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局部相对竞争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局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所以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崛起,在于它具备局部相对的竞争优势,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技术结构中的局部环节具有相对技术优势,或在局部区位具有竞争性的相对区位优势。局部相对技术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局部相对区位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不选择出口方式进入当地市场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局部相对技术优势、局部相对区位优势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发生,关键在于该国内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是否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企业的这种国际竞争优势是相对的,它既可能是相对于东道国当地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可能是相对于第三国的企业(欲在当地投资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如美、日、英、法等)的大型跨国公司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但韩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崛起,说明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然而,客观地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规模较小,整体实力较弱,这就从侧面说明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相对竞争优势是局部的。也即是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主要在技术结构中的局部环节(或方面)具有相对技术优势,或仅在局部区位具有竞争性的相对区位优势。
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局部相对技术优势
为了说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局部相对技术优势,不妨先从技术创新和技术演进的有关规律谈起。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可把世界上的国家粗略分为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三个层级。这些国家总体技术水平也具有相似的层级性,即发达国家技术水平位于较高层级,新兴工业化国家技术水平次之,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一般来说,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位于技术水平较高层级的国家流向较低层级的国家。亚洲制造业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为印证。日本在亚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80年代前,发展中国家母公司的国外子公司有3/4设立在发展中国家,且大多数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母国低。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具有单向性、不可逆性。一般而言,某项技术是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又因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需要花费较高成本,企业受内外部条件约束,只能在一个有限范围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有限地推动技术进步。而一旦某企业或某产业部门完全应用了某项先进高效的换代技术,那么同类旧的技术就会完全被该企业或该产业部门所淘汰,所遗弃,不可能重新回头加以利用,也不可能再被它们进行局部改进或调整。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局部相对技术优势突出表现在——小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中等适用技术。这种技术对于处于较低技术层级的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具有相对的竞争性优势。小规模生产技术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同类先进的大规模生产技术而言,其最佳生产规模较小。小规模生产技术易于适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容量狭小,市场需求多元化,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低的特点。这种容量较小的市场多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忽略。发达国家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多采用同类居于世界领先或前沿性的大规模生产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大批量生产。对它们来说,小规模生产技术早已过时,被淘汰了,不可能转而被重新利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多看重广阔而迅速增长的市场,以便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劳动密集型技术适应了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经济技术层次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工资水平低,并且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需要就业安置的特点。因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采用小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中等技术,在局部市场上(即在技术较落后、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较低,资金和熟练劳动力较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具有对于当地生产要素禀赋适应性较强的相对竞争优势。
此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于无差别产品的营销能力,对于特殊领域的管理技能等,均可能在东道国形成竞争优势。这种管理和营销技能主要表现在“边干边学”、“边学边用”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管理和销售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在狭小市场上经营管理经验、易于适应文化差异较小的东道国经营环境,与当地企业和政府有着良好的关系,而且他们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薪金,等等,这些也构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广义的技术优势。类似地,这方面的技术优势也是局部的相对的。
局部相对技术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局部相对技术优势主要有3个方面的来源:
1、引进技术的局部创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从发达国家引进某些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后,经过消化、吸收,在某些局部的个别的环节进行某些必要的改造和局部创新。对于广泛扩散的成熟技术或标准化技术,同样需要结合当地特点和特殊要求进行局部革新。这种创新多集中于已被发达国家淘汰的中等技术,难以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回过头来重新加以利用。比如说,发展中国家跨公司将引进的国外大规模生产技术进行改良和革新,使之适合于当地的小规模生产。如菲律宾的跨国公司根据东道国当地需求改良生产方法,以防止生产能力闲置浪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可能撤去由原引进技术给产品带来的高档、豪华等炫耀性功能、保留其基本功能、并增添某些必要的辅助性功能。经改良后的技术更适应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特点,更适合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跨公司合理简化了引进的主要生产加工技术和工艺,以适应当地较小的市场容量,经过改造和局部创新的技术,比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同类技术,更适合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需要。对引进技术的局部创新,是形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局部相对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
2、自行开发的技术,发展中国家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和科研投入,也能开发出一些与本国要素禀赋及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中低等水平的技术或工艺。这类技术或工艺常可直接或稍加改造,就可应用于条件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些传统的,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技术。这类技术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如中国的雕刻、餐饮、陶瓷等方面的技术。这类小规模生产加工技术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还须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还可能集中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在某些行业或领域开发出高新技术和尖端技术,如南朝鲜的钢铁、电子方面的技术,如我国的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技术等。这类高新技术和尖端技术甚至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也具有竞争优势。虽然这类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是较小的、从其行业分布来看也是局部的。
