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肾健脾汤治疗阴吹1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幸[1](2020)在《清肝祛脂方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清肝祛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方法:按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取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59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29例)。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一次3粒,一日3次)加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一次2粒,一日3次)口服;治疗组予清肝祛脂方,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2周的中医症侯积分、肝功能指标(ALT、AST)、血脂指标(TG、TC)、肝脏彩超结果、BMI指数、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及临床症状等相关性变化情况,并且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在体型肥胖、右胁胀闷、周身困重、大便粘腻不爽、脘腹胀满、食欲不振(P<0.05),而倦怠乏力、头晕恶心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间中医证候比较(P<0.05)。2、治疗后两组ALT、AST值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TG、TC值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BMI指数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组间对比,两组在改善BMI指数上疗效相当(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脏彩超分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9.3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后两组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均下降,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2.7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均良好。结论:1、清肝祛脂方能够显着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清肝祛脂方能降低血脂(TG、TC)、CAP值,改善肝功能(ALT、AST)和肝脏彩超病理表现,说明清肝祛脂方具有抑制肝脏内过氧化脂质,降低血脂,保护肝脏的功效,且效果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3、清肝祛脂方是有效和安全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和运用。
黄子彦[2](2020)在《基于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导师张春和教授运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并根据导师张春和教授的临床经验,结合中药学和药理学分析萆土公英汤的药物效用,为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以期进一步地挖掘《滇南本草》,并将其所收载的药物和兰茂先生的学术思想运用于男科临床。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前来云南省中医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湿热瘀滞证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总共66例。试验组服用萆土公英汤水煎剂,每日煎1剂,每日2次,每次200ml,于餐后半小时温服。对照组服用前列解毒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0140。生产厂家:石家庄科迪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粒装0.4g,12粒/版,2版/盒),每日2次,每次4粒,饭后温水送服。同时通过科普文章和医嘱宣教的方式,指导患者均衡饮食,忌醇酒、肥甘、辛辣等饮食;规律作息,勿过劳、过逸、久坐、久站、久骑、憋尿,定期排精;适当运动,调畅情志等。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UPOINTS表型分类评分系统、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观察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结果共入组66例患者,最终完成临床观察病例6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因失访各脱落1例。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组间比较,均经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结果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试验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UPOINTS表型分类系统评分治疗后的各项分值与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秩和检验,与治疗前相比,P<0.05,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NIH-CPSI改善程度比较:试验组5例临床治愈(15.63%)、8例显效(25%)、17例有效(53.13%)、2例无效(6.25%)、总有效率93.75%,愈显率40.63%;对照组0例临床治愈(0%)、1例显效(3.13%)、29例有效(90.63%)、2例无效(6.25%)、总有效率93.75%,愈显率3.13%。3.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比较:试验组6例临床治愈(18.75%)、19例显效(59.38%)、7例有效(21.88%)、0例无效(0%)、总有效率100%,愈显率78.13%;对照组0例临床治愈(0%)、6例显效(18.75%)、25例有效(78.13%)、1例无效(3.13%)、总有效率96.88%,愈显率18.75%。4.UPOINTS表型分类系统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对U下尿路症状、P社会心理异常、O前列腺特异症状、I感染症状、N神经系统及全身性症状、T疼痛及坠胀和胀满不适症状、S性功能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试验组EPS中WBC计数为-/HP、+/HP、++/HP、+++/HP的人数由治疗前的3、5、18、6变为治疗后的24、8、0、0。经秩和检验,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滇南本草》药物组方的萆土公英汤能有效改善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下尿路症状、疼痛不适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与之相对应的NIH-CPSI评分减少,且NIH-CPSI评分改善程度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2.萆土公英汤能有效地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湿热瘀滞证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各种证候,且其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优于对照组。3.萆土公英汤能有效地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UPOINTS表型分类系统评分,对7个因子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也说明UPOINTS表型分类评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并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的参考。4.萆土公英汤能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患者前列腺液的白细胞计数。
