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共青团以学生专业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以皖西学院电信学院为例论文

高校基层共青团以学生专业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以皖西学院电信学院为例论文

高校基层共青团以学生专业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以皖西学院电信学院为例

汪千霞

/皖西学院团委

摘 要: 共青团皖西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委员会成立1-2个学生专业社团,将科技竞赛融入社团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管、以赛促建,探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对这一实践探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学生专业社团 以赛促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社团是共青团团结引领青年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渠道。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皖西学院电信学院团总支以成立学生专业社团为抓手,通过将科技竞赛融入社团活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搭建服务平台,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路径。

一、当前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训和实践训练的”缺陷

当前大学生的知识获得来源主要还是教师的课堂讲授。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专业限制和壁垒,使得学生的知识获取碎片化、零碎化。学生很少有从事综合性实践项目的机会,使得学生很少得到关于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二)当前高校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中国高校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主要还是考试方式,这种方式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把如何通过考核作为学习目标,从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要培养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这种评价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错位,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管是教师还是大学生本人,大家都只能从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出发,完成各自目标的最大化,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累加后,阴影区数值不统一,选择 [重分类]工具,将sh_all数据分类成 “阴影栅格”(值为 l)与 “非阴影栅格”(值为0)两类,如图10。

2.2 两组Ht、GV、Ht SDS水平比较 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治疗前Ht、GV、Ht SDS水平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治疗后6、12个月Ht、GV、Ht SDS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大剂量组治疗后6、12个月Ht、GV、Ht SDS水平明显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3。

(三)当前高等教育对实践环节的不重视和设计的不科学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为学生专业社团配备相关专业指导老师。学生专业社团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社团有区别,开展的活动都是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需要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为社团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随时进行指导,并且可以针对学生在实践中的不足进行教学的补充,对教学任务进行项目化安排,对某一章节内容进行专项训练和讲解。可以把专业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考评,并根据教师的课时给予相应的课时津贴。

(四)当前高校科技竞赛体系不完善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既定目标

第三,基层共青团在专业社团开展活动中要坚持思想引领。因为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更多的考虑的是专业技能或者是创新设计,而往往忽视了竞赛作品、创新方向要与国家的需求和发展战略相结合才能产生发挥更大的作用。基层共青团一定要发挥自身通过主题思想教育引领青年的政治优势,帮助同学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关心国家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战略,了解国家的科技前沿,始终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融入到中国梦的发展之中。

二、共青团皖西学院电信学院委员会以成立学生专业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第二,要把科技竞赛融入到社团活动中。通过学科竞赛,专业社团可以根据竞赛的标准要求社团成员,必须培养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社团成员通过参加竞赛,一方面巩固了已学的专业知识,并针对竞赛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项学习,从而完成作品和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助能力、思维能力,通过与各个学校进行对比训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中通过直接联想法、类比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社团成员在竞赛来临前组建竞赛小组专门训练,并把参赛时的学习标准用于日常学习的要求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竞赛成绩的获得也检验了社团的活动成效。把竞赛获得融入社团活动,学生在日常的活动中会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和研究技术的兴趣。而竞赛成绩的获得,竞赛成果的奖励,进一步激励了社团成员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参赛水平,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