3、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当地技术的局部革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采用的小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中等技术,易于与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当地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相衔接、匹配,因而对当地技术吸收、改进的能力较强。如果东道国当地的同类技术某方面较先进、较适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可以较快地采用当地技术,并且结合企业内部经营资源(如技术力量、管理水平、营销技能等)情况,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改进和局部革新,以便更充分地利用企业的经营资源,努力使该项技术及其产品更适合东道国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特性,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局部相对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易于与当地投入要素相结合,对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强,易于实现生产要素优势互补,实现国际生产、分工与协作的比较利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往往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利用当地廉价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金和人才,尽可能实现“当地化”生产。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多因资金不足等原因,宜在东道国建立合资企业,通过输出资本货物(如机器设备等)或专利技术、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折价作为投资股份。“当地化”生产不仅可以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还可能获得东道国政府及合营方式的支持和赞赏,还能有效地消除文化差异因素,提高管理效率。
必须用动态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局部相对竞争优势。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出现了逆技术梯度投资的趋势,这中间固然存在发达国家投资环境相对较好,市场容量较大的因素,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为了培植技术方面的相对竞争优势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逆技术梯度投资,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合资经营或合作生产,逐渐形成更高的生产技术水平,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管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引进技术,增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营销技能,以促进技术方面整体实力的提高和实业结构的优化。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由初期的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加紧向电子、计算机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渗透。
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局部相对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不选择出口方式进入当地市场的根本原因。区位优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既可能直接来自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也可能间接来自于投资国的区位劣势,还可能来自于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亲和力”、“亲近性”。
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一般包括:税收优惠、政策灵活、贸易壁垒、较大的或不断增长的市场容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等,贸易壁垒之所以是一种区位优势,是因为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某种替代性关系。东道国对进口施加限制往往诱发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当今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出口面临一系列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威胁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为了消除单纯贸易出口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维护并扩大出口市场占有份额,就可能转而向原进口国进行直接投资,就地生产和销售,或者通过向原进口国签有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协议的第三国投资生产,然后转售给原进口国。有关对印度设立在印度尼西亚、肯尼亚、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和新加坡的合资企业所作的调查表明:税收优惠等财政性鼓励政策对吸引外资流入有积极作用,但效果并不很理想,而根据前人的一系列研究,进口保护等贸易壁垒则对外国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特别是在受保护的市场容量较大、潜在的市场广阔的条件下。灵活而开放的政策和广阔且不断增长的市场是投资环境优越的重要标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又使当地投资生产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投资国的区位劣势一般包括:投资国反垄断法规的限制、国内市场饱和、政府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严格的外汇管制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本等要素的过度集中以致形成垄断。于是政府通过反垄断法规来限制大型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活动空间。这对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形成推动力,它们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扩张办法。80年代早期对印度跨国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有14%的母公司声称它们开展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扩大经营规模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某些行业或产业部门还可能发展过快,造成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滞销,国内市场饱和,这对该行业内实力较强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形成推动力。在外汇的收付方面,发展中国家均对企业施加一定的限制。因为对外直接投资比通过证券等形式的国际间投资更易于实现资金的国际转移,于是它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逃避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外汇管制的有效办法。投资国政府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其作用不可低估,亚洲四小龙随着出口导向战略的推行、政策均采取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办法,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台湾设立了海外投资小组及海外开发基金,建立有关的保险制度和咨询机构,简化审批手续,实行税收减免、避免双重课税等,南韩于1987年公布并实施“促进海外投资法案”,放宽投资限额并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发放19亿南朝鲜圆的海外开发基金,实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并对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了70%资本的长期低息贷款。
所谓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亲和力”、“亲近性”,是两国之间在地缘关系上的邻近性、民族血缘关系上亲和性、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等。投资国与东道国在民族文化方面类似,它们的需求结构、消费偏好也趋同。而地缘上相邻又使运输、通讯等方面的费用低廉。这种“亲近性”是构成局部相对区位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如1980年阿根廷90%的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巴西、秘鲁、乌拉圭等拉美国家、印度90%的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亚洲和肯尼亚。新加坡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外国投资者,1987年占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30%。1988年,香港、新加坡投资于东南亚各国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