李粉粉[3](2017)在《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2)评价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临床可行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取调经汤(大黄、黄连、当归、川芎、熟地、杜仲、山药、山萸肉、茯苓、枸杞、菟丝子)为基本药物+西药排铜为主治疗,对照组取西药排铜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观察相关指标变化:24H尿铜,性激素,子宫内膜厚度,月经症状积分值及月经不调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对比分析两组药物的疗效差异。(2)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计量资料实验数据处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结果:P取双侧,当P<0.05时,表示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当P<0.01时,表示在统计学上具有极其显着性差异;当P>0.05时,表示在统计学上无差异。结果1.临床疗效分析:(1)24H尿铜排出量:在静脉排铜的第四个疗程中两组患者24H尿铜均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表明调经汤+西药排铜效果优于西药排铜,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性激素FSH、E2、T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SH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FSH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2同样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相对对照组升高明显,表明调经汤+西药排铜改善E2计数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T值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内膜厚度: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厚明显,表明调经汤+西药排铜效果优于西药排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月经不调中医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值均有所下降,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更明显,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月经不调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在完成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68%,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经两组单向有序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三个月治疗后,调经汤+西药排铜治疗月经不调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排铜。2.安全性指标分析:(1)血常规WBC、RBC、PLT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排铜药物有降低WBC计数的作用;治疗后治疗组的RBC、PLT轻微升高,与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RBC、PLT轻微降低,与治疗前对比也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ALT、AST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对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经汤可以改善肝功能。(3)肾功能BUN、Scr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UN、Scr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UN、Scr组间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经汤+西药排铜和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患者月经失调、性激素、子宫内膜厚度、24H尿铜均有所改善,尤其调经汤+西药排铜效果相对单独西药排铜效果显着,起效快;通过本研究证实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是治疗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失调的有效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卢安明[4](2016)在《扶正祛风方及其联合ACEI/ARB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蛋白尿的疗效初探》文中认为背景膜性肾病(简称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不能明确病因的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简称IMN)。IMN是引起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之一,也是导致成人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肾小球疾病之一。临床治疗IMN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尿蛋白的漏出,防治并发症,延缓或防止肾功能损害,保护肾功能。治疗方法上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激素、免疫抑制剂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单用糖皮质激素无效,多主张对早期MN予类固醇激素加细胞毒类药物治疗,但目前尚无肯定的疗效。中医方面,通过临床表现我们将IMN归结为古代“水肿”、“尿浊”、“肾风”范畴。“风邪入肾”作为IMN的基本病机已越来越受到现代医家重视,导师王暴魁教授认为IMN病性属本虚标实,病机概括为脾肾亏虚,风邪入肾。王暴魁教授自拟扶正祛风方治疗IMN,在前期临床观察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多为自身前后对照,尚缺乏随机对照试验,以更好的证实扶正祛风方对IMN的疗效。目的进一步证实扶正祛风方对于IMN的疗效,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有效提高IMN 患者的缓解率,延缓IMN患者肾脏病进展。方法收集42例IMN患者,分为中药组15例、西药组12例、中药+西药组15例,三组除给予中医和西医基础性治疗外,中药组予扶正祛风方口服治疗,西药组予ACEI/ARB口服治疗,中药+西药组予扶正祛风方联合ACEI/ARB治疗,观察12周,对比治疗前后三组各项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学积分,运用SPSS20.0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证侯学疗效评价:中药组显效1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0.00%;西药组显效0例,有效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25%;中药+西药组显效2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3.33%,卡方检验,P>0.05,三组无差异性。2、蛋白尿疗效评价:中药组共15例患者,其中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67%;西药组共有12例患者,其中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58.33%;中药+西药组共有15例患者,其中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33%,三组存在差异性,P<0.05。3、其他实验室指标:三组在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方面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1、扶正祛风方及其联合ACEI/ARB均能有效降低IMN患者尿蛋白,二者联合效果较好;2、扶正祛风方及其联合ACEI/ARB均能升高IMN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3、扶正祛风方及其联合ACEI/ARB均能降低IMN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4、扶正祛风方及其联合ACEI/ARB均能改善IMN患者中医证候情况。
