴里有些成员外在形态的独特性是非常明显的,显而易见的,如比喻中的明喻、拈连、仿拟、排比、对偶、顶真、回环、反复、飞白,引用中的明引,这些是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反问、设问也有明显的外在形态,但他们既属于辞格范畴又属于语法句式范畴,因此他们是非典型成员;另外,有形但是不突出的,比喻中的暗喻,层递等等,虽然也有一定的形式,但是外在形态不明显,因此,是有形辞格中的非典型成员。
陈望道先生也曾在《修辞学发凡》里说到:“除非真有必要,是不必条分缕析乱人耳目的。辞格的大分类极难,因此也就最不一定。”[3]57既然没有必要,为什么不少学者自陈望道先生以来,还是前赴后继地在研究辞格归类问题上下功夫呢?辞格有必要作出归纳,进行系统地划分吗?
(三)范畴之间及内部成员的依存关系
有论著提到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研究理论语言学中各类范畴的可行性,这一点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响应。1995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袁毓林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是国内第一篇将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运用于汉语词类研究的论著。他有力地论证了“汉语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5]。十年前,开始有学者试着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思考分析汉语辞格的类型,并认为,辞格在整个辞格系统中的地位并不相等,存在典型与非典型之分;辞格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拈连和比拟、排比和层递等很多辞格因为边界的模糊存在交叉的相似,辞格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辞格正是以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家族相似性而联系起来形成类聚系统的。[6]还有学者由此理论中的范畴类型提出了格位和格位变体等新概念,并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对辞格作出了原型范畴的分析。在以上理论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辞格划分作出进一步的思考。
例1 天气热得发了狂。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7.9%,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3 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例1是夸张借助了比拟来实现,例2是双关借助了对偶实现。反过来还可以这样思考例1运用了把天气当成人来写的比拟辞格,而在运用比拟过程中,“狂”字达到了言过其实的表达效果,生成了夸张;同理,例2表面上看是地名的对偶形式,但其对偶产生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生成了双关。因此,有形范畴和无形范畴不仅没有明确的界限,反而还有依存和生成的关系。我们都知道,辞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和词汇一样处于消亡和增长中,旧的辞格消亡,新的辞格产生,无形范畴会因有形辞格产生的独特表达效果而生成一种新的无形辞格。不论如何,辞格都将以自己的特点进入到一个范畴中,和另一个范畴的辞格引起共振,给另一个范畴新辞格的生成带来影响。
其次,范畴的内部成员之间具有相似关系。从前面典型和非典型成员的划分,我们看出,范畴中内部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除此之外,范畴中没有哪一个辞格能独立地享有某一种特定的特征,包括特定结构和特定的表达效果,辞格之间还会有共同的特征,构成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似关系。
例如,在有形范畴和无形范畴中,拈连(特别是略式拈连)和比拟、比喻和比拟、双关与婉曲、排比与层递、顶真与回环等都是存在相似关系的。拈连,特别是略式拈连(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省略,乙事物出现),其实就是一种比拟;再者有时可能从单句来看是比拟,结合上下文的句群来看就是拈连。比喻和比拟的相似点在“比”,当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且结合紧密,如“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时候就显示出比喻和比拟的典型的模糊相似关系。顶真与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有明显的相似关系,回环就是在顶真基础上形成的语言循环往复的形式。运用双关有时候可以使语言表达含蓄曲折,这一点和婉曲中的“婉言”极为相似。
例2 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首先,从使用频率来看,辞格在不同的语体中使用频率是有差异的。经调查考证,文艺语体如诗歌语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辞格是比喻、比拟、反复;政论语体如新闻语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辞格有比喻、引用、比拟、夸张;而像公文语体、科技语体要求表达明确、简要、严谨,因此很少用到比喻、夸张、比拟等辞格,仅仅有时会选用对偶、反复、排比等。在口头语体中,个性化的口头语导致了辞格使用频率的显著差异。因此辞格使用频率的高低在不同语境语体中呈现的不稳定性让分类无从依赖。
