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皮肤病防治所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 目的:观察异维A酸联合罗红霉素治疗中度、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观察和追踪120例中度、重度痤疮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20例患者经治疗痊愈32例,显效73例,好转15人,有效率达100%。结论:异维A酸胶囊联合罗红霉素治疗中度、重度痤疮临床疗效明显,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消失或明显减少。但对治疗前已形成的瘢痕无效。
【关键词】 异维A酸;罗红霉素;中度、重度痤疮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152-02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多因素疾病,临床表现从轻度的粉刺型痤疮到暴发型伴有系统性症状的痤疮,是青春期常见多发病,病程迁延,容易留下瘢痕及色素沉着。对患者的心理上有着很大的影响,造成患者的自卑,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其发病率为70~87%。因此,规范和积极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我科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采用异维A酸联合罗红霉素口服治疗中度、重度痤疮,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0例中度和重度痤疮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就诊患者。按照目前常用国际改良分级法将寻常痤疮分为三度、四级。现将分级中的中的三级(中度)即大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51~100个之间,结节少于三个和4级(重度)即结节性、囊肿性或聚合性痤疮,伴有疼痛并形成囊肿,病灶数多于100个,结节或囊肿多于3个[1]的患者作为治疗对象。
用药患者标准:年龄大于16周岁,近三个月内未进行治疗,育龄期女性患者确定未怀孕并且三个月内都要避孕、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及严重的肝肾衰,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升高的及其它影响治疗的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局部清洗 注意清水洗脸,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及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忌用手挤压、搔抓粉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药物治疗 口服异维A酸一次10mg,一日两次,罗红霉素(仁苏)150mg口服,一日两次。治疗期间皮损处不作特殊处理,只用温水清洁面部,疗程2个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一个月复诊1次,共2次,复诊期间观察皮损的消退情况,并记录皮损的变化,治疗前后照片对比。
1.2.3标准 根据2次复诊的结果,判定治疗效果。痊愈:无新发皮损,原皮损全部消退,无瘢痕及色素沉着;显效:无新发皮损,原皮损消退大于70%,无瘢痕形成,有色素沉着;好转:无新发皮损,皮损消退小于70%,有少许瘢痕形成及色素沉着;无效:有新发皮损,原皮损消退小于30%,有瘢痕及色素沉着。
2.结果
120例患者中痊愈32人,显效73人,好转15人,有效率达100%。但对用药前已形成的瘢痕无效。
3.讨论
影响皮脂分泌的激素是痤疮产生的关键,皮脂的过量分泌、角质细胞脱落到毛囊腔内,导致角化过度时,从而生成了痤疮形成的第一步微粉刺。脱落的角质形成和皮脂腺在毛囊开口处集聚,随着粉刺增大,内容物变得密,当压力增大时,粉刺壁破裂,挤出免疫原性的角蛋白和皮质,导致炎症[2]。痤疮丙酸杆菌为最重要,该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对皮肤以及毛囊有刺激性。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嗜中性白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引起炎症。
自1971年来,异维A酸在欧洲用于治疗痤疮。12年后FDA批准其为重度、结节囊肿型、包括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果痤疮患者的治疗药物。异维A酸是维生素A代谢产物,口服异维A酸作用于皮脂腺,阻止基底细胞的成熟,导致皮脂腺萎缩,减少90%的皮质生成,导致依赖皮脂中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的痤疮丙酸杆菌不能正常生长,还使毛囊角化正常化[3]。系统使用维A酸前,要向患者说明药物的副作用。少数患者使用维A酸后会产生抑郁症状。有抑郁病史的患者用药要谨慎,一旦发生情绪波动或出现任何抑郁症状,应马上停药。异维A酸还有其他副作用,主要是皮肤黏膜干燥。开始阶段会有暂时的痤疮加重。5%的病例会有光敏感,关节肌肉疼痛,在夜间行驶时发生严重夜盲,重度脱发,肝酯如甘油三酯可能升高。长期大剂量应用可能引起骨骺畸形,如骨质增生、脊髓韧带钙化、骨质疏松。
口服抗生素是治疗痤疮特别是中重度痤疮重要的方法之一。丙酸痤疮杆菌在痤疮的形成中有明显的作用,其存在于毛囊皮脂腺深处,这些微生物的致病性包括产生脂肪酶、促粉刺破裂酶和一些促炎症反应介质。皮肤自身具有的固有免疫系统也和丙酸痤疮杆菌相互作用,从而诱发炎症,因此既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又兼顾非特异抗炎症作用的抗生素要优先考虑。罗红霉素不仅具有抗菌作用,而且具有抗炎作用,其对痤疮可能具有病因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6.
[2][3] 博洛格尼(BoIognia,J,L),乔伊佐(Jorizzo,J,L),拉皮尼(Rapini,R.P),皮肤病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8
论文作者:张扬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痤疮论文; 患者论文; 丙酸论文; 瘢痕论文; 杆菌论文; 毛囊论文; 皮脂腺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