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医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迎来了传承和创新的契机。国际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知识广博、语言表达顺畅的中医复合型人才。然而我国中医英语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相对滞后,与中医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中医英语教学应借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在ESP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指导下提高中医学生的医学专门用途英语水平,促进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提高中医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医英语 ESP教学 中医院校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7.3.79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第二期培养对象(桂教人〔2014〕39 号)。
作者单位:530200,广西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
1.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和发展势头。这既带动了物质产品的全球流通,也使精神领域的产物冲突地区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发展,中医给世界医学体系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和选择,目前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使用中医进行治疗和诊治,尤以针灸为重。很多国际上的中医爱好者和留学生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传统瑰宝—中医。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为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有力的契机,在传播医学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医乃至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目前,中国传统医学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和重视,与国外的医学人员的国际交流也日益广泛。出版的中医英译书籍也大为增加。然而与西医专业相比,中医药相关的国际学术论文数量所占的比例很小,与主流医学体系的交流也很有限。国内的中医从业者受到语言的限制,在国际交流中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具备中医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英语交流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英语是世界最通用的语言,也是传播中医的重要工具,英语交流能力强的中医专业的学生既能提高自己的就业和科研竞争能力,也为中医的国际化进程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我国的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除了开设有大学英语课程,还开设有中医英语专业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可是无法满足中医国际交流的需求,也无法完成振兴、传播、弘扬中医的使命和任务。而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则阻碍了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各高等院校应当在扎实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完善中医英语专业课程,并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医英语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医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出现了滞后的现象,教学效果也堪忧。应当借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加大中医英语课程改革,促进该课程科学有序地发展,为国家培养一批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医的国际推广和传播发挥积极的作用。
2.ESP教学理念
ESP即专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起源于20世纪中期,在英语国家逐渐流行风靡。它是英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某一特定职业或领域和某一学科相关的英语,是针对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和目的而开设的英语语言课程。在其指导下开设的英语课程是为了培养学习者在某一领域或环境中能自如使用英语开展交流、进行工作和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ESP英语目前在国际各个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各行业的英语教学在ESP教学理念指导下也有序有效地展开,中医英语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应朝着ESP的方向发展。
ESP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普通用途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但又与EGP教学有所不同。ESP教学是以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学习者在职业和专业领域的需求,是为了进一步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习者的特定语言技能(安超,2015:68)。中医英语课程是针对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开设的课程,是为了培养中医院校学生在中医对外交流中发挥桥梁的作用,培养他们既可以进行口语交流和笔头写作的能力,展开中医的对外学术和工作的交流。
ESP教学理念的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需求分析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知识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传授而学到的,而是基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个人经验加以建构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该理论是ESP教学理论的核心。需求分析理论是指英语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习者个人需求为前提,通过需求分析,可以及时科学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这也是有别于EGP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在ESP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创建宽松、包容、融洽、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和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现代教学的主体性教育功能。
针对全球化国际环境的背景,以及中医走向世界的趋势和发展势头,ESP教学理念符合了时代对中医英语教学的要求,是一种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学手段和途径。单纯的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已难以满足时代和社会对各行业人才的要求,要培养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医专业人才必须以ESP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质量,合理设置课程,以学习者学习活动为中心,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逐渐提高中医在世界医学界的地位和声誉。而ESP教学势必会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张蕾,2013:121)。
3.中医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的高等中医院校均开设有中医英语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英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但其教学效果相比于教学投入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远远不够理想,这使得我们对中医英语课程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未来的教学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使教学产出更能满足教学目的和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中医英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模式还欠成熟,又因其教学内容独特,文化内涵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别较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现有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还存在许多问题,通过ESP教学理论能够对此进行改革和完善,促进中医英语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和专业英语教学阶段。这两个阶段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不同学习时期,但长期以来被人为地分割,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与教授专业英语的教师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原本密切的联系(伍先禄,2004:55),不利于两个阶段的自然过渡和衔接。从以上的分析可见以下中医英语教学目前的弊病和不足。
3.1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地位模糊
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将中医英语课程设置在高年级或对外专业班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全面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相关的各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和社会实践,使得他们对这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对中医英语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加之多数中医英语课程的教授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造成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虽然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和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不同,但长期以来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师把两种不同学习阶段的方法混为一谈,没有区分和差别,仍以大学英语阶段的听、说、读、写、译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导致了中医英语课程的地位尴尬,凸显不出其实用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兴趣也受到影响。中医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中医学和英语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有些教师的教学侧重中医学知识的英译或教学,有些教师则将它归为中医学下的一个分支,这样会导致中医英语课程的边缘化,其主体性得不到确立和重视,因为教学效果和大打折扣,不能培养出全面、适应市场和时代发展的中医药新型人才,无法很好地服务于中医国际化进程事业。
3.2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中医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实用性强,教学目的明确为主要特征。很多中医院校中医英语课程设置的教学理念没有建立在学生就业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需求分析理论基础上,盲目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授课过程中,仍沿袭阅读+翻译的教学法,没有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和思考,较少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和环节,一味强调中医英语的词汇积累和分析语法现象,以句法结构为单位,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其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也不够理想。在这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中医英语课堂仍以教材和板书为主要教学手段,没有将时下的微课、慕课、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自信和前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师资队伍匮乏,课程设置单一
