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汇和外商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_外汇论文

论外汇和外商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_外汇论文

论外汇外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外汇论文,外资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结售汇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实施银行结汇售汇制,建立了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以有条件的自由兑换。这一汇制的变革导致银行结售汇差额的急剧增加,从而通过结售汇差额增加致使人民币投放量增加的传导机制,对通货膨胀造成较大压力。

1.结售汇差额增加。根据1994年人民银行颁布实行的《结汇、售汇、付汇暂行规定》的要求,外贸企业(不含三资企业)的出口外汇收入必须全部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进口所需外汇凭有效凭证及有关单据从外汇指定银行购买,由此形成了银行与外贸企业间的结售汇市场即客户市场。据有关资料,1994年4~12月,全国银行累计结汇857.7亿美元,售汇近520亿美元,结售汇差额337.2亿美元, 相当于向市场投放了约2800亿人民币,〔1〕这无疑使通货膨胀的压力加重。 究其原因在于:

(1)人民币的贬值效应。从1994年1月1日起, 人民币汇率实现并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us$1=RmB¥5.8一次下调到us$1=RmB¥8.7,人民币一次贬值约50%。在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强烈刺激下,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增强,而进口则受到抑制。1994年经常项目顺差约77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73亿)一举扭转1993年逆差106.55亿美元的颓势。〔2〕据最新统计数据,1995年贸易顺差近200亿美元,是1994年的近2.8倍,大量顺差通过结售汇市场直接增加了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差额。

(2)市场预期下的推迟结汇。1993 年决策层在酝酿外汇体制改革时,部分企业预期人民币在1994年会有较大幅度的贬值,从而把1993年的出口推迟到1994年结汇以赚取更多的人民币利润。

(3)境外滞留外汇的回流。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 人民币汇率水平较为合理,而资金市场人民币资金紧张,国内单位和企业因种种原因而滞留境外的外汇纷纷被调回参加结汇,进一步增加了外汇的供给。

(4)资本外逃减少。我国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 致使有限的外汇资源大量流失,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国内企业和居民对人民币的信心有所增强,不再把美元等“硬”币作为最优选择,故各种各样的资本外逃有所减少,出口结汇的部分增加。

(5)售汇的限制性。按规定,企业进口中的一般贸易用汇, 只要凭进口合同和境外金融机构的支付通知,就可以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而对非一般贸易的用汇,则需外贸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批,只有经审批获准后,方能向外汇指定银行购汇,这部分的用汇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2.人民币投放量增加。与外汇体制改革前相比,外贸企业更多、更快地获得人民币资金。

(1)外汇留成制度被取消。 外汇留成制度是旧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对企业出口外汇收入实行的一种多方分成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外贸企业一方面不再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无偿上交出口外汇收入,从而能获得更多的人民币资金;另一方面旧的体制下企业出口外汇收入上交后人民币资金却不能及时到位的难题不复存在,企业出口结汇后即可获人民币资金。

(2)出口收汇核销制的配套保证作用。为防止外汇资源的流失, 监督外贸企业的出口结汇,1991年1月1日起国务院批准实施出口收汇核销制度,旨在通过外汇管理、海关及银行等部门的通力合作进行跟踪结汇。尽管该制度制定实施于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前,但它仍然对银行结售汇制的顺利运转起着保证作用,成为结售汇制有效运作的重要配套措施,使外贸企业能更快地获得人民币资金。

(3)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效应。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前, 企业出口外汇收入中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定价部分已占全部收入的80%,1994年初人民币一次性贬值近50%,对企业出口外汇收入中非市场定价的20%而言,与贬值前相比,外贸企业获取了更多的人民币资金。

3.国内商品可供量减少。贸易顺差会减少一国国内市场的商品可供量,增加国内的货币投放量,致使国内流通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同货币流通量之间的不平衡,从而造成一种“双重挤压”,1994、1995年的高通货膨胀率不能排除这种“双重挤压”的影响。

(二)外汇储备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外汇储备增长迅猛。1994年以来,国家外汇储备增势强劲(见表一):〔3〕

