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障碍_货币国际化论文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障碍_货币国际化论文

条件尚未成熟——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和现实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货币论文,障碍论文,成熟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长期发展和目前的多重因素可以预见东亚货币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亚洲经济和金融的融合程度仍然不很理想。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比如:蒙代尔的要素流动性指标、麦金农的经济开放度指标、凯南的产品多样化指标、托尔和威利特的政策一体化指标、哈伯勒和弗莱明的通货膨胀相似性指标、英格拉姆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指标分析,结合亚洲的现状,可以看出,现阶段亚洲实行货币一体化的条件还尚不完全成熟。

生产要素流动性指标

1.劳动力自由流动。从东亚地区的情况看,目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语言、法律、文化、政治等非经济性的障碍,这些都使整个东亚地区劳动力的流动程度偏低。2002年,通过签订劳务合同,作为劳务输出在海外的中国劳动力已达47.5万人,其中,虽然有73%的劳务工,即28万人在亚洲工作,但即使相对于中国国内每年新增的800万劳动力而言,这也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经济学家Holloway认为,东亚地区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缺乏流动性,因此东亚目前不适合采用共同货币。

2.资本自由流动。在欧元未启动之前,欧盟内部已基本上实现了资本的自由流动。早在1960年和1962年,欧共体就曾发布指令要求成员国无条件允许与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本、个人资本和股票市场上的交易资本在成员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开始了自由化进程。之后又陆续通过诸项法令,并于1993年实现了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统一大市场。到欧元启动前,欧盟范围内的资本自由流动已成为现实。

相比而言,目前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资本流动还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2001年,按外国直接投资(FDl)的来源看,只有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有52.8%和44.6%的比例来自东亚地区内部,其他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分别只有11.7%、23.5%和12.45%来自东亚地区,可见当前东亚区域内的资本流动还不是很灵活。客观上东亚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一类,金融自由化水平很高,是本地区的金融中心,基本上不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韩国、印尼等则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较低,目前金融市场的政府管制较为严格,因而资本流动存在一定障碍。

此外,东亚有些国家的资本项目至今还未开放,有些国家(如马来西亚)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甚至再度加强了对资本的管制。如1998年9月马来西亚宣布重新实行外汇管制。即使是资本项目早已开放的日本,对外国资本投资于本国公司也做出了许多繁杂的限制。总之,东亚目前与蒙代尔提出的要素流动性标准相去甚远。

经济开放度程度指标

在经济开放度方面,采用传统的对外贸易比率法,即为一国对外贸易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虽然东亚各国经济特征和经济利益千差万别,但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度是较高的,尤其是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度都在100%以上,前两者更高达200%以上,另外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韩国的对外开放度也很高,均在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度在东亚地区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对外开放度指数从1988年至今,虽然稳中有升,但总体基本保持在50%以下。这也反映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东亚及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接轨。

产品多样化指标

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抵御冲击能力越强,与不同的国外需求冲击具有交叉抵消的机制,足以消除整体冲击,不需要汇率机制的调节机能;多样化程度低的国家,则应联合起来组成货币区,对外实行灵活有弹性的汇率安排。

东亚地区的出口贸易构成相似性很高,都以制成品为主,且比值要高于西欧80年代的结果。制成品和类似产品所占比重越大,贸易伙伴越愿意进行货币合作。因为如果双边汇率不固定,会对有差别的但可替代的产品出口影响较大。从东亚情况看,出口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采用共同货币将减少由于货币竞相贬值带来的恶性出口竞争。

目前,东亚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出口产品大多集中在电子电器产品、石油产品、纺织品等少数品种上,产品的分散程度较低。其中产业结构的相似是主要原因,比如:亚洲四小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仿,并且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相近,而且他们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指标

当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时,一国就可以借助资本的自由流动来恢复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所导致的利率的任何不利变化,从而降低通过汇率波动来改变区域贸易条件的需要,所以适宜实行固定汇率制。亚洲的金融市场中除香港国际化程度较高之外,其余的都仅限于本国范围内。亚洲美元市场也不发达,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最为典型的是长期债券市场发展滞后。此外,东亚国家在汇率制度选择上也有差异。根据IMF的划分,东盟主要国家实行的汇率制度安排属于灵活型,如泰国实行的是钉住货币篮子汇率制、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菲律宾实行的是单独浮动汇率制。所以亚洲国家在这一指标上,并不具有建立最优货币区的优势。