齐洪军[5](2016)在《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学位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王常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继承部分及相关临床研究部分。(一)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继承部分王常绮名老中医,为青海省名医,悬壶济患五十载,擅治脾胃病,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尤其擅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具体法则与临床经验如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务必调畅气机,升降并用,升清降浊,气机畅达则痛胀可平;须标本兼顾,补泻并用,治本为主,重在扶正,正气得助则病邪易祛;宜运脾化湿,芳香醒脾,和胃降浊,湿浊尽去则脾得健运;必理气活血,气血同治,重在化瘀,气畅血行则疾病可愈;倡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寒热尽去则痞满可除;重清热解毒,热毒得解则病根可除;遣方用药以平润为宜,以平衡为期,燥润相济,凉温相宜,勿过滋过燥。此外,王老擅治久泻,认为治疗久泻应从湿论治,注重化湿渗湿,健脾益气,脾健湿化则久泻可止;治疗久泻不可一味温补固涩,宜视兼夹证之不同而分别佐用调畅气机、消食化滞、化湿止泻、清热利湿、升清降浊等法。除上述所述疾病外,王老还擅于治疗其它脾胃疾病,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胃,开膈化痰,活血化瘀,降逆清热为要,兼以养阴生津;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则必当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清泄胆热,化痰散结;治疗消化性溃疡重在补虚,治病求本;强调活血,促进愈合;结合辨病,灵活施治;疏木培土,从肝论治。(二)临床研究部分1.目的:(1)系统观察与研究王常绮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方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和预防控制复发的效果。(2)观察研究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之间的关系。(3)观察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疗效。2.方法:(1)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即采用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方治疗的中医治疗组及常规西药治疗的西药对照组,两组均收集50例病例。两组病例治疗方法如下:中医治疗组:采用王常绮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方研细末,装胶囊口服治疗,每粒0.4g,每次服3粒,每日3次,饭后服。西药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40mg口服,每日1次,莫沙比利分散片5mg口服,每日3次。疗程均为1个月。两组病例疗程结束后均复查胃镜,分别计算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采用GerdQ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问卷调查,并在疗程结束6个月后两组病例均再次复查胃镜,分别计算两组的复发率。(2)对上述已经分组的两组病例,在治疗前依据诊断标准,结合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病例进行抑郁症、焦虑症筛查诊断,统计两组病例中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总病例数以及两组病例中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观察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疗效。3.结果:(1)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中医治疗组临床治愈24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3例,临床治愈率48.98%,显效率26.53%,有效率18.37%,总有效率93.88%,而西药对照组临床治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2例,临床治愈率54.35%,显效率21.74%,有效率19.57%,总有效率95.65%,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2)中医治疗组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后、3个月后及6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2.5%、19.15%、22.22%,而西药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后、3个月后及6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32.61%、37.78%、40.91%,两组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复发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3)两组共100例病例中有伴发抑郁症患者39例,占39%,伴发焦虑症患者41例,占41%。(4)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疗效: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的疗效如下:中医治疗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例,临床治愈率10%,显效率50%,有效率35%,总有效率95%,而西药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8例,临床治愈率5.26%,显效率15.79%,有效率36.84%,总有效率57.89%。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焦虑症的疗效如下:中医治疗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临床治愈率14.29%,显效率57.14%,有效率19.05%,总有效率90.48%,而西药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9例,临床治愈率5%,显效率25%,有效率25%,总有效率55%。两组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两组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焦虑症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4.