师资是中医英语课程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中医英语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两大类。一类是大学英语教师,另一类是医学专业教师。前者英语语言知识扎实全面,具有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后者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稔。中医英语课程的授课既需要语言技能的传授,也需要医学专业知识的解析,目前具备两者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师资较为缺乏,往往英语语言能力突出的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医学专业基础,对一些中医专业术语和中医典籍不甚了解。反之,医学专业教师虽然对中医了解透彻,英语语言能力却欠缺。合格的中医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这是教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在师资力量有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在国际交流中自如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学术探讨,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中医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多数中医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由中医英语翻译为主,设置不合理,课时严重不足。中医英语课程往往在高年级开设,学生已经具备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英语基础,此时如果增加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从实用性的更高角度,以中医知识和中医思维为本,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扎实专业英语基础,全面提高中医英语的应能能力。
3.4教学效果评价形式单一,教材亟需改进
目前中医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来自于试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学生的真实语言应用能力无法得以体现,教学效果也无法加以科学验证,导致教学方法改革无法实施。中医英语跟其他领域的专业英语一样,侧重语言的应用能力,考核的方式也应围绕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终结性评价应转向形成性评价,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真正人才的目的。此外,目前中医英语的教材缺乏统一性,各高校各自为政,或订购教材,或自编教材,没有根据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和考察,教学内容乏善可陈,教材的编写缺乏连贯性和全面性,教材的使用也缺乏针对性,创新性不够。
4.构建ESP教学理念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目前中医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弊病的分析,应极力呼吁以需求分析作为基本原则,在ESP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中医英语课程模式改革,以培养具备较高英语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的专业人才,适应时代对中医人才的需求。中医高等院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中医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英语为工具,培养专业知识的语言应用能力,改革教学模式。
4.1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完善课程体系
从ESP教学的需求分析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教师需求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对需求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编写和使用授课教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语言能力,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中医英语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阶段,进行分层教学。在入学时根据英语成绩和现状,已经具有扎实英语知识基础和较好应用能力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进行相应的中医英语课程学习,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在三年级进行中医英语课程的学习。教学内容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应细分为语言知识、学术能力、职业培养等三大块,着力锻炼学生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的能力,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和原则,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和学习环节的核心,通过开设不同阶段的中医英语课程,来循序渐进地展开中医英语课程教学。
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普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在中医英语学习阶段体现为中医英语在不同阶段学习的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在初级阶段,可以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英语听说;在中级阶段,可以开设中医文化、中医古籍、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在高级阶段你,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学术写作、中医英语国际演讲和国际会议讲座等课程。并根据和结合中医各专业的需求,开设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护理、中医养生、中医医古文、中医文献检索、中医方剂学等具有特色的专业英语课程,丰富学习内容,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教学,增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外中医英语语言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4.2以学生为中心,灵活选择教学形式
在合理的课程设置前提下,还需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医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应借鉴大学英语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阅读中医类英文学术刊物,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授课中,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
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展开讨论,在总结各个成员观点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与同学们分享,并开设提问和回答的环节。
情景模拟法—设置中医诊治过程中的情景,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法分别充当医生和病患,在诊治过程中用英文交流,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了解中医诊治的过程和专业表达。
比较联系法—借鉴西医和现代科学的英文原版书籍或资料,将中医传统文化和诊治原则与方法与西医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掌握中医思维和辩证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医教材和书籍不足的缺憾。也更好地将中医与世界医学接轨,完成传承与创新,开拓中医发展的新思路。
教学模拟法—学生在教师讲授完某一内容后,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到讲台上进行复述,使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内化,避免死记硬背。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英语教师也应向复合型教师转型。中医英语课程师资力量的培养可以采取双向的原则和方法。即一方面对中医药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包括英语技能和英语教学法的培训,使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达到授课的要求。另一方面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其他中医专业课程的培训,可以采取随堂旁听或进行第二学位学习的方式,普及和扎实他们的中医专业知识。定期对中医英语教师进行审核,保证他们的授课水平和授课质量。同时,可以定期进行中医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交流探讨活动,彼此取长补短;还可以定期进行中医英语授课比赛,促进教师的良性竞争和保持继续学习的劲头,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营造中医英语教师的良好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
中医英语课程教学的评价应采取多样性原则,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教师评估和学生评估相结合。过程性评价较为客观真实,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小测验,语言技能测试等多种方法,可以较完整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测定,对教学效果的鉴定和教学改革有更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终结性评估不应被摈弃,其优点在于运用知识性的试题来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知识的积累是运用的基础,语言技能运用离不开知识的铺垫。除此之外,诊断性评估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动机,并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向标和方向。
5.结语
中医英语担当着传承和传播中医医学文化和专业技能的作用,我们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以ESP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中医英语教学质量,实施中医英语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中医传统医学的发展,推进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和中医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安超. 基于需求分析的ESP教学探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4(1): 68-69.
[2]蔡基刚.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65.
[3]陈战. 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外语研究,
2013(5):369-401.
[4]丁冲. 刍议强化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中医英语教学[J].中国科教
创新导刊,2011(25):69.
[5]杨颖. 国内中医英语教学五年回顾与思考[J].时代文学, 2015(5):181-182.
[6]伍先禄. 试论中医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1): 54-56.
[7]张蕾. 中医药院校硕士英语ESP课程体系探索、构建与实践[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3):121-123.
(收稿日期:2017-01-26)
(本文编辑:李 群)
论文作者:邹德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医学杂志》2017年3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7
标签:中医论文; 英语论文; 学生论文; 需求论文; 能力论文; 英语课程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中华医学杂志》2017年3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