例3这里的“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这是一个女共产党员在无法名言的特殊条件下对自己同志发出的暗示和忠告,这里既是双关,又可以看成含蓄流露感情的婉曲。例4 这三个句子从结构上看构成排比,从语气内容上看构成层递。
(1)哈拉湖南部高山区、北侧区域、四周河谷平原区阳离子主要以Ca2+为主,阳离子均值由小到大顺序均为:K+﹤Mg2+﹤Na+﹤Ca2+,阴离子主要以为主,阴离子均值由小到大顺序均为:Cl-﹤﹤哈拉湖周围湖泊融区阳离子主要以Na+为主,阳离子均值由小到大顺序均为:K+﹤Ca2+﹤Mg2+﹤Na+,阴离子均值由小到大顺序均为:﹤SO42-﹤Cl-;
四、原型范畴对辞格划分的意义
前面我们依据原型范畴理论把辞格,特别是常见常用辞格,从特定结构形式的角度出发,分为有形范畴和无形范畴两大类,并分析了范畴之间和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辞格的研究是有科学指导意义的。
1.有形范畴和无形范畴的二分法让学习者易于接受和解读
辞格划分是辞格研究争议的焦点,要么繁琐分类,多层定级,重形式轻内容;要么干脆不分,任其散落。学者们各持己见,最后的结果就是无所适从。有形和无形的大致划分,从辞格外在形态的辨认上出发,辞格有无明显的外在形态或特定的表现形式是易于辨认和把握的,这就适应了学习者对辞格整体框架的初步把握。另外在对辞格进行连用、兼用、套用的综合分析时,可以按照先有形再无形的思路,这样可以避免综合分析辞格时的疏漏,提升辞格分析的精准度。
另外,有的妈妈担心吃得多影响睡眠,其实只要在睡觉一个小时之前吃完就不会影响睡眠。一般只要晚餐能吃到1个蛋和0.1kg瘦肉就能补足孩子一天蛋白质的需要量。对于咀嚼能力差的孩子,可以吃炖肉,炖得软烂些,或者吃全肉包、肉丸等;对于不爱吃肥肉的孩子,妈妈要带头吃肥肉,身教比言传要管用得多。至于天天一个蛋,在家是肯定能保证的,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可以变着花样做,煮蛋、炒蛋、蛋羹都可以。
2.原型范畴理论可推进辞格的动态研究
以前很多修辞学专著和现代汉语教材在对辞格进行分析时,基本上都是以孤立的语言片段为例子,分析其有无运用辞格,运用了哪种辞格,特别强调辞格之间的区别,认为辞格之间、辞格与非辞格之间一定要有明确的界限,这其实是一种静态研究。然而,辞格本来是从大量的来自言语生活中的修辞现象中提取的修辞方法,它和语用紧密相联;分析辞格要把其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辞格可能会随着语境语体的不同而处于变化之中。原型范畴理论也认为,范畴下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一个修辞现象从更大的范围分析可能是拈连,从更小的范围分析可能是比拟,诸如拈连和比拟等辞格之间的相似模糊性决定了辞格处在一个不定型、不定性的变化之中。辞格与非辞格之间,有时也是边界不清的,比如,“他真正害死了小张。”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分辨是夸张还是事实,是辞格还是非辞格。因此,原型范畴可以促进用动态的思维去审视辞格,学会在不同的题旨情境、语体风格中作动态分析。
3.辞格的模糊关系有利于对辞格生成能力的研究
沈孟璎曾说:“任何语言的基本辞格是有限的,却具有无限的生成能力。”[7]他列举了如:比喻和借代生成喻代,比喻连用生成博喻辞格,比喻和回环生成互喻辞格等等。另外有人还提到“精细”作为当代汉语辞格的可能性。
例5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我送你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
这几句歌词用一组“精细”的数据更具体地传达出了对祝福者的真诚和深情,渲染了感情,达到了理想的表达效果。还有学者提到当下娱乐短信中的“设图”“同字”等新兴修辞格。
的确,而今修辞的前沿研究不会满足于孤立地分析某种辞格,而是针对新兴的修辞现象去考证辞格的生成能力。我们发现,分布在一定的范畴中的辞格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由于典型辞格与非典型辞格之间的模糊关系,没有明确的界限,在语言运用中常常是几种辞格的兼用、连用和套用。特别是兼用,让几种辞格在一句话中融合、碰撞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兴辞格的产生。
4.原型范畴理论可促进科学的辞格分类系统的建立
目前,辞格的分类遍及各类修辞学专著和普通语言学著作,都是各自为阵,据理力争,主观意味浓,但都缺乏说服力。正如修辞学家王希杰先生所说:“每一种分类都有那么一点道理,也都有些好处,可都不能叫人们都满意,都没有真正解决问题。”[8]正因为如此,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辞格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的呼声也随之高涨。
任何一个理论和事物的科学性都体现在言之有理、避免重复、留有余地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吴士文发表了系列论文及《修辞格论析》专著,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辞格的“严密而有序的网络”,从范围上的全异性、标准上的同一性、命名上的一贯性、层次上的平面性提出了建立系统的具体要求。与之对立的是,邵敬敏则认为辞格是一个“多元的、离散的、模糊的类聚系统”—辞格的外延是模糊的,它的形成条件是多元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离散的。[9]这两派观点其实质是经典范畴理论与原性范畴理论之争。我认为“多元的、离散的、模糊的类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能促进科学的辞格分类系统的建立。