结论:(1)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较临床疗效相当,但王常绮名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依从性,且药价低廉,可以认为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独特优势与自身特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并为临床推广应用调和肝胃,开膈化痰,理气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了可靠依据。(2)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还表明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复发具有良好效果,其预防复发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从而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反流性食管炎复发提供了有效措施,以有效降低该病复发率。(3)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精神社会心理因素参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4)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的抑郁症、焦虑症疗效显着,优于西药对照组,显示出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的抑郁症、焦虑症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同时也从临床治疗效果印证了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金中义[6](2013)在《《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为通一子,明朝末期浙江绍兴人。是温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因其临证善于运用熟地,又有“张熟地”之美名。在晚年,景岳完成了记述他一生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景岳全书》,该书共六十四卷,载有临床各科理法方药。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重点论述景岳的补益思想以及内科杂证的症因脉治。书中论述中肯全面,其中景岳的很多学术思想和他对临床疾病的独到见解以及自创方剂,都备受后世所推崇。本课题以《景岳全书》书中卷九至卷三十七“杂证谟”中所涉及的补益方剂142首为研究对象,借助数据挖掘软件Clementine,对所研究方剂中的药物频次、性味、归经,药对、药组、药物类型及主治病证等进行挖掘性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中医药学理论分析,探讨《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142首方剂分属补气剂、补血剂、补阴剂等7大类。123种药物分属补气药、理气药、安神药、补血药等19大类,共使用998次,平均每方使用药物8.1味。从药物使用种类及频次来看,《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以补气药使用最多,为278次,占药物使用总次数的27.86%;其次为补血药。补气之品以人参、黄芪、茯苓、白术为主;补血之品以熟地黄、当归、白芍为主。从气血阴阳分类来看,景岳治疗内科杂病时,首重补气。他推崇“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的说法,认为“旨哉斯言,是实治身治病第一大纲”。从药物性味上讲,《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的用药以甘温、甘平为主,而少用、慎用苦、寒、凉之品。性温者使用了456次,平性药物使用了345次,分居药物四气使用频次的前两位。在药味方面,味甘者使用了775次,居第一位。景岳强调阳气对人身的重要性,提倡“阳非有余”之说,在治疗疾病时注重对于阳气的顾护,认为苦寒的药物容易使人体阳气受到损伤,故在临证时应当谨慎使用。而“甘能滋阴”,“补必兼温”,甘温、甘平之品既能够滋养阴液精血,而又无伤阳伐正之弊。所以用药主甘温、甘平,而远寒凉。从药物归经上讲,景岳重视先天后天,而二者之中又以后天为重。对全部药物进行统计,入脾经者最多,共49味,使用569次,占总使用频次的57.01%。而将脾胃二经用药频次相加更是如此。他在“论东垣《脾胃论》”篇中,赞成李氏的观点:“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对熟地与当归、人参与熟地、附子与肉桂、白术与黄芪等有代表性药对配伍药组配伍进行理论分析,以探求《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1.补气剂中常配伍:①健脾利湿药。脾虚失运,最易生湿。健脾则生化有权,利湿则脾气得以健运。②行气药,使之补而不滞。③升举清阳药。主要是针对气虚下陷的病证,依“下者举之”的治则,于补气剂中配伍升举清阳之品,从而提高补气升阳的力量。2.补血剂常配伍:①活血化瘀药。一方面,血虚之证,血液运行往往不能畅达,易于凝聚成瘀。另一方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所以,加入活血祛瘀的药物,既有生新血的作用,又有防瘀祛瘀的效用。②补气药,以补气生血。3.补阴剂中常配伍:①补阳药。对于阴虚者,若仅仅单纯养阴,则无以化生阳气,已经亏损的阴液也难以得益,而且过用阴凝的药物还容易使阳气受损。故张氏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补阴剂中配伍补阳的药物,以助阴之化生,即所谓“阴中求阳”之法。②清热药。阴虚则阳亢,而疾病易从热化,因此补阴方剂宜加入适量的清热药共同使用。4.补阳剂中常配伍:①补阴药,即景岳:“阴中求阳”之法,肾为水火之脏,其内存真阴真阳,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因此补阳的方剂若配伍补阴药,则可使阳有所依,从而收到补阳之功。②收涩药,主要是针对肾虚封藏失固的不同兼证,以期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另外,景岳重视补益脾胃;用药慎用攻伐,喜用平和之品,药物过偏、过猛易伤正气;提倡温补,提出“阳非有余”的观点;“治贵精一”论,立法处方,力求做到方证相对应,精一而不乱;用补之法,贵在先轻后重,务必使之成功。
马红梅[7](2013)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柳静[8](2006)在《滋阴降火方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滋阴降火方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将绝经综合征阴虚火旺型患者4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完成病例36例。其中治疗组20例予中药滋阴降火方,对照组16例予安慰剂。4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清E2、FSH水平变化。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总有效率31.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良kupperman症状积分(KMI)治疗前26.90±5.35,治疗后16.25±5.52,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KMI治疗前22.19±7.42,治疗后17.94±3.91,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症潮热出汗、失眠计分治疗后下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主症潮热出汗、失眠计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血清E2、FSH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2水平呈上升趋势,FSH水平呈下降趋势,对照组E2呈下降趋势、FSH呈上升趋势。 结论:滋阴降火方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延缓卵巢衰退进程,使机体尽快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清心益肾为治疗绝经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谢东翰[9](2005)在《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也是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发病基础,仅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就约有一亿多人口呈病毒感染或发病状态,该病对人民的健康、经济建设危害极大。