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高负债问题分析_资产负债率论文

对国有企业高负债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企业的负债问题已成为中国企业改革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拟运用原国家体改委31家试点企业的有关数据,就此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当前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与资产负债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分析

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该是根据具体企业而论的。当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借入资金的利息率时,企业所得到的利润就会加大,则资产负债率越大越好;如果相反,利用全部资本所得的报酬率低于借款利息率,则对企业不利,因为借入资本的多余的利息要用企业所得的利润来弥补,则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但事实上,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在它周围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总存在一个最优的资产负债结构,使企业的经营效率最高。如图1。

当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O向S逐渐增加时,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加,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1)企业在筹建过程中,自有资金不足,企业借入资金可使企业所建项目达到一定的规模,为以后实现规模经济打下基础。(2)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流动资金短缺,借入资金,可使企业正常生产经营。(3)当企业遇到其他较好的投资机会时,企业借入资金,借鸡生蛋,使企业得到额外的收益。这时,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升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会随着提高。

当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S向右逐步增加时,企业的经营效率下降,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1)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对市场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减弱。(2)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信誉下降,进行再筹资的能力减弱,当企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时,可能因为不能立即筹到资金而失去机会。(3)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的利息负担沉重,从而使企业的产品成本费用增大,使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对于每一企业来说,存在一条不同S点的形状如图1的效率曲线。从全社会平均的角度讲,也必然存在一条如图1所示形状的效率曲线。

那么,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处于什么样的负债结构呢?本文选用了原国家体改委生产司、现代企业制度办公室和国家体改信息中心体改信息系统近期对31家试点企业的调查报表(经有效核实,28家有效)进行分析,数据真实、可靠,对我国大中型企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8家企业中,资产负债率在50%~70%的11家,在70%以上的14家,而在50%以下的只有3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9.95%。企业的经营效率指标平均值中,销售利润率为5.53%,总资产报酬率为7.14%,存货周转率为293.7%,社会贡献率为15.7%。

为了进一步了解资产负债率与以上经营效率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定量关系,现以资产负债率作自变量,分别对它们作一元回归,并对系数作显著性检验如下:

以上结果表明,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经营效率指标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越低。与图1进行对比,说明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债状况正处于S点的右侧,即国有大中型企业负债率过高。由此可见,降低资产负债率,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成因

1.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表现为投资的债务化。改革开放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高积累、低消费,当时的积累几乎都集中于国家财政,通过国家计划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这时企业的负债率是相当低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投融资权限的下放,各地方政府取得了区域投融资的支配地位,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投融资权利,不承担也无法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和债务责任,因而实际上无法自我约束投融资需求膨胀。据国务院调查组1994年的调查,国家下达给14个省、市、自治区的基建投资计划为146亿元,但各地方政府在安排计划时层层加码,结果超过607亿元。由于国家财政连年赤字,剔除债务收入后的财政收入仅够应付经常性支出,债务收入大多作为新建重点项目的投入。因此,国家没有财力来对一般企业进行投入;而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自身也没有多少积累来增加资本。1994年,居民与国有单位的储蓄之比为81:19,而国有企业的投资需求占总投资需求的70%以上,因此只有通过银行信用来解决这一矛盾。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负债率在85%~90%之间,从而造成了新建投资项目的债务化。

2.对一些新建项目,国家宏观调控不力。随着投融资权限的下放,一方面表现为各地方政府投资需求的膨胀,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家对投资宏观调控不力。一些地方投资追求“小而全”,没能从全国的角度进行分析,没能达到一定的投资规模即纷纷上马。如我国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设备利用率分别为50%、29%、37.5%,造成了巨大浪费,加重了债务负担。

3.国有企业技改资金严重不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规定的折旧率很低,而且很少的折旧又大部分上缴国家,用在了铺新摊子。一些老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却缺乏技改资金,只有通过信贷来解决。在这28家试点企业中,截至1994年末,在建项目59项,资金需求总额为696144万元,已落实资金总额为271676万元,资金缺口424468万元,资金缺口占资金需求总额的60.9%。28家企业拟列入“九五”规划的技改项目有68项,占资金需求总额的83.3%。可见,“九五”期间技改资金更加紧张。

4.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在这28家试点企业中,1994年内企业办社会的各项费用总额为159309万元,平均每个在职职工承担3719.18元,其中每个在职职工承担离退休人员费用为1936.6元,职工医疗费用为629.7元,职工住房维修管理费用为582元,企业办教育费用为347.4元,办医疗卫生费用为2145元,各种摊派费用为9.48元。这些社会福利事业本应主要由政府办,我国却由企业代办了,挤占了企业利润和经营资金,使得企业不得不向银行大量借款,进行高负债经营。

5.国有企业运营效率低。在这28家试点企业中,平均总资产报酬率为7.14%,远低于平均银行贷款利率,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加剧了国有资产低效率恶性循环,加重了企业负担。

三、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症结及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思路

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自负盈亏的基础,则是以其自有资本为限。所以,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它必须以投资者所投资本为基础,进行生产经营。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却不符合这一一般原则。由于国有企业投资的债务化,一方面国家作为投资者取得了所投资本的所有权;另一方面由企业承担国家投资者的债务主体责任,不仅要付息还要还本。如果坚持国有企业的性质,同时又把国家投资的债务责任推给企业,就损害了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性。因此,从道理上讲,这些投资性债务理应是由国家这个“老板”负责的。

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总资产41370亿元,负债额为31049亿元,总负债率为75.1%。如果说50%的负债率比较合理的话,那么国家必须投入10240亿元,这对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可及的数目,这正是问题的症结。这说明国有经济的资产经营规模超出了国家财务承受能力。

降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必须从它的症结入手,即调整国有资产经营规模,使其与国家财力相适应,这也正是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相一致的。国有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应集中于一些带有国家垄断性质的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产业和行业以及部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应该把国有企业逐步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来。

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技术落后、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应下决心破产。银行坏账损失由坏账准备金冲销。对于银行无力冲销的坏账损失,可由国家动用一部分货币发行形成的中央银行贷款挂起来。

对于效益一般的小企业,大部分属于市、县级所有,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租赁承包、合资、嫁接、拍卖等办法,盘活存量资产,促使资产负债结构趋于合理。

对于竞争性行业中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可改组为公司,对公众出售一部分股份。国家用出售这部分股份资金为那些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而又负债过度的国有企业增加资本。这些企业再用国家增拨的投资偿还一部分银行贷款以保持正常的资产负债比例。

调整国有资产经营规模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国有资产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只有健全的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才能保证资产负债的合理增长。

标签:;  ;  ;  ;  

国有企业高负债问题分析_资产负债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