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中图法 K129.9
在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中,地区发展的均衡与差异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论题。近年来,有关我国地区发展,尤其是地区差距的问题,更成为决策部门、学术界及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1~4]。然而,如何客观地测度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却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存的综合指标很多,如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及舒茨系数等[5],但所有这些指标都没有反映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空间上的布局。举例来说,在计算以省为单位的地区差异时,把新疆与江苏的数据掉换,将不会影响计算结果。假如放弃使用综合指标,常用的方法是在宏观区划的基础上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分区比较。这样做的优点是直观,但分区存在着很强的主观性,采用不同的区划方案,有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学术界一直在探寻着一种刻划地区发展均衡性的简单而直观的方法[5]。简单使指标容易被理解,直观则会提高说服力。 这也是近年来兴起的探索性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视化方法所追求的目标。本文运用空间均值这一统计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探索了地区发展均衡性及其时间过程的空间表达方式,旨在为区域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形象化的支持手段。
1 空间均值
空间数理统计是在地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以空间连续面或离散的空间点、线及多边形为研究对象的一组数理统计方法。与经典数理统计不同的是,它们将所研究变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考虑到统计分析当中。空间均值是空间数理统计中的一个基本统计量,对应于经典数理统计中的样本平均数。其定义为[6]:
设z[,i]为第i个平面空间单元的属性值,给定其重心的直角坐标(x[,i],y[,i]),则由n 个平面空间单元组成的区域的空间均值被定义为一个坐标点(
可见,空间均值是样本平均数在二维空间上的延伸,它指示的是空间现象属性数据“重心”的空间位置。若上式中的属性值为平面空间单元的面积,则空间均值就是区域的几何中心。当某一空间现象的空间均值显著区别于区域几何中心,便指示了这一空间现象的不均衡分布,或称“重心偏离”。偏离的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均衡程度。
空间均值与各空间单元的相对位置关系只有依靠地图才能清晰明了地展示。因此,如果说经典数理统计中样本平均数的表达用的是数值媒体,则空间均值的表达借助于图像媒体——地图。此外,空间均值的计算离不开地图及其坐标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属性数据管理、空间均值的计算及制图等方面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持。下文有关我国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分析,是应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完成的。
2 我国地区发展均衡性的现状
测度地区差距,主要以区域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依据[2,3]。国内生产总值(GDP)、 城乡居民收入或消费水平是常用的指标。如果简单地比较地区间的经济总量,而不考虑人口对地区差异的影响,则会误导区域规划,促使投资重心偏向人口稀少和欠发达的地区[5]。假如使用不考虑空间布局的常规指标,较为合理的做法是:(1 )使用人均经济总量;或(2)对综合指标进行人口加权处理。 如果用空间均值评价地区发展的均衡性,则应以区域人口重心取代几何中心,作为参照点,以区域经济总量空间均值的相对偏离距离指示地区发展的均衡程度,以相对偏离方向指示区域经济的重心。
图1反映了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计算的我国1995年GDP和城市及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空间均值。我们将其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为指标测算的我国地区差距的结果[2] 作了比较,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
1)地区间消费水平的相对差距低于经济发展水平(GDP)的相对差距。说明以政府财政转移为主体的地区间收入转移在缩小地区间人民福利水平上的作用;
2 )地区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对差距大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对差距。反映了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水平和乡镇企业发展在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
注:(1)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编1996和1997 年《中国统计年鉴》;(2)港澳台地区未计算在内。
图1 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空间均值相对于人口重心的偏离
Fig.1 Centroids of GDP and consumption level compared to that of population
除此之外,空间均值还直观地指示了地区差异的空间表现。这是以变异系数为代表的传统测度指标所不能反映的。从图1可以看出:
1)与人口重心相比,我国的经济重心偏东。 但偏离的程度远没有相对全国几何中心偏离的那么大。这说明,如果不考虑人口分布,简单地以列举三大地带经济总量的方式测度我国地区发展的均衡性,会严重夸大实际存在的地区差距;
2)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民福利水平来衡量, 我国的地区差异都主要表现在东西差异上。
3 我国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变动趋势
地区差距是自然环境、区位、历史、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也决定了(1)地区差距不容易消除[3],(2 )均衡与差异只是相对的概念。既然在地区差异的测度上不存在绝对的“大”和“小”,那么从地区发展决策的角度出发,对地区差异历史变动的审视就变得十分重要。依然运用空间均值地图演示的方法,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提出的GDP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两项指标,我们对80 年代末以来我国地区差异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测度。结果如图2所示。
在测算期内,我国的人口重心表现出缓慢、稳定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但与经济重心的移动相比,其幅度很小。以人口重心作为参照,考察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空间均值的偏离程度,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注:(1)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编1989至1997 年《中国统计年鉴》;(2)港澳台地区未计算在内。
图2 1988~1995年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空间均值的变动
Fig.2 Spatial shift of centroids of GDP and consumptionlevel (1988-1995)
1)GDP和居民消费水平所反映的地区差距,在80年代末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在90年代初却表现出上升的趋势;
2)从GDP反映出的地区差距来看,1995年比1988年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3)但从居民消费水平反映的地区差距来看,1991 年以后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上述结论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的测算结果也基本一致。但图2还反映出地区差异时空变化的其它信息:
1)在测算期内,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空间均值在持续地向南移动。对比全国几何中心,说明南北差异在扩大,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向东南偏移。对比人口重心,说明我国的地区发展逐渐趋向于南北均衡状态;
2)与南北方向上的变化相比,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空间均值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较小。80年代末,我国发展水平的东西差距在缩小,但1991年以后却表现出明显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在居民消费水平上。
4 结语
用指标来刻划复杂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把握问题的本质。简单而综合常常被作为指标设计的主要原则。简单使指标容易理解,综合有助于全面反映问题的本质。简单和综合往往又是两个相悖的原则。设计者习惯了使用数值化指标,其实图表、图像等媒体往往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而且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后者更具有说服力。本文利用空间均值地图演示的方法,探索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通过与数值化综合测度方法的比较,说明了它在刻划地区差异上的准确性,而且在反映地区差异的空间表现上具有优势。
指示空间过程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空间均值应用的魅力所在。本文以我国地区差异的变动情况为例说明了这种方法在刻划空间过程上的潜力。许多诸如此类的“重心转移”问题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来刻划和说明。作者曾应用此方法监测了我国以省为单位的粮食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及外商直接投资重心的空间轨迹。粮食生产的重心自80年代以来表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在1992年出现转折,其后呈现出逐年北移的倾向。这些都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走势。如果应用到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借以说明有关地区发展的统计结果和政策效果,空间均值的地图演示无疑是一种恰当的方法。
此外,这一方法也可以用来进行较为复杂的空间分析。例如,将若干经济要素与GDP重心的空间轨迹进行比较, 用来分析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监测资源重心与经济要素和加工能力重心间的相对位移,用以评价经济布局的合理状况。
收稿日期:1998—07—17;改回日期:199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