经过筹划,我们以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两个专业为基础分别成立了嵌入式应用社团和软件编程创新社团。两个社团分别配有两个相关专业教师和团总支共同担任其指导老师。其中嵌入式应用社团主要负责学院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安徽省单片机设计竞赛”的组织参赛工作,软件编程创新社团主要负责学院的“中国计算机设计竞赛”和“蓝桥杯软件编程竞赛”的组织参赛工作。两个社团依托实验室分别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场地。目前两个社团共吸纳会员389人。两个社团除了负责常规的科技竞赛参赛组织工作以外,分别还开展了“电子系统设计”、“炜煌杯”模块培训、软件编程培训和C语言培训等等,配合活动的同时还举办一些操作性强的智能小车组装和科技竞赛的校级选拔赛等活动,用一些参赛经验丰富的同学进行指导和带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社团成员参与到科技竞赛中。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这两个社团分别在近一年的社团考评中被评为五星社团(最高星级),其中嵌入式应用社团获得了全校十佳社团和校园年度十大优秀集体称号,软件编程创新协会会长被评为全校十佳优秀会长称号。两个社团举办创新活动共50余场,帮助社团成员共取得竞赛奖项国家级共40余项,省级奖项400余项,社团成员参与竞赛率达到96%,获得学生专利20余项。实践证明,学生专业社团的成立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高校基层共青团以学生专业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经验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与平时教学相统一的实践教学,即课程实验;一类是为求职和就业做准备的社会岗位实习。但是当前这两类实践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和环节设计不科学都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课程实验,这一类教材或者是教学方案都是几年前就设计好的,没有紧跟时代步伐,而且与课堂理论教学是隔离开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即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在实习实训环节,由于当前高校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这一环节很多被压缩,或者直接就是岗前培训,只要学生能够基本了解和熟悉自己未来相关专业和岗位,就算达到目的了。这两类实践教育都仅仅是大学生简单照搬传统的一个重复性劳动,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不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在学校党委提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沟通”的“三特别”育人理念的背景下,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三特别”精神,提出了以成立学生专业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科技竞赛成果也是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但由于当前高校对科技竞赛的重视程度不同,给予的保障和支持力度也不同,很多高校只重视竞赛成果的获得,对竞赛的过程、组织、赛前的训练、赛后的总结、成果的转化都不够重视,导致科技竞赛达不到它原本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

第四,基层共青团要鼓励专业社团同学积极参与“双创”品牌活动。“挑战杯”、“创青春”是共青团系统主办的课外科技学术竞赛,是共青团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的主要工作载体。基层共青团要鼓励专业社团同学积极参加“双创”品牌活动,一方面与共青团的育人目标一致,一方面可以有力的将参与和支持竞赛转化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抓手和动力。注重在学生中树立“双创”典型,进而广泛宣传,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总之,高校基层共青团成立学生专业社团,将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将科技竞赛融入社团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动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与共青团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育人目标相一致,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之举。

(3) 同时掺入纳米氧化钙和纳米氧化硅后的膨润土,孔径大于0.1μm的孔隙分布曲线峰值向左平移,而孔径小于0.1μm的分布曲线峰值向右平移。在限制膨胀过程中,由于纳米氧化钙形成的胶结结构限制了吸水膨胀,保证了膨润土具有较高的密实度。

“刚开始说什么球鞋,我完全没印象,我跟她说,没这档子事儿,她就是不信,她说我不承认是因为不想接受她的爱,但这不能改变我是世界上唯一关心过她的人这个事实。都给我整糊涂了,也不知道哪个傻叉在高二那年在她家门口放了双红色球鞋,她说这之前她在体育课上穿拉带鞋被老师批了好几次,她没钱买。后来我想起来了,她穿那双红鞋的时候,我是跟她开过玩笑,说童话里都是小红帽,你这小红鞋也贼可爱。因为她平时也没穿过什么像样的东西,我就注意到了。我当时就是犯贱,她就认准了是我送的。可能也怨我长得太帅。哎——”潘阳忽然如梦初醒,“我说你咋知道她家门儿呢?那鞋是不是你送的?”

参考文献:

[1]张佳,颜正英.基于“135 塔式”社团群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09).

[2]刘磊,陈伟,杨宗友.高校双创教育与大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8).

[3]李明.高职院校以专业社团为依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06).

基金项目: 本文系皖西学院团建创新专题项目,《高校基层共青团以学生专业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wxtj2017C05)。

作者简介: 汪千霞(1986-),女,硕士,皖西学院团委,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高校基层共青团以学生专业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以皖西学院电信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