辞格类型是一个原型范畴。前面我们已经根据其在有无明显外在形态上的相似性概括出了两大范畴,并且分析了两大范畴及范畴成员之间的特点,这与邵敬敏先生的观点基本达成了一致。原型范畴理论给辞格分类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灵动的开放的理论框架:第一,有形范畴和无形范畴既分明又模糊的关系顺应了现阶段辞格灵活变化的外在特点,同时范畴理论的相似关系又为易混辞格的客观存在提供了理论保障。第二,原型范畴认为,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和认知发展而有所变化。[10]尽管辞格的个数问题一直存在种种争议,但也不必去计较,因为辞格与非辞格始终随着人的认知需要和认知发展处在离散变化之中。第三,新的修辞手段在变化无穷的言语中不断产生,比起“严密有序”的系统,“多元离散”的系统更能包容变化发展中的辞格,提升辞格的生成能力。因此,只有用原型范畴理论去解释辞格系统的多元、离散、模糊、相似,才可能促进真正严密而有序的辞格系统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等.现代汉语(下)(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91-192.
[2] 刘焕辉.修辞学纲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22-23.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58-59.
[4]陆稼祥.辞格的运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3-14.
[5]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 ,1995(3):154-157.
[6]胡习之.辞格分类的“原型范畴化”思考[J].修辞学习,2004(5):61-62.
[7]沈孟璎.教学辞格系统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3(2):78-79.
[8]王希杰.修辞学通论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0-131.
[9]邵敬敏.修辞研究之我见[J].当代修辞学,1991(4):5-7.
[10]刘佳.原型的心理与文化认知双重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76-79.
On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Rhetoric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totype Category
Xie Ming-jing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uining Sichuan 629000)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rhetoric, research on the categorization of rhetoric has been divided for a long time.Based on the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concept is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frequency of use, expression effect and specific structure.Rhetoric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visible types and invisible types, and both can be redivided into typical and atypical ones, but the boundary of its division is vague although with similarity.The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can promote the dynamic study of rhetoric, its generative abil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pen category system.
Key words: figure of speech; prototype theory; categorization
中图分类号: H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2X(2019)04-0074-06
收稿日期: 2019-03-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科省立课题(项目编号:16SB029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谢明镜,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瑜东]
标签:辞格论文; 原型范畴论文; 类型划分论文;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