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我校积极采用“213”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三年来,我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中,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力求实现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实践证明,“213”运用到历史教学中,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即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如一根红线贯穿课堂,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融洽的双边活动演奏出和谐的音符。
“3”即探究合作、引领点拨、体验检测为课堂主要环节。第一步:探究合作(20—25分钟);第二步:引领点拨(10—15分钟);第三步:体验检测(10—15分钟)。
“1”即学以致用。老师精选试题当堂达标,学以致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我们就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来说明“213”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与实施过程。基于本课头绪较多,涉及的少数民族政权较多,为了较好地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归纳能力,较好地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正确的民族观,我觉得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是“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宋、夏的和战”。我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辽、宋、西夏等政权并立的史实:记住各个政权的建立者、所属民族、建立时间与都城;了解陈桥兵变、辽宋战争、澶渊之盟与宋夏和战的情况。②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精心设问与讲解,以及组织学生讨论“对澶渊之盟应当怎样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如何在教学中具体落实以上的三维教学目标呢?按照“213”的教学模式,我们的课堂是这样的:
第一步:由“历史可以重现——魏蜀吴三国鼎立与本课内容的相似性”导入新课之后,学生开始探究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时间约20分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导学案中需要学生完成的问题是:1.北宋是怎么建立的?和北宋同时存在的主要的民族政权还有哪两个?2.讲述北宋与辽之间有战有和的事例、议和的内容及影响。3.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强化记忆:
民族政权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
辽
北宋
西夏
这一步的教学对应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
第二步:教师精心设问与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间约15分钟)。教师着重强调解决的问题是:1.结合地图,指导学生从空间上认识与北宋对峙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2.设问:唐朝于907年灭亡,而北宋960年才建立,907—960年,我国历史上是什么状况呢?3.设问:宋朝建立后,有没有统一全国呢?(没有)。4.组织学生讨论:结合课本51页的两种观点,你怎样评价澶渊之盟?5.小结: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先战后和,和是民族发展的主流。
这一步的教学对应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巩固训练题(时间约10分钟)。练习题有:
1.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废掉后周皇帝,建立了北宋政权。历史上称这次兵变事件为______。
2.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的诗句,其中“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
3.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澶渊之盟反映了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
B.澶渊之盟使辽得到了大量岁币,可以说收入颇丰
C.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使其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D.澶渊之盟使宋辽对峙,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毫无积极意义
4.阅读材料: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相持,势均力敌,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议和。宋真宗贪图苟安,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完成下列问题:①材料中宋军打退辽军是指哪次战役?这次战役中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谁?②宋辽之间的这次议和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③你如何看待这次和议?
这一步的教学再次对应三维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213”课堂教学模式符合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地实现了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也减轻了学生“听”的负担,同时减轻了教师“讲”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准旗教育局 编《准格尔旗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手册》。
[2]宋希仁 著《读史使人明智》。
[3]邱学华 著《尝试教学法》。
论文作者:吴克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9
标签:澶渊论文; 北宋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政权论文; 民族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