表一:1993—1995年外汇储备各月余额

单位:亿美元

年\月1 23456

1993

201.38

202.80

198.11

196.42

194.51

188.77

1994

251.61

278.49

286.18

301.42

305.50

318.63

1995

547.89

573.86

579.60

599.22

606.29

626.59

年\月7 89

1011

12

1993

189.95

191.58

196.20 211.80

1994 398.36

437.16

490.23

516.20

1995

655.49

675.19

698.00 729740

从表一提供的数据看,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前的1993年,外汇储备从年初的201.38亿美元增加到年末的211.80亿美元,月均增长0.47%,到1994、1995年末,外汇储备则分别增至516.20亿美元和740亿美元, 月均增幅分别为9.56%、3.19%,外汇储备增势明显。其原因除银行结售汇差额剧增外还在于:

(1)政策性规定。为防止外汇指定银行囤积外汇进行外汇投机, 人民银行规定了各外汇银行结算周转外汇的上下限,从总量上看,全国各外汇银行不能超过9亿美元。就某一家外汇银行而言, 结售汇差额(即结算周转外汇)若超过上限则必须在同业市场售出,相反,若低于下限则必须从同业市场购进。此规定在一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时对外汇储备影响尚不明显,但在我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顺差的1994、1995年,则致使各银行持有的结算周转外汇余额均高于各自上限,人民银行不得不承担起吸购外汇的责任,从而增加外汇储备。如1994年全国银行结售汇差额为337.2亿美元,扣除允许持有的9亿美元,则意味着人民银行从同业市场购得外汇328.2亿美元,这与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304.40 亿美元大体一致。

(2)外汇银行不愿持有过多的外汇。 除保证售汇部分的外汇持有外,外汇银行其余部分的外汇基本上都通过同业市场售出,使外汇储备增加。其原因在于:①持有过多外汇,会占压相应数量的人民币资金,影响资金收益;②国内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一直呈升势,人民币兑美元汇价从1994年1月1日的us$1=RmB¥8.7攀升至年底的us$1=RmB¥8.4462,以至1995年底的us$1=RmB¥8.3174,1994年人民币升值2.9 %,1995年升值1.5%,持有外汇面临的外汇风险较大; ③各外汇银行分支机构一般通过其总行或一级分行统一安排本外币资金的留存比例,外汇供给十分充足。

2.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新外汇体制下,人民银行成为同业市场外汇的唯一买家,被动地承担起吸纳市场外汇的重任,致使外汇储备猛增、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和货币供应量扩大,从而使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见表二)〔4〕

表二:1994-199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上年同期为100)

年\月 12

3

4

5

6

199417.6 18.823.222.421.322.1

199524.1 22.421.320.718.2

年\月 78

9 10 11 12

199422.6 24.027.027.727.524.0

从表二的数据来看,1994年全社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一直居高不下,在9—11月,消费价格总指数达到峰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0%、27.7%和27.5%,直到1995年,这种价格涨势才有所减缓,1995年6月,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18.2%,与峰值相比,已回落了9.2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1994、1995年外汇储备月平均增幅分别达到9.56%、3.19%,显然,外汇储备的劲增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是人民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的吞吐实现的,基础货币作为中央银行的负债,来自于财政透支、再贷款及外汇占款等途径。1993年我国基础货币的供应渠道如下:财政透支占9.3%、 再贷款占78%、外汇占款占7%;而1994年则分别为2.5%、20%、75.1%。根据储备数额及汇价估算,1994年新增外汇占款约2800亿元,1995年新增约1990亿元,二者之和为4700亿元,若乘数以3来计算,经过乘数效应,相当于两年共增加14,100亿元的货币供给,这表明外汇占款已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同时,人民银行却对这一根本性变化缺乏足够的和清醒的认识,使在1994年高通货膨胀中,外汇占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外资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作为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积极引进并利用外资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外资流入状况如下表所示:〔6〕

1990—1995年,除1992年外资净流出外,其余各年均为净流入,其中,1993—1995年3年外资流入数额之大、增幅之猛为前所未有。 笔者认为,在1994、1995年的高通货膨胀中,巨额外资流入通过增加人民币的货币供应量对其造成的压力不可低估。

表三:近年外资流入状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19941995

资本项32.56

80.32

-2.50234.72

326.44

430

1.外资流入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根据外资流入的目的,外资可分为投资性与投机性两种。

