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当前供求关系的基本判断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与经济科学出版社合作,以“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为题召开研讨会,来自中央各部委的20余位专家到会并提供书面论文,就我国供求关系的基本判断以及相应对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专家发言与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基本判断及理论与实践依据,包括“过剩经济”、“买方市场”的含义与认定标准,未来两年总供给与总需求形势分析,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的基本预测等;二是在不同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基础产业供求形势分析,包括制造业、钢铁业、化工业、轻工业、纺织业、能源和交通运输业;三是政策选择与效力预期,其中主要对消费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
一、基本形势判断
1.与会专家在以下方面的判断上具有相当高的共识。
——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供求关系处于普遍性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内贸部提供的资料显示,1998年上半年,在601种主要商品中,供不应求的商品已经没有。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已告结束。在重要基础产业中,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闲置生产能力普遍存在,供求平衡的难点已经由供给方转移到了需求方。
——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确保国民经济继续在高速区运行、提高社会就业水平、规避金融风险等短期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实现经济赶超和可持续发展等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均依赖于供求关系的改善。
——在供求关系的调整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仍存在较大增长潜力。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内在质量、社会消费结构、人均收入水平、我国对国际分工的参与程度及经济优势的开发程度等方面看,我国的国民经济与需求增长仍有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速度的余地。
——改善经济预期应成为刺激需求的重要政策指向。当前影响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乐观。其中影响人们收入预期的因素主要有: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周边增长环境的恶化,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和下岗职工增多,农产品价格低迷,乡镇企业开工率及收益水平亦趋于下降等;影响人们支出预期的因素主要是: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改革措施的出台,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尚未有明显收效等。经济预期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90年代后期以来启动住房消费、开拓农村市场、降息等一系列调控措施的效力。
2.专家们在如何概括与认识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供求失衡形势上的不同意见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我国面临的供求失衡形势是否可概括为“过剩经济”。支持这一判断的意见主要有3方面依据:第一,过剩经济与社会富裕程度并无必然联系,它有3个基本标志。一是当某种社会需求产生时,供给经常可以更大规模产生;二是供大于求的程度使投资收益率普遍被压低到银行利息率以下,相当多的生产者被迫在成本之下抛售产品;三是国民经济外部普遍存在着技术与资本力量更为强大得多的过剩生产能力。第二,供求关系失衡不仅表现为产品过剩,而且表现为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和经济要素的日趋过剩。第三,在利息率等经济杠杆向下调整时储蓄倾向仍居高不下,工业品产销率长期低于95%。反对这一判断的意见则强调,我国目前供大于求的失衡是在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消费层次不高、尚存几千万贫困人口情况下的相对失衡,扩大国内需求是使国民经济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部分专家提出是否可以用“买方市场”、“相对过剩”等较为“中性”的概括来描述我国的供求关系现状。
——过剩成为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究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形势恶化的标志。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供求关系的基本特征由短缺转变为过剩,就生产力背景说,应当视为重大的历史进步。解决新的供求矛盾仍然要依靠发展,也就是说,调整供求关系的关键是要促进需求而不是抑制供给。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供求关系中新的失衡格局所暴露出的不仅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过去一个长时期中的供给扩张战略存在内在缺陷,例如纺织工业被迫压锭、长期处于“瓶颈”地位的能源出现过剩、重复建设、产品结构低度化、产业竞争力不强、技术结构过度倚重引进“二手技术”等,从这一意义上说,决不能低估新的供求失衡格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我国面临的过剩格局将是一个短期过程还是一个长期现象。专家们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按照国际经验和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下,供大于求是供求关系的常态。但对我国形势的判断则具有多种异议。一种意义认为,我们面对的是从以短缺为经济常态到以过剩为经济常态的根本性转折。第二种意见认为,我国当前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明显的需求扩张障碍,判断我国供求关系已经转变为长期性过剩为时尚早。第三种意见认为,买方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常态,而过剩则只是一种特定发展阶段的周期性现象。我们目前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尚不充分,当前要做的是逾越周期性难点而不应急于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基本格局作出过于确定的判断。
二、普遍过剩出现的原因
专家们认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供求关系呈现为普遍过剩格局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走过了以生产扩张为基本内容的工业化初级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发展,技术手段、积累能力、要素聚集规模等方面对生产发展的限制程度已经大大减弱,每当新的需求产生,供给能力可以迅速实现扩张。这是过剩格局出现的物质基础。
2.消费政策未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如限制电力消费的政策迟滞了空调等新一代消费品的发展;鼓励私人购买汽车和住房商品化的政策摇摆不定。
3.9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泡沫因素掩盖了全球性过剩生产能力的存在。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市场上资源性产品、重化工业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滑是造成我国许多重要基础产业生产能力被迫闲置的主要原因。
4.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由于周边国家货币急剧贬值,我国不得不重新提高出口退税率以提高出口竞争力。
5.我国原有发展战略存在内在缺陷。其中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升级缓慢是导致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政策建议
在形势判断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对调整我国供求关系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1.短期内要格外重视改善社会公众的经济预期。在调整供求关系和规避国民经济运行风险的对策中,增强社会信心、改善城乡人民经济预期应当与纠正经济系统内在缺陷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2.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消费政策以及投资政策应更为针对性。其中特别应当注重的,一是要重视贷款需求不足所表现出的资金过剩趋势;二是要防止新一轮重复建设和过剩生产能力的形成;三是经济规模扩张中的项目选择要真正有利于解决下岗职工这一特定群体的再就业;四是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经济关系;五是在鼓励住房消费的同时要引导社会消费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转换;六是短期调控目标应当与中长期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起来。
3.对中期范围内的供求关系调整仍要依靠产业政策。对重要基础产业有必要考虑实施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的战略,把投资扩张与技术手段更新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密切结合起来。
4.加大刺激投资需求的政策力度。在中央政府预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采取扩大发行建设债券、转让股份制企业中的国家股、投资税收抵扣等办法扩大资金来源。
5.在扩大出口需求上,应加快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程。一方面要发展规模经济与大集团战略,扩大传统出口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新的外向型产业与调整出口指向国的结构。
6.促进住宅消费需要更有力的政策配合。应促进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扩大购房信贷规模与简化贷款条件。
7.加大对消费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力度。一方面要重视新的消费热点的培育,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开拓传统消费品的需求潜力。
8.对开拓农村市场的期望要有切合实际的估计。我国农民虽然在人口上占据较大比重,但他们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所占比重不超过20%,其支出结构也与城市经济明显不同,在近期内,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在平衡供求关系上的作用不能期望过高。
9.调整供求失衡问题应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野。一方面扩张投资需求不是任意的,不能只取决于主观意向或投资能力,还要受到资源制约;另一方面,供求失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不可持续状态,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短期调控措施是不够的,今后在产业政策体系中应加强对产业间供求平衡的调整政策、防止过度竞争的政策、产业退出政策以及结构升级的促进政策等方面内容。
10.调整供求失衡格局不应忽视东、中、西部区域之间经济矛盾激化的可能性。由于过剩格局的出现,依靠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加快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设想显然需要调整。财政政策向刺激投资需求倾斜也必然使财政转移支付的节奏与力度放缓。未来两年,中西部经济增长面临的难度有可能比“九五”初期的设想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