根据主要症状和体征以及疾病的演变过程,在中医“黄疸”“胁痛”等范畴里可以找到与本病相关的记载。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对其病因病机有着深刻的认识,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导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早期、中晚期表现都是毒邪毒害作用的结果。以热毒、湿毒、瘀毒等形式出现。导致阻滞气机,伤肝阴,损脾气,导致肝郁脾虚,肝阴亏耗,气滞血瘀。基于此病因病机,拟定了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对用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了初步探讨,分为基础理论,导师经验和临床研究三部分。 理论研究:在对古今中西医有关文献的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是由以热毒、湿毒、瘀毒等形式出现,又由於正气虚损,导致气机阻滞,损伤肝阴,乘脾生痰,导致肝郁脾虚,肝阴亏耗,气滞血瘀。久而导致气血痰瘀相互搏结,脏腑失调失和,经络不通最终使得阴阳气血俱虚。气滞血瘀,湿热内停是本病的病理机制和发展过程。治疗应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以调整气血阴阳。 导师经验:总结了导师在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思路和方法。掌握扶正祛邪、调整气血阴阳的用药规律,倡导柔肝健脾、养阴活血解毒的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回顾,观察了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法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生化检查指标的变化。在辨证下均予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的基本方治疗,疗程为六个月。临床疗效分析表明,基本方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由以上结果观察可以推断: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有良好效果。
姚玉荣,苏培燕[10](2001)在《益肾健脾汤治疗阴吹12例》文中认为
二、益肾健脾汤治疗阴吹1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肾健脾汤治疗阴吹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清肝祛脂方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名探析 |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 |
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2.1 脂质代谢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2.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
2.3 非酒精性脂肪肝西医治疗 |
2.4 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危险因素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项目指标 |
1.4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本临床观察设计思路 |
2 清肝祛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理论探讨 |
3 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词缩略表 |
附表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基于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3 临床疗效评价及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比较 |
3.3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中医学认识 |
4.2 慢性前列腺炎的西医学认识 |
4.3 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基础 |
4.4 萆土公英汤组方特色 |
4.5 萆土公英汤方义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本研究的特色与优势 |
7 结论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1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滇南本草》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2 |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3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论文着作 |
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3)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肝豆状核变性祖国医学的相关研究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4 中医治疗 |
1.4.1 肝豆汤(片)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
1.4.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
2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现代医学研究 |
2.1 定义及发病机理 |
2.2 治疗方法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各种临床症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临床诊断标准 |
1.1.1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 |
1.1.2 月经不调的诊断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2.1 治疗组(西药排铜+调经汤) |
2.2.2 对照组(西药排铜) |
3 疗效评价 |
3.1 观察指标 |
3.2 观察方法 |
3.2.1 24小时尿铜 |
3.2.2 性激素水平测定 |
3.2.3 子宫内膜厚度 |
3.2.4 月经不调中医症状量表积分 |
3.2.5 月经不调临床疗效观察 |
3.2.6 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观察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基本资料分析 |
5.2 研究结果分析 |
5.2.1 24H尿铜的排出量 |
5.2.2 性激素水平指标 |
5.2.3 子宫内膜厚度 |
5.2.4 月经不调中医症状积分 |
5.2.5 月经不调疗效评价 |
5.3 安全性比较 |
5.3.1 血常规 |
5.3.2 肝功能 |
5.3.3 肾功能 |
第三章 讨论 |
1.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再认识 |
2 调经汤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
3.1 疗效评定 |
3.1.1 调经汤对 24H尿铜的影响 |
3.1.2 调经汤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3.1.3 调经汤对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 |
3.1.4 调经汤对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 |
3.1.5 调经汤对月经情况临床疗效的影响 |
3.2 安全性指标评定 |