政策一体化指标

在实行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各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起着关键作用。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溢出效应,当为实现本国经济稳定和特定的经济目标时,若各国设立的目标变量不同,或为共享目标一致而设立的目标值不同,就意味着两国间直接的冲突,从而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影响其货币合作关系的顺利发展。爱德华·托尔和托马斯·威利特提出,应以政策一体化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他们认为:一个具有不太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的通货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成员国对通货膨胀和失业增长的看法以及对这两个指标间交替能力的认识是否具有合理的一致性,从而要求在通货区内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财政制度。尽管该理论在现实中实践是困难的,但的确政策协调对于统一各国的认识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以及加速货币一体化进程能起到积极作用。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各国却缺乏对政策协调应有的诚意和认识。到目前为止,也并未显示出愿意放弃部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以换取货币合作成功的决心。

货币一体化是以政策合作作为国际收支平衡机制的,它要求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财政制度。而各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不一致会影响利率水平,进而影响资本正常流动,最终降低汇率稳定性。采用各国央行贴现率作为考察经济政策一致性的指标主要因为它是央行传统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欧盟地区各国央行贴现率的标准差低于5,尤其是欧元正式出台前的1998年,标准差只有0.56;而“10+3”地区的标准差高于5,尤其是1999年到2001年,三年的标准差分别为9.34、9.54和10.22。这说明,“10+3”地区各国在货币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另外在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方面,东亚国家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如香港实行的是高度开放的自由产业政策,而日本则倾向于保护性的产业政策;台湾实施的是经济自由、鼓励中小企业竞争的产业政策,而韩国历史上则着重于组建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政策。

总之,从政策一体化指标来看,目前东亚地区还不能满足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还需各国更多的努力。

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胀相似性指标

1.经济发展水平与相关度。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多于不同点,建立共同货币区更加有利于减少相互之间的经济和贸易摩擦。首先,从各国和区域经济规模总量来看,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计)除日本外都属发展中国家,呈明显的梯度态势。除了经济总量的差异,区域内经济体的人均GDP差异也很突出。2002年,东亚地区人均GDP最大差异是76倍(日本与越南之比),而欧盟的差异是4倍。

其次,从区域内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性来看,东亚地区部分国家和地区GDP增长率的均值为5.80%,高于西欧在20世纪70年代的GDP增长率3.20%的均值,说明东亚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从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来看,东亚各国的经济增长率标准差是3.90,大于欧洲的2.52,说明东亚各国之间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上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性来看,东亚经济体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显示出较大的相关性,尤其是东盟核心5国。东亚各经济体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之和为21.98,平均相关系数为0.488,而欧共体为25.318,平均值为0.563。这说明从GDP增长率相关性来看,东亚的指标和欧盟20世纪70年代的指标还有一定差距。

综上分析,目前东亚地区,无论从各国经济总量或经济总量的差异,还是从经济增长率或增长率的相似性和相关性等方面,都未能达到欧洲共同货币区成立之前的标准。

2.通货膨胀相似性。各国通货膨胀的差异不仅会通过影响汇率而导致国际收支基本帐户的失衡,还会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短期资本的流动,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如果货币区内各国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就可以避免汇率的波动,所以可将通货膨胀的相似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相关指标分析,现阶段亚洲基本不具备实现东亚货币一体化的条件,只能停留在低层次货币合作水平上。

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1979年—2000年通胀率均值为6.67%,远远低于西欧70年代的11.30%,说明东亚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状态较好;另一方面,东亚地区的通胀率标准差均值是6.35,明显高于欧洲的3.56,因而说明东亚区域内各国通胀率差异更大,通货膨胀相似性程度更小。

区域内部贸易关系指标

区域内贸易关系的紧密有利于形成货币合作区,它是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条件。区内内部贸易关系越密切,货币同盟的收益就越大。而这些收益是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避免双边汇率波动对贸易的破坏效应来实现的。

