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局部抗战研究

抗日战争中的局部抗战研究

求是杂志社课题组[1]2015年在《铭记伟大历史 彰显学术话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理论研究成果综述》文中指出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决策部署,相关领导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广大科研机构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纪念活动,推出了大量学术含量高、学术影响力大的科研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泛、涉及问题之深入、挖掘和运用史料之权威,均创历年之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多次重要讲话,为开展相关纪念活动和理论研究指明了正确方向。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和思想理论宣传部门,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研讨,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从各个领域、各个角度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抗战研究呈现出尊重史实、客观公正,紧扣主题、放眼未来,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总体把握、敢于亮剑,国际视野、创新话语等新特点,始终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继续进行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不断深化学术研究和史实辨析,把抗战研究提升到新水平。

吴仁明[2]2003年在《抗日战争中的局部抗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第二次抗日战争分为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局部抗战阶段又可分为第一次高涨、回落和再次高涨叁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区别于其它时期的标志,更是分期的标准。 局部抗战是中国抗战的必经阶段,为全面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是最早抗击法西斯的国家。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但它并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因为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时间概念。 通过归纳和分析,笔者认为,局部抗战为全面抗战作了政治上、思想、理论、干部上、经济上、文化上及军事上的准备。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局部抗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和民主化的进程;在思想理论干部上表现为局部抗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发展,并为全面抗战准备了大量干部;经济上表现为国共双方在局部抗战中都对自身的经济做了有利抗战的调整,为全面抗战作了物质经济准备;在文化上表现为局部抗战中抗战文化的初步兴起;在军事上表现为局部抗战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国共在此阶段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战军事准备。它还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粉碎了英美等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遏止了德、日、意的勾结。 总结局部抗战,展望今天。富国才能强兵,我们必须努力地团结一致,振兴中华;努力防止世界上的局部战争的爆发和升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薛中原[3]2017年在《把握好“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的关系》文中认为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历六年"局部抗战"和八年"全国抗战"两个阶段,一共十四年。"八年抗战",是指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抗日斗

王鹏[4]2016年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的地位,因而党的建设的任务也就集中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组织体系、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把自身锻造成为富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二是正确处理党与政权机关、人民军队、人民群众以及各个党派之间的关系,把自身建设建设成为受人民拥戴的执政党。本论文立足这一特殊历史背景,深入分析党的自身建设过程和局部执政行为,揭示党的发展与局部执政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环境里纯洁组织和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的基本经验,探究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六章:(一)绪论。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在此过程中必将面临各种风险和考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探寻党的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的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两次转变,而党领导的政权建设也经历了苏维埃政权、抗H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叁种政权形态,积累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极为丰富,总结和借鉴这些历史经验无疑将有助于推动今天的伟大社会实践。绪论部分还阐述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二)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本部分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党建学说和列宁党建理论两个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然后分别对中央苏区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与局部执政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使本课题的研究置于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叁)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考察。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脉络,分析和阐释了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从而为研究局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提供现实的分析背景。(四)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党的组织体系的完善。本部分首先从历史脉络分析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德才兼备干部队伍的培养以及模范党员队伍建设的过程,阐明党的组织体系的成熟首先是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实现的。然后,本部分论述了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和监督体系创新的过程,阐明党内政治的制度化,有助于党的首脑、干部和党员形成统一的整体。(五)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党建理论的成熟。本部分首先对延安时期党建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然后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式确立、民主集中制的系统阐述、叁大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提出等五个方面展示了延安时期党建理论的突出成果,进而阐述了党建理论的发展与党建实践的之间的关系。(六)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本部分主要是围绕中国共产对于“微型国家”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权问题展开论述。论文首先理清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过程中党、政、军、群之间关系,并且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共产党运用党的组织力量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过程。论文提出党在局部执政过程中着重提升了以下儿种能力:执掌政权的能力、领导统一战线的能力、领导人民军队的能力、动员社会的能力以及对外交往的能力。由于党的领导能力首先体现为一种综合能力,即党统领各方的能力,因而论文在这一部分专门论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通过对上述能力提升过程的分析,揭示党的组织力量的发展、党的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七)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本部分总结了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历史成就: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体系;造就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模型;培育出不朽的延安精神。在此基础上,论文最后总结了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从而为探寻执政环境中党的建设规律提供有益借鉴。