3.2.1 调经汤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3.2.2 调经汤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3.2.3 调经汤对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扶正祛风方及其联合ACEI/ARB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蛋白尿的疗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MN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肾脏病理 |
5 治疗方案及原则 |
6 预后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IMN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西医病理类型和中医辨证分型的比较 |
4 中医治疗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 |
3 疗效评价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ACEI/ARB治疗IMN的研究 |
3 扶正祛风方的临床研究 |
4 疗效分析 |
结论 |
结语 |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三、前言 |
四、综述 |
导师小传 |
王常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渊源 |
各相关流派、各家学说及观点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综述 |
参考文献 |
2. 反流性食管炎综述 |
参考文献 |
五、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一)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1.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2.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3.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4.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5.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久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6.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二)王常绮名老中医经验方撷英 |
(三)王常绮名老中医常用药对举隅 |
(四)典型病案搴芳 |
六、继承人自己的创新或特色 |
(一)关于胃癌前病变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 |
(三)充分重视痰浊在胃癌前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注重应用祛湿化痰降浊法治疗胃癌前病变 |
(四)气血同治,益气、理气、活血并举治疗胃癌前病变 |
(五)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化痰降浊并用,不可偏废 |
七、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一)该临床研究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二)该临床研究的研究计划 |
(三)该临床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案 |
(四)研究结果 |
(五)讨论 |
(六)不足和缺憾 |
参考文献 |
八、小结 |
九、致谢 |
十、个人简历 |
十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景岳全书主要学术思想研究 |
1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的辨治特点 |
1.1 二纲六变与十问诊治 |
1.2 “命门学说” |
1.3 立“非风”以正名,治疗以补虚为主 |
1.4 治痰分虚实两途 |
1.5 辨咳嗽分内伤外感 |
1.6 辨治消渴重补重肾 |
2 《景岳全书》组方用药特点 |
2.1 八略与八阵 |
2.2 用药首重阴阳 |
2.3 治形理论,重视补阴 |
2.4 养精血,善用熟地、当归 |
第二部分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数据分析 |
1 方剂来源 |
2 方剂信息预处理 |
2.1 方药规范 |
2.2 主治病证 |
2.3 方药分类 |
2.4 建立方剂基本信息表 |
3 数据分析 |
3.1 药物频数分析 |
3.2 药对与药组分析 |
3.3 方剂频数分析 |
3.4 主治病证频数分析 |
第三部分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用药与配伍分析 |
1 用药特点分析 |
1.1 药物分类分析 |
1.2 药物性味分析 |
1.3 药物归经分析 |
2 药物配伍分析 |
2.1 熟地配当归 |
2.2 人参配熟地 |
2.3 人参配茯苓 |
2.4 人参配白术 |
2.5 人参配黄芪 |
2.6 人参配当归 |
2.7 白术配黄芪 |
2.8 白术配茯苓 |
2.9 当归配川芎 |
2.10 当归配白芍 |
2.11 白芍配熟地 |
2.12 生地配熟地 |
2.13 牛膝配杜仲 |
2.14 生地配麦冬 |
2.15 当归配黄芪 |
2.16 黄芪配防风 |
2.17 人参配陈皮 |
2.18 熟地黄配山茱萸 |
2.19 附子配肉桂 |
2.20 附子配熟地 |
2.21 人参配白术、茯苓 |
2.22 人参配黄芪、当归 |
2.23 熟地黄配当归、人参 |
2.24 熟地黄配山茱萸、山药 |
第四部分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 |
1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法则研究 |
1.1 重视补益,妙用补法 |
1.2 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重视温补 |
1.3 重视补益脾胃 |
1.4 用药慎用攻伐,“治贵精一” |
2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
2.1 补气剂配伍特点 |
2.1.1 补气剂配利水渗湿药 |
2.1.2 补气剂配行气药 |
2.1.3 补气剂配升举清阳药 |
2.1.4 补气剂配伍解表药 |
2.2 补血剂配伍特点 |
2.2.1 补血剂配活血祛瘀药 |
2.2.2 补血剂配补气药 |
2.2.3 补血剂配安神药 |
2.3 补阴剂配伍特点 |
2.3.1 补阴剂配补阳药 |
2.3.2 补阴剂配清热药 |
2.3.3 补阴剂配补气药或补血药 |
2.4 补阳剂配伍特点 |
2.4.1 补阳剂配补阴药 |
2.4.2 补阳剂配收涩药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滋水涵木治法的源流考究 |
1 滋水涵木法的内涵 |
1.1 诸家解释 |
2 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滋水涵木法的历史沿革 |
2.1 肝肾关系 |
2.2 滋水涵木治法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
2.3 滋水涵木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
3 滋水涵木治法的外延 |
3.1 养血滋阴法 |
3.2 滋阴温肾法 |
3.3 养阴柔肝法 |
3.4 滋阴清热法 |
3.5 滋阴潜阳法 |
3.6 常用药物 |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
4.1 湿毒外侵,伏邪而发病 |
4.2 正气内乏,致邪气留恋 |
4.3 肝失疏泄,久病累及肾 |
5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中医治法学方面的应用 |
1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1.1 循证医学概念 |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
1.3 Meat 分析的概念及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
2 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学 |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法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
