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现状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现状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品德心理和学校品德教育现状作出科学评价,为促进高校品德教育改革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我们《学校德育审美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于1998年2月至6月对北京、上海、重庆、厦门、长沙、成都、昆明、拉萨八个省市的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师范学院、重庆邮电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等十六所高校的大学生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的基本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569份,回收率为78.5%。其中,有63名共产党员;有10名博士生,33名硕士生和1526名本科生。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从大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入手,对大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动机、品德意志、品德行为状况,以及从学校实施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效果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品德心理及品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品德状况及特点
1.大学生品德认识状况
品德认识是品德教育和发展的基础。本次调查我们从大学生对道德理想的价值取向以及大学生对道德修养与自身成才重要性的认识,对爱护公物、爱国等道德行为的认识这几方面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进行评定。
由表1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取向呈明显的多元化态势。 除在公与私的问题上,选择“大公无私”和“公大于私”的学生占51.19%之外,选择“真诚大于虚假、高尚大于卑鄙”的均不足一半;有近30%的学生是倾向于公私兼顾和真诚虚假、正直邪恶、高尚卑鄙各半;而更为严重的是有20%左右的同学以损公肥私、虚假、卑鄙作为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市场经济伦理“双面刃”对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所带来的负作用,道德价值的多元化的倾向,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与平庸和错误的倾向几乎势均力敌,各占一半。这应引起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表1 您的道德理想追求是(%)
大公无私公大于私
公私兼顾私大于公 损公肥私
25.5626.1328.15 11.32
5.71
真诚 真诚大于虚假真诚虚假各半虚假大于真诚 虚假
17.8522.7627.51 17.52
3.76
正直 正直大于邪恶正直邪恶各半邪恶大于正直 邪恶
27.8521.2526.33 17.98
3.21
高尚 高尚大于卑鄙高尚卑鄙各半卑鄙大于高尚 卑鄙
21.2527.9826.75 17.55
4.21
2.大学生品德情感状况
本次调查中,我们分别从对祖国的神圣感、尊严感、自豪感,对事业的责任感,对事物的正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品德情感加以评定。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健康的。如:在回答参加升旗仪式的感受时,90%的同学有神圣、自豪和责任感的体会,8%的同学不知为什么原因激动,只有极个别(2%)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和无所谓;当所在集体获得荣誉时,80%的同学感到激动和高兴,20%的同学感到无所谓或无动于衷;当做了有利于集体和他人的事时,80%的同学有愉快情感的体验,20%的同学感到无所谓或不愉快或亏了;见有人见义勇为时,70%的同学表示可敬,10%的同学表示无动于衷或傻冒;80%的同学见到别人遭遇不幸时,感到同情并予以关心帮助,20%的同学表示出漠不关心,其中6.82%的学生甚至还感到暗自高兴、幸灾乐祸;有 75.61%的学生为同学和朋友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高兴,但也有23.86%的学生感到无所谓或不舒服,甚至痛苦;有31.55%的学生见到公物被损坏而痛苦。以上数据反映出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品德情感是健康的。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本应支配着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事实上大学生的品德情感与品德行为之间却存在着较大反差:如在升国旗的时候,90%的学生有自豪、神圣、尊严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但却只有21.75%和11.89%的学生能将爱护公物和努力学习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又如:虽然有70%的同学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表示可敬,但却有35.52%和11.76%的同学感到自愧不如和可敬不可学。这说明了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还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浅表层次,这样的道德情感水平还不足以成为支撑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强大力量。
3.当代大学生品德动机状况
品德动机是品德行为的动力源,是品德意识支配品德行动过程的中心环节。
表2 加强道德修养是 (%)
内在需要 内在需要大于 内在和外在 外在要求大 外在要求
外在 各半
于内在
30.5327.1925.72
2.89
4.07
表3 驱使您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的动力是
(%)
兴趣利益 价值 良心情感 名誉其它
17.89
22.2127.5211.7619.5533.762.79
从表2中可以看到,30.53%的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动力是出于内在的需要,27.19%的学生是“内在需要大于外在要要”,25.72%的学生是“内在需要”和“外在要要”各占一半,仅有6.96%的学生认为道德修养仅是外在要求或外在要求大于内在需求。从表3 中可以看到学生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的动力是多种多样的,以兴趣、价值、良心为动力的占76.72%,以名誉和利益为动力的占55.9%, 可见学生的品德修养动机受其道德理想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亦呈现多元需要的状态。
4.当代大学生品德意志状况
大学生的品德意志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品德行为。 我们由表4及表5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自控力、承受力、抗挫力、坚持力、 抗干扰力的评定,发现学生的品德意志水平状况参差不齐。品德意志力强或较强的学生约占40%—50%,居中者约占30%—40%,有近20%的学生品德意志力处于较差水平。这些数据为我们加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提供了事实依据。
表4 你是否符合以下说法?