吕路军[5]2017年在《东北抗联精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军民奋勇御敌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中国抗战精神的光辉写照,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具体形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世界反法西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核心,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了论述,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特征进行了阐述,对东北抗联精神的集中体现进行了研究,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中的机遇与挑战、弘扬的原则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一,本文首先对东北抗联精神选题背景进行了阐述,对东北抗联精神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进行叙述,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地分析,在对现有文献了进行分类、相关史料进行综述之后,拟采取辩证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多学科交叉等方法对东北抗联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第二,对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主要从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了论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全国抗日浪潮的不断掀起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其历史背景,其中作为东北抗联精神体现者的东北抗日联军是论述的重点。在社会背景中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进行了阐述。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传播,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东北人民抗日的中流砥柱,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论述,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担当,看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看到东北人民抵御异族侵略的英勇斗争。第叁,阐述了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具体特征。作为十四年抗战产物的东北抗联精神拥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本文在综合已有的抗联精神的内涵提法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抗战精神的阐述,提出了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战斗精神、不畏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东北抗联精神,并具体分析了每一种精神的具体内涵。从东北抗联精神与同一时期产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横向对比中,分析出东北抗联精神独有的强烈的爱国性、抗战的持久性、极端的艰苦性、广泛的群众性、顽强的拼搏性、突出的国际性等品质特征。通过对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与特征的提炼,凸显了东北抗联精神独有的自身价值,突出了东北抗联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史中的重要地位。第四,用具体的史实来印证东北抗联精神。通过对当年党的文献、党报党刊、抗联报刊、抗联诗词、抗联歌曲、抗联戏剧中蕴含的东北抗联精神进行分析,来体现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抗战岁月中不仅受到以毛泽东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关注,还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年代久远的抗联史实呈现的不仅仅是东北抗联历史本身,更是东北抗联精神集中体现。第五,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进行的梳理。伟大的时代必有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精神必将成为激励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抗战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跟其他的抗战部队相比,只有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十四年抗战的完整历程,因此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四年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必然是凝聚着多个形态精神的集合体。它所承载的时代价值是一种治国、治军、治党的精神源泉。第六,探讨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认真分析了弘扬和培育东北抗联精神存在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从东北抗联精神的文化产业发展、抗联纪念设施完善、抗联精神研究中心的设立阐述了弘扬和培育东北抗联精神存在的机遇,从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信仰的危机和网络带来的挑战分析了弘扬和培育东北抗联精神面对的困难。本文提出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原则、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等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原则,探索通过深化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宣传、建立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各种载体的作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及融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等路径来弘扬和培育东北抗联精神。最后,结语部分主要是在本文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取得的已有成果,并从加强国外东北抗联史料的研究、增强东北抗联精神横向比较研究、丰富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手段、拓宽东北抗联人物的精神研究及深化东北抗联精神中的国际主义精神研究等方面对东北抗联精神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加深入地研究东北抗联精神。