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滋水涵木法研究的可行性 |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
3.2 实际上的可行性 |
4 循证医学运用于中医理论的现状 |
5 小结 |
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 |
1.2 检索来源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2 评价方法与内容 |
2.1 评价方法 |
2.2 资料及数据的分析 |
结果 |
1 资料收集 |
2 研究类型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措施见附录 |
2.3 试验报告的结局指标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滋补肝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2 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3 补肝肾健脾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5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1 滋补肝肾方药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2 滋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3 补肝肾健脾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2 对结论影响的多方因素 |
2.1 方法学质量因素 |
2.2 发表性偏倚 |
2.3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和临床异质性 |
2.4 反映结局的不同效应量的确定 |
3 深化发展,继续完善 |
3.1 对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上的改进 |
3.2 中医治法学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紧密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滋阴降火方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病因病机 |
2. 西医学发病机制 |
3. 治疗 |
4. 立项依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肝脏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
1.1 肝脏的生理特点 |
1.2 肝脏的病理特点 |
1.2.1 肝体为病虚多实少 |
1.2.2 肝用为病有实有虚 |
1.2.3 肝与其它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
2 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2.1 古代中医对黄疸,胁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1 古代对黄疸的认识 |
2.1.2 古代对胁痛的认识 |
2.2 近代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1 外感疫毒致病 |
2.2.2 新感引动伏邪致病 |
2.2.3 正虚邪恋内外相召 |
2.2.4 湿热合邪致病 |
2.2.5 肝郁气滞痰瘀互结 |
2.2.6 病毒性肝炎先伤肝体后及肝用 |
2.3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2.3.1 对乙肝病毒的认识 |
2.3.2 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病机理 |
2.3.3 诊断乙肝的指标及临床意义 |
3 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3.1 古代中医对黄疸胁痛的治疗 |
3.1.1 黄疸治疗 |
3.1.2 胁痛治疗 |
3.2 现代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论治 |
3.2.1 疏肝健脾为主 |
3.2.2 重视利湿解毒 |
3.2.3 强调养阴活血 |
3.3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3.3.1 抗病毒治疗 |
3.3.2 免疫调节治疗 |
3.3.3 护肝药物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导师经验 |
1 毒是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键 |
2 扶正祛邪、调理气血 |
3 分期辨证用药、结合药理研究 |
4 重视三分治疗七分养 |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选择 |
1.1.2 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 |
1.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2 中医辨证标准 |
1.1.2.3 慢性肝炎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
1.1.3 选择病例标准 |
1.1.4 排除病例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基本方药物组成 |
1.2.3 观察项目 |
1.2.3.1 临床观察 |
1.2.3.2 病原学检测 |
1.2.3.3 生化检测 |
1.2.4 疗效评价标准 |
1.2.4.1 中医证候总疗效判定标准 |
1.2.4.2 理化检查指标改善比较 |
1.2.5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结论 |
2.1 临床资料分析 |
2.2 疗效总结 |
2.2.1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比较 |
2.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2.3 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比较 |
2.2.4 阴转率 |
2.2.5 不良反应 |
3讨论 |
3.1 疗效分析 |
3.2 病因病机分析 |
3.3 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基本方作用机制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治疗 |
3.1 常用治法及药物 |
3.2 常用中成药 |
3.3 复方研究 |
3.4 单味中药研究 |
参考文献 |
四、益肾健脾汤治疗阴吹1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肝祛脂方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D]. 李幸.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基于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子彦.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D]. 李粉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4]扶正祛风方及其联合ACEI/ARB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蛋白尿的疗效初探[D]. 卢安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D]. 齐洪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D]. 金中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滋阴降火方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柳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9]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D]. 谢东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10]益肾健脾汤治疗阴吹12例[J]. 姚玉荣,苏培燕. 新中医,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