比例(%) 是否是 不一定 否
你总能按自己的计划办事 40.21 42.35 15.03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您学习总是十分努力 36.98 36.20 20.57
您非常愿意做有难度的事,这样更富于挑战、刺激 45.49 30.99 19.24
当我确定干一件事时,总是千方百计要完成好 51.50 27.19 19.51
当你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别人不理解,说风凉话时,43.55 34.27 18.97
您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我能想方设法完成老师或班集体委托的事情 47.68 31.66 17.24
表5 当您在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您是:(%)
百折不挠为实现目标努力 降低目标 放弃目标 苦恼,不知所措
37.88 21.2517.77
23.10
5.当代大学生品德行为状态
品德行为是其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意志状况的最终体现。林崇德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注: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页。)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说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才是我们研究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和着眼点。品德行为最成熟的标志是达到“独慎”、“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表现为学生品德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坚定性和一贯性。“个体掌握道德的过程是从无律到他律、自律和自由四个阶段。”(注:檀传宝:《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127、135、142页。)调查结果向我们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品德行为优秀、中间和差的几种状况:约40%—50%当代大学生品德行为达到了“自律”的水平,但一些最起码和基本的文明修养行为竟亦有一半的学生未达到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现状及特点
品德教育是一个涉及到学校、社会、家庭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本次调查,我们主要从学校德育内容、方法、途径、效果等方面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现状进行评定。
表6 您是否符合以下说法
比例(%) 是否 是
不一定
否
即使没有垃圾箱,您也决不乱扔 45.09 35.81 18.37
乱抛废弃物和随地吐痰
您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和寝室时决不会忘记关灯 44.69 34.60 21.04
考试时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也决不会作弊 42.51 41.98 15.70
一般情况下,我都很守时54.91 27.58 17.50
在我一个人独在时,也不会做损人的事50.30 34.18 14.57
您是否做过损坏公物的事
22.58 26.72 49.43
您是否有将公物占为己有的行为 20.44 24.22 53.98
您是否接触过黄色读物或录像
27.36 26.05 45.82
1.大学生对学校思想品德开设课程的需要性情况
表7 你认为目前学校开设的下列课程的必要性程度(%)
必要程度很有必要 有必要 一般 不必要
完全没有必要
马列 11.23 17.86 22.51 24.32 11.87
邓小平理论
21.33 24.36 17.58 16.33 6.77
形势与政策
28.36 26.33 27.79 10.82 7.66
大学生思想品 31.77 21.33 22.55
9.87 7.62
职业道德 19.88 20.31 17.22
22.3 17.1
法律知识基础 47.85 27.96 11.37
6.27 2.35
军事理论 17.22 13.76 11.78 22.79 27.36
由表7可知,学生对目前开设的思政、 思品课程的必要性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法律知识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品德修养、邓小平理论、职业道德、马列原理、军事理论。从以上排序情况看,学生对思政、思品课的需要率不高,除法律知识基础、形势与政策和大学生品德修养的需要率过半以外,其余课程需要率均不足半数。而且学生多是从自身实用的角度来选择课程,而对开设这些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2.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程度
表8的11 项德育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出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率不高,达到半数满意的项目仅有6项,且最高一项满意率不到60%, 其余均在56%以下。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品课的满意率仅为38.75%,排序为第八, 远低于排序第二位的马列主义理论课(55.29%)的满意率,这个结果与学生的需要率刚好相反, 前者的需要率为56.69%,而后者的需要率为29.09%。学生们感到最不满的是教师的师德现状和大学生的文明修养现状,其不满率竟分别高达50.25%和54.0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师德水平已迫在眉睫。
表8 当代大学生对学校德育满意程度(%)
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 满意一般 不满意 很不满意
马列主义理论课
27.5528.32
21.37 10.2012.33
思想品德课
11.3927.36
13.75 19.36 8.96
党团组织生活课
17.7118.92
21.33 19.3620.11
社团活动 21.3324.36
21.87 17.5513.77
思想政治工作 27.8825.22
26.33 11.75 8.33
行政管理工作 23.2227.33
19.75 17.3312.37
社会实践 27.9426.31
24.11 17.87 3.21
校园环境 31.3321.75
23.33
6.98 7.32
校园文化娱乐活动 31.9827.31
15.22 16.31 3.22
大学生文明修养现状7.8911.76
17.55 32.2621.77
师德现状 11.8917.67
19.33 22.5927.66
二、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及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素质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人群,他们的品德素质是构成国民品德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品德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讲,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品德心理素质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尽如人意:大学生的品德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属优秀或较优秀的在40—50%之间,属平庸中间状态类型的在30—40%之间,属于较差或问题较多类型的接近20%。调查结果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到邓小平同志“十年来我们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87页。)这句话的份量。 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工作依然是任重道远。
2.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价值追求明显呈现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冲实与失范现象。
由于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双面刃作用,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道德行为显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在国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变革时期,旧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规范已不适用,而新的道德伦理体系还没建立,道德伦理教育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缺乏市场经济下新的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市场经济伦理讲求利益导向、公平竞争、效益优先原则;社会领域的道德伦理要求奉献精神、利他主义。两个适用领域不同的伦理原则的价值矛盾,使学生在道德理想价值选择时产生困惑和冲突。如果将市场经济伦理原则无限制地扩展到社会领域的道德伦理中,就产生了学生道德价值追求的误区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冲突与失范。部分学生中的损公肥私、真假不分、正直邪恶不讲、高尚卑鄙不顾的错误便由此而生。
3.学校品德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主体地位缺失。