张旺[6]2014年在《我军俘虏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我军俘虏工作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术成果以战争年代我军宽待俘虏的实践历程为背景,研究性质一般以史实回忆和经验总结为主,而系统解读我军俘虏工作这一主题的学术成果和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对比当前战时俘虏处置问题相关的内容更多地散见于军事史、战争史和心理战等研究中,并不全面系统的现实状况,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有关我军俘虏工作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专题归纳,丰富拓展了以往的研究视角。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量化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军俘虏工作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细致的分析。首先从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出发,系统阐释了与课题相关的概念,解析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创立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着眼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分析战争年代以来我军俘虏工作运行实施的思想根基、人道精神、法理渊源和规则尺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军事理论、我军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历代军事法制中蕴含的善俘观、国际人道法关于俘虏待遇的相关规定等对我军俘虏工作产生的具体影响。再次采用历史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剖析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要战争时期我军俘虏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系统梳理了俘虏工作的具体做法,回顾总结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的成功经验。而后立足对比各个战争时期我军和外国军队俘获人员的死亡率、转化率、投诚率等客观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更为令人信服地阐释我军俘虏工作的优越性,进一步增添定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后研究探讨了信息化战争给我军俘虏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和要求,通过分析当前我军俘虏工作这一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从创新发展思路举措、系统设计、科学谋划任务流程等角度提出了完善的建议,确保充分保障我军俘虏工作在未来战争中的职能履行。本文详细阐释了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梳理完善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的实践历程,全面论证了我军俘虏工作的卓越成效,科学借鉴了美军战俘事务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探索研究了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俘虏工作方式方法,系统阐明了加强我军俘虏工作建设的思路举措,以期将这些对策建议纳入日常的军事演习和训练中,逐步规范我军战时俘虏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冯俊新[7]2017年在《尊重历史 面向未来——为“抗战历史”正名》文中研究说明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正名中国抗战历史。"十四年抗战"是尊重和敬畏历史的必然选择;"十四年抗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十四年抗战"更能准确反映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有利于世界人民重新审视和尊重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的重大牺牲和突出贡献。