(1)投资性外资的流入, 目的在于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相应投资利润。毋庸置疑,投资性外资的流入需要人民币资金的配套,究其配套资金来源,除企业自筹外大致有以下方面:①列入国家预算投资计划的大中型项目,由国家财政拨给配套资金;②在外资流入中,企业将部分外资结售给银行以取得相应的配套人民币资金;③以外资作抵押从银行取得人民币贷款。通过以上途径取得人民币配套资金的同时,也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2)投机性外资的流入,旨在通过套汇、 套利等方式以获取投机利润。①部分短期外资通过三资企业在外汇调剂市场转换成人民币,扩大了人民币的投放量;②出口收汇核销制度执行中收汇和核销脱节,业务人员对资本项目下和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难以区分,造成部分资本外汇以经常项目名义结汇,扩大结汇范围,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2.外资流入的规模直接影响到配套资金的规模,外资流入的规模越大,所需的配套资金也就越多,反之,配套资金也就越少。

(1)流入外资所需的配套资金量, 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①外资项目本身所需的配套资金,显然,项目投入外资越多,人民币配套资金规模就越大;②因外资的乘数效应对内资产生的诱导作用,外资在利用过程中通过技术与信息的扩散,会影响到诸多部门,而这些部门的发展,又会对内资产生更大的需求。据专家测算,1美元的外资需要1美元的人民币资金配套,以1994年为例,外资净流入326.44亿美元,若以us$1=RmB¥8.31估算,全年利用外资所需配套资金约为2713亿元。

(2)1994年年初的汇率并轨,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贬值近50%,使利用外资中的配套资金需要量增加,进而扩大了对国家财政和银行贷款的需求,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3.外资流入与配套物资高度相关,外资流入的规模要受物资供应能力的制约,其表现如下:

(1)对生产资料需求增加。 外资项目所需生产资料除部分用外汇进口外,大部分需国内配套供应,若无视国内生产资料供应状况而盲目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势必加剧国内生产资料市场的供应紧张状况,引发通货膨胀。

(2)对消费品需求量增加。据专家测算,投入项目的基建资金, 近40%会转化为消费资金,外资转化为消费资金的绝大部分是用于购买国产品,相当于借国外的钱来买本国消费品,若在较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同时不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加社会商品供应量,将会扩大商品的供求矛盾。

4.外资流入中引致通货膨胀的其他因素。

(1)外商投资企业中注册资本额与投资总额间的缺口大量存在, 而这常以国内银行放贷作为解决办法,无形中加大了国内货币供给的压力。

(2 )外资企业的高价进口行为造成的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上的示范效应,刺激了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也给通货膨胀增加了一定的压力。

二、对策与措施

综上所述,外汇外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关系形成的:关系之一,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外汇指定银行结算周转外汇的超额部分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平仓,因此,兑换外汇所需的人民币资金由外汇指定银行自行解决,使外汇兑换与本币发行脱钩的设想实际上并未真正实现。这样一来,当商品出口大于商品进口时,为兑换节余的外汇,必然形成国内总需求增加;而同时,由于商品可供量减少,又导致国内总供给的减少。关系之二,在资本流动方面,在人民币尚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条件下,资本输出不会直接减少国内人民币的流通量,即使有所减少,由于我国对资本输出限制较严,数量也不大;而当资本流入时,配套所需的人民币资金则会直接增加国内总需求。

从这两个关系中可以看出,外汇、外资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依然是通过破坏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来实现的。要消除这一影响,基本思路应该是:进一步深化外汇体制改革,完善政策,发育市场,完善配套措施,切断外汇、外资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传导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两个环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围绕两个环节是指要牢牢抓住增加有效供给,抑制总需求来做文章,在这里尤其是要抑制由外汇、外资因素引起的总需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则包括:

(一)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改革管理方法与调控方式。

1.要对外汇储备实行目标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应根据进出口规模、外债偿还数额、汇率波动幅度、机会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外汇储备目标,这个目标既要符合科学性、客观性,同时也要有预见性。然后人民银行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吞吐外汇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避免人民银行入市交易的盲目性,避免外汇储备在短期内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使外汇储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稳定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范围内。

2.要对货币发行实行全面计划管理。应该说人民银行在货币发行时是有计划的,但这种计划并不全面,经常被打乱。前几年财政透支对货币发行压力很大,常常带来货币的超经济发行,这两年又出现了由于外汇占款而带来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新问题。要扭转这种局面,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到外汇占款是货币发行的内生变量这一重要事实,视外汇储备为货币发行的依据之一,使其不再游离于货币发行计划之外,不致于影响人民币的计划发行。