相对于欧共体12国(欧盟的核心)而言,东亚区域内贸易比率相对偏低。但是,自1980年至1995年欧共体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变化不大,而东亚的区域内贸易比率却逐年上升,反映出东亚各国区域内贸易总额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也为货币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分别通过对比东亚和欧盟区内出口贸易比重和进口贸易比重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出口贸易还是在进口贸易方面,东盟“10+3”在区内贸易比重上都存在很大劣势。欧盟出口区内贸易比重平均为61.1%,而东盟“10+3”平均为35.0%,相差26.1个百分点。欧盟进口区内贸易比重平均为58.3%,东盟“10+3”平均为37.5%,相差20.8个百分点。所以在区内贸易一体化方面,东亚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东亚内部国家之间在区内贸易比重以及贸易伙伴上差异也很大。例如,1998年货物和服务业出口占GDP比重较高的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均超过100%,分别为152.5%和114.4%,而较低的如缅甸却不到5%。而且同欧元区各成员国对同欧盟内部出口均占其总出口50%以上、相互依存度较高且比例相近的情况不同,亚洲一般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较大。其中如日本、新加坡等对北美、澳大利亚及欧洲的出口比例都远高于其对亚洲内部的比例。

政治意愿趋同性

经济总是和一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紧密相连。健康协调的国际关系是进行经济合作的必要客观条件,实现货币一体化,必然要以一定程度的政治合作为条件。

欧洲货币合作不仅已有数十年历史,而且欧洲合作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文化、宗教和政治传统。政治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起到重大作用,如最早建立的煤钢联盟,既是经济利益上的联合,也是为促进法德政治和解的基石,之后为了提高西欧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区域政治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如《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核心内容就包括有建立欧洲联盟后,要加强各国在外交、防务和社会政策方面的联系,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防务政策等。

与欧洲相比,东亚政治情况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其一,长期以来东亚各国一直存在分歧,包括历史上的积怨、领土纠纷、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差异等。民族、宗教与文化的多元性和巨大差异性增大了东亚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增进信任的难度;社会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对抗则经常以外交争吵、经济遏制、贸易摩擦、军事威胁等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另外,作为东亚区域内的唯一发达国家日本,对于历史上的战争问题至今没有深刻反省,以及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所采取的不负责任的措施,使东亚国家对其很难有信任感。对于中国的崛起,东盟以及日、韩都存有戒备心理,彼此之间既相互需要,又暗中提防。

其二,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破坏了东亚经济合作推进货币一体化所需要的良好政治环境。由于东亚在美国的总体世界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介入东亚地区的经济、安全事务。美国一向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动向保持高度关注和警惕,坚决反对和阻挠建立任何将其排斥在外的东亚区域合作集团,并通过种种途径加深东亚各国对它在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的依赖,如强化与日本、韩国等东亚诸国之间的双边军事同盟,决定部署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与日本共同研发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并欲将中国台湾纳入其TMD范围之内,影响了东亚地区的稳定.使东亚事务复杂化,直接阻碍了东亚地区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通过欧洲、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单一指标对比可以看出,以上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条件(包括要素流动性指标、政策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等指标)和政治条件(政治意愿的趋同性指标)。在经济条件方面,东亚地区仅仅在某些方面(产品多样化指标、经济开放度指标)基本达到实现货币一体化的条件。虽然东亚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越来越高,初步构成了货币一体化的经济基础,但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还远未达到货币一体化所要求的水平,而且要使各国政府能为实现货币一体化增进了解,并对政策协调做出有力的政治承诺,也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另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在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各国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很难实现完全平等的合作。

在政治条件方面,由于东亚事务的复杂性,国际关系的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经济合作实行货币一体化的要求,各国之间存在摩擦、分歧、不信任乃至企图借助外力来遏制对方,这使得东亚各国缺乏向心力和融合性,影响经济合作和货币一体化推进的速度和深度。此外,美国对东亚事务的介入,一方面使得东亚各国不得不十分看重美国的态度和政策,另一方面会增加本就信任不足的各国间的疑虑和担心,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将是阻碍东亚货币一体化顺利深入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总之,总体上东亚实现货币一体化的条件目前基本不具备,因而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区域经济和货币合作水平上。要加速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最终实现如同欧元区一样的共同货币区,还任重而道远。但另一面,有些条件还是和欧洲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很接近(如经济开放度、GDP增长率)。一些标准虽然还和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有些差距,但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差距正在缩小(如区内贸易比重)。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最近一些年来,东亚各国在推进东亚货币合作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因此,尽管存在着诸多障碍,但有理由相信东亚货币联盟并非只是一个梦幻憧憬。

标签:;  ;  ;  ;  ;  ;  ;  ;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障碍_货币国际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