王一雯[8]2014年在《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全局观念》文中研究表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全局观念是毛泽东对中国的反帝反侵略战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带有本质性、整体性和长远性问题的反映。认识并理解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全局观念是我们探寻毛泽东思想深厚逻辑底蕴的重要路径和重要视域。迄今为止,学界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全局观念的内容、逻辑演进及其特色尚无系统的研究。本文尝试把分析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局观念的理论背景和历史动因作为切入点,系统地梳理了毛泽东在这一特殊时期全局观念的基本内容,探究了毛泽东全局观念的逻辑演进过程,并且提炼出毛泽东全局观念的主要特色,进而分析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全局观念彰显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毛泽东的全局观念既是对马列主义全局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既是面临艰难的历史选择和国情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毛泽东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锻造而成的,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他极具战略胆识的个人品质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多方面的升华。在毛泽东思想及其全局观念的指导下,毛泽东领导的党成功地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全局,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当家做主:从抗战需要出发,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全局;从抗日战争的战略策略出发,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从人民利益出发,兼顾根据地全局和中国革命的全局;从党的建设出发,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流砥柱等等。对这些全局的把握和统筹不断加深了对中国向何处去、怎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毛泽东全局观念的逻辑演进过程与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相一致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作为哲学基础并贯串全局观念的始终,把“中国向何处去”问题为出发点,并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为归宿点,从而形成了一个科学的逻辑结构。毛泽东的全局观念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应对中国当时最大的问题,不仅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其过程意识也成为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同时也具有应对战争所必须的战略思维、分析思维和哲学品质,从而使毛泽东的全局观念彰显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传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全局观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都是从历史发展的全局、世界发展的全局、中国发展的全局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刘庭华[9]2017年在《简析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定位》文中研究指明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柳条湖事件,悍然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爆发,由此开启了中国十四年艰苦抗战的苦难史,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将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对于正确认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影响具有指导意义,对于进一步认识抗日战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张红春[10]2013年在《《群众》周刊的抗战政治动员研究》文中提出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回顾20世纪,就可以看到,在这个伟大的世纪中,中国革命有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样几次革命高潮。而在这几次革命高潮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决定着中国命运。《群众》周刊就是在这样一个伟大时刻中创刊、出版。新中国诞生以后,它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于1949年10月20日停刊。《群众》周刊不仅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见证。本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政治学、历史学、传播学、文献学相结合的方式,在介绍《群众》周刊创刊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群众》周刊在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及其效果,科学评价《群众》周刊对抗战时期政治动员的特点、价值及其历史贡献。首先,科学分析《群众》周刊创刊的特殊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这是一个敌我力量悬殊的战争。中国人民要取得这场伟大战争的胜利,必须进行最广泛的政治动员。动员的范围,既包括抗日根据地,也包括国民党统治区,还要包括沦陷区;既包括国内,还包括国外;既包括动员已经奋战在抗日前线的将士,还包括要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周刊就是满足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政治理论刊物,周恩来是《群众》周刊的直接领导人,他为办好《群众》周刊呕心沥血。《群众》周刊动员了当时党内最优秀的理论家和编辑出版家,他们为办好《群众》周刊贡献了智慧和心血。《群众》周刊创刊背景、出版发行、办刊宗旨符合时代需要,体现了办刊人的政治智慧和创新能力。《群众》周刊运用各种有效形式进行政治动员,动员面之广,动员规模之大,动员效果之好得到社会一致认同。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其次,《群众》周刊在抗日时期的政治动员与抗日战争历经叁个阶段的政治动员极其吻合。《群众》周刊在抗战防御阶段的政治动员,即通过揭露侵华日军的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热情,促进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通过承认蒋介石的抗战领袖地位,宣传国民党中抗战派的抗战主张,宣传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抗战事迹和抗战英雄,坚定国民党和蒋介石的抗战立场,促进以国共合作为主的团结抗战局面形成;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及抗战战略方针,宣传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力量为主的敌后战场取得的抗战业绩和人民抗战英雄,彰显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动员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通过批判速胜论和亡国论,克服各种错误抗战主张,认清中国抗战既不可能速胜,也不可能亡国,为坚持持久抗战作好充分准备。武汉失守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为适应持久抗战的需要,《群众》周刊的政治动员主要体现在,揭露东方幕尼黑阴谋,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巩固;通过揭露汪精卫等的投降阴谋,清除暗藏在抗战营垒中的其他汉奸群,夺取团结抗战的胜利;通过批判蒋介石等的反共言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反顽主张,协助阻止反共、反人民的文化逆流,协助击退顽固派的反共“摩擦”;通过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的抗战业绩,树立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中国战场的抗日军民经过相持阶段各种经验的积累,也开始了对日军的局部反攻,为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群众》周刊政治动员主要体现,通过介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况,宣传解放区取得的伟大成就,突出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通过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使全党的理论水平、思想认识得到大幅度提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后,《群众》周刊在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具有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公开性与隐蔽性完美结合的特点,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各界人士、各政治团体以不同方式参与抗日战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而不裂,稳住蒋介石始终留在抗日阵营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以外的影响,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各个阶段的中流砥柱作用,引导抗战朝着有利于人民方向并最后成为人民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升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群众》周刊在进行政治动员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坚持阶级利益服从民族利益;必须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即坚持抗日战争唯此唯大;必须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动员最广大人民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作为最高目标;政治动员的形式必须灵活多样,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动员人民群众。《群众》周刊在抗战时期政治动员的历史经验弥足珍贵,抗战初期,虽然受到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群众》周刊的政治动员也存在某些不足,但总体来讲还是瑕不掩瑜。《群众》周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其宝贵历史经验对于今天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铭记伟大历史 彰显学术话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理论研究成果综述[J]. 求是杂志社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2]. 抗日战争中的局部抗战研究[D]. 吴仁明.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3]. 把握好“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的关系[J]. 薛中原. 紫光阁. 2017

[4]. 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研究[D]. 王鹏. 西北大学. 2016

[5]. 东北抗联精神研究[D]. 吕路军. 吉林大学. 2017

[6]. 我军俘虏工作研究[D]. 张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

[7]. 尊重历史 面向未来——为“抗战历史”正名[J]. 冯俊新.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

[8]. 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全局观念[D]. 王一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9]. 简析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定位[J]. 刘庭华. 军事历史. 2017

[10]. 《群众》周刊的抗战政治动员研究[D]. 张红春. 湘潭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中的局部抗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