3.要转换人民银行调控方式,增加调控力度。首先,人民银行要转变观念。《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很显然,这个货币政策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内避免通货膨胀,对外防止人民币汇率急剧的、大幅度的波动,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关联、影响的。因此,人民银行要将这一个目标下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尽管在不同的条件下人民银行在具体操作时可以有所侧重,但决不能顾此失彼。其次,人民银行应该改变被动地位,要变外汇市场的被动交易者,为外汇市场的管理者、主动干预者。人民银行除主动调节汇率、增减外汇储备数量和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外,一般不应入市交易,尤其不能以外汇的主要供求者的身分出现在外汇市场。第三,要加强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当前尤其要加强对流入资本监控,防止由于外资流入而诱发通货膨胀。对投资性的资本流入,一要加强引导,鼓励外商投资于我国急需的重点建设项目,争取将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二要严格审查配套资金来源,禁止以外汇抵押贷款和部分投资性资本混入贸易外汇结汇的方式获得配套所需的人民币资金;三要对外资投入的缺口严加监控,促进外资到位,而不能以贷款方式来弥补。对投机性的资本流入,则应严加阻止,一方面要对三资企业在调剂市场上所卖出的外汇的来源进行核实,防止投机性资本趁此渠道流入,同时也要加强对出口收汇核销的管理,避免投机性外汇混入经常项目中结汇。

(二)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增强企业外汇风险的承受能力。

1.放松对工贸企业的外汇管制。就目前而言,应采取灵活的措施,适当鼓励企业用汇,这既可以减少顺差,又可以增加有效供给;就长远来看,对企业结汇和持有外汇的规定也应逐步放松,先允许其自留部分现汇不必结汇,最终实现企业外汇收支自求平衡。这一方面能发挥出口企业作为节余外汇“蓄水池”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担风险。

2.放松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管制。第一步先应渐次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结算周转外汇上下限的差距,只有差距拉大了,外汇指定银行抛补外汇的灵活性才能增加,外汇“蓄水池”的作用也才能更好地发挥。第二步再允许外汇指定银行自主经营外汇,一旦这样外汇市场的交易额就会大增,对外汇的吞吐能力也就随之急剧扩大。

(三)进一步发育外汇市场,配套其他金融市场,适度发展对外投资。

外汇市场具有十分巨大的吸纳外汇的潜力,但这种潜力能发挥多少,与外汇市场的活跃程度息息相关。要激发市场活力,除放松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管制外,一是要增加入市交易的会员数量和市场交易币种。二是要增加业务种类和交易方式,借以调动银行与客户外汇交易积极性。三是要发挥市场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以实现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同时也应引进适度的外汇投机,虽然外汇投机可能使汇率的波动更加明显,但这种波动也只是暂时的、表面的,而非长期的、根本的,而且从全局来看,没有市场投机行为就难以产生“造市交易”,也就不能尽量发挥外汇市场应有的职能。

配套其他金融市场,就是要建立相适应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便对节余的外汇进一步分流,以及为外汇市场提供更为广阔的资金回旋余地。这些配套市场既要包括国内金融市场,也应包括国际金融市场。有了这些市场,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指定银行可将节余的外汇在国内灵活运用,甚至对外投资,这既可以减少对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又能够降低外汇资金的使用成本,还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指定银行又能够通过配套市场迅速融通资金,从而避免对外汇储备的直接冲击。同时,有了这些市场,也才有利于中央银行建立协调的货币政策框架,把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均衡等最终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更加有效地实现其宏观调控的职能。

注释:

〔1〕陈彪如:《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市场》,1995年第8期《国际金融研究》。

〔2〕1995年7月15日《金融时报》和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

〔3〕1993~1994年的数据来自《中国金融》,1995 年的数据来自《金融时报》。

〔4〕数据来自《中国统计》。

〔5〕辛祺:《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1995 年第8期《国际金融研究》。

〔6〕1990~1993年的数据来自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1994 年、1995年的数据来自《金融时报》。

标签:;  ;  ;  ;  ;  ;  ;  ;  ;  ;  

论外汇和外商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_外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