本次调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解。学生排在第一的是“形式主义严重”。事实上,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后面所掩盖的实质性问题是道德教育理论的主体地位缺失和德育工作者急功近利、浮躁、虚假的作风。道德教育理论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包括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合理性价值”,即“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满人格,改善人们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注:戚万学:《关于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几点设想》,《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另一方面也包括了道德教育为国家政权服务、稳定社会的“工具合理性价值”。而道德教育的狭隘的实用工具化倾向则使道德教育政治化、工具化,使道德教育理论的主体地位缺失,致使道德教育偏离对人自身道德建设的“目的合理性价值”,而出现品德教育中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这是品德教育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传统的德育模式忽视了教育本质的主体性,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失去了建设自身道德的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失去了学生主体道德知、情、意、动、行的实践过程,致使道德教育难于由教师的知识转换为学生成熟的品德心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系统。学生主体性缺失是学校品德教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4.学校品德教育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陈旧。
调查中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陈旧”反映强烈。在“您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改革的重点应是什么”一问中,42.75%学生将教学内容的改革排在第一重要的位置。 思想品德课由于内容陈旧、脱离实际,而不能面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的价值的现实,无法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解释,难以回答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突问题,不能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情况下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和培养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道德智慧和能力。这样的品德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的生机和活力。这就出现了大学生对品德教育的需要率和满意率的巨大反差。
5.师德现状堪忧,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不高,影响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调查中有77.89%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家庭、社会中, 学校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最大。有57.04%的学生认为班主任、辅导员、 专职教师对其品德形成有较大影响。然而有48.89 %的学生对教师师德现状不满,其中很不满意的竟达27.66%之多。 这是一个应引起深思和高度重视的问题。教师职业的神圣,引发人们对教师人格的完美期盼。但事实上,生活在充满利益矛盾、生存竞争、交换原则的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中,教师个体难以实现对社会的自身道德和人格塑造的超越,而使相当部分的教师在人格塑造上流于平庸而失去了师德的尊严,失去了学生的尊重,并且对学生品德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三、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构符合时代精神、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
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的种种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因为道德建设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从新的视角构建中国现代德育理论体系”(注:戚万学:《关于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几点设想》,《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乃是从理论上解决道德建设滞后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构建中国现代德育理论体系,首先要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勇气,敢于否定和破除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过时的、陈旧的伦理观念,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伦理观念。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导,根据新的时代精神,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上,从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观点,从现代化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从多学科的视角确立新的道德教育观念、道德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这是新时期学校德育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2.坚持道德的实践性本质,实现道德由知到行的转化,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学校德育不仅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播德育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更重要的也是学生主体通过获取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将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通过实践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知识系统和内在道德能力系统的过程,形成自身成熟稳定的道德心理结构的实践过程。
道德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方式应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经院式的课堂,而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的整个生活成为真正道德的生活,实现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引导、激励和提升作用。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学生则可以用多种方式以一个真实社会角色的身份直接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在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获取生活中的道德智慧和道德能力。
3.在高起点上塑造教师完美人格,加强师德建设。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注:王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教育研究》,1997年第10期。)。“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树立献身科技、报效社会和精诚敬业的精神。”(注:刘道玉:《21世纪中国教育之展望》《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在未来的教育中,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因此,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各国都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作为突破口,或视为决定环节。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注:周风:《国外教改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国外中小学教育》,1998年第6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注: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已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