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的几点看法_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的几点看法_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的几点见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方经济论文,几点论文,见解论文,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之研究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介绍其中一些见解,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

一、消费与消费环境

在社会经济中,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是生产和消费共同的目的。消费是用商品和服务生产效用和社会福利的过程。严格地说,消费是第二次生产过程。第一次是用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生产消费品,第二次是用消费品生产效用和福利。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生产过程也可以生产福利。如果劳动是享受或部分享受,如果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心情舒畅,那么人们在生产消费品的同时,也可以直接生产效用和福利。什么是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上所有人的效用的总和或总积或其他的某种函数形成。什么是效用?效用就是满足感,就是主观上的享受,就是幸福。

单个人从消费中获得的效用不仅由消费品的量决定,而且由他的偏好决定,由他消费所处的环境决定,由他在社会中所处的相对地位决定。例如同一个苹果对某个消费者能生产一定的满足感即效用,现在假设他因某种原因不象以前那么喜欢吃苹果了,即他对苹果的偏好减弱,同一个苹果就会比以前生产的效用量低。“知足者常乐”就是用弱化偏好的方法使同量消费品生产更多的效用。现在再假设他的胃口没变,但消费的环境变了,在消费过程中充满了爱或某种心情舒畅的环境,同一个苹果就会为他生产出比以前更高的效用。例如他把苹果的一半让给了他最爱的人与他一起享受,半个苹果可能生产出比一个苹果还多的满足感即效用。如果他吃这个苹果时还得看别人不友好的脸色(吃憋气食),这个苹果可能生产出负的效用(不舒服来)。正所谓用钱买气受。在一种不公平的环境中吃同一个苹果,其所得效用也会降低。在一个自由轻松的社会,即使消费量不变,人民的福利水平,幸福感也会高得多,可见同量的消费品,若能找到一个更好的环境去消费,其效用就能提高。当然,人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也会改变同量消费品所生产的效用量,如果人是有妒忌心理的话。如果一个消费者只有一个苹果,另一个消费者却有两个苹果,那么只有一个苹果的消费者心里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个苹果在此时为此人生产的效用会低于他人也只有一个苹果时,这个苹果给此人生产的效用量。当然,另一个消费者会有正好相反的感受,关于这一点,我在下面还要专门探讨。

想想“端吃碗吃肉,放下碗骂娘”是为什么?这不正是更多的消费品或更好的消费品在不同的环境中生产出了更低的效用的反映吗?这种环境就是不公平!可见生产增长而分配不公,社会福利可能反而下降。那么什么是最佳效益的消费呢?什么样的市场环境才能产生这种最佳效益的消费呢?还是用苹果作例子,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三个人A、B、C,他们各依次消费3,4,5个苹果,如果每个人消费最后那一个苹果(即A的第三个,B的第四个,C的第五个)所得到的追加效用(满足感)相等,那么这12个苹果在A,B,C三人中按3,4,5之比例分配就会产生最佳效益的消费,为什么?假若A的第三个苹果产生的效用为12,B的第四个为10,C的第5个为11,那么B的第四个苹果就应该转移到A那里去消费。因为A可以用B的第四个苹果生产出大于10的效用(比方11)。这说明第四个苹果放在B那里消费有浪费。调整后,A消费4个,B3个,C仍是5个。这样调整后,社会从同量消费中多出了1个效用。效用增加了。当每个人消费最后一个苹果所得等量追加效用后(比方都是11),再调整分配就只会减少消费的总效用了。这就是说,如果社会上所有的消费者最后追加的那个单位消费量对每个人生产追加的等量效用,这时社会应当处在最佳效益的消费状况。

什么市场环境可以产生这种最佳消费效益呢?只要允许消费者之间自由交换,或者在市场上每一商品都有一个流行统一的价格,这种最佳消费效益就能达到。道理很简单,如果人们从最后一个消费品所获得的追加效用不等,又允许自由交换,人们就可以从交换中赚钱获利,直到追加效用相等为止。如果有一个统一的市场流行价格,那么每个人都会使自己消费最后那个商品时得到的效用量(由钱衡量后)等于市场上那个流行的统一价格。然而最佳效益的消费并不意味着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因为最佳效益的消费不受收入不平等分配的影响。如果社会只有两个人,一个人的收入只有10元,另一个人的收入有一亿元。12只苹果仍然可以在两人之间产生最佳效益的消费。但社会的总福利不一定最大。因为同一元钱,在亿万富翁那里买不到满足感(效用),但转移给只有10元财产的人,一元钱对他而言就可能买到不少满足感(效用)。因此社会福利最大化还要求在最佳效益消费的同时,有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一般说,给定社会收入总量,一个社会收入趋于比较平均分配会产生更大的社会福利。但是一旦收入分配趋于较平均,社会收入总量就会减少。因为这会打击人们生产的积极性而把饼做小,结果社会总福利可能反而降低。因此,为了最大化社会福利,在平等与效率上必须找到一个均衡点。这是极难的事情。(注意,我这里也没有把生产的成本放入整体经济的均衡中考虑)。

二、消费、收入、价格制度和产权结构

消费一面是创造福利的过程,另一面也是花费的过程,通过市场购买消费品的花费行为,商品和服务就实现为生产它们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然而,消费者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花费又是他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从生产贡献中获取的收入。因此消费与收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如果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获取的收入不能对应于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如果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不能在市场上获得与他们收入相对应的消费量,那么消费对生产就会产生反作用,即降低生产效率。如果各生产要素不是由市场上合理的竞争价格决定它们在生产中应得的收入,这收入就会与贡献不对应,从而使消费与贡献不对应。如果消费品市场的价格被扭曲,那么即使是合理的收入也不能在市场上获取相应的消费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使得农民的收入与他们的劳动贡献不对应,也使得他们收入与消费不对应,其结果就是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农民不愿意种田。

那么怎样才有合理的价格制度使得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对应于收入,使得收入对应于消费呢?这就是要对生产要素的财产权有清楚的产权界定,也要对消费品有清楚的产权界定。若商品(包括要素和消费品)的产权不能清楚地界定于法人之上,完善的市场体系就不能形成。因为产权界定是市场产生的前提和决定性条件。价格不合理,市场扭曲,其实质就是产权结构不合理,就是产权界定不清楚。于是,我们有下面的逻辑关系:清楚的产权界定导致合理的市场价格,导致要素贡献与要素收入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产生合理的对应关系,导致消费正作用于生产。这就是消费对生产的关系。

三、消费与资本积累

假定消费环境不变,消费得越多,生产的效用就越多,生产的社会福利就越多。可消费越多,储蓄就越少,因而投资也就越少。投资越少,资本积累应当越慢。资本积累若不足,劳动生产率就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就慢,因而消费品就越少。结果效用和福利都降低了。这样在消费与资本积累之间就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相互关系。在理论上,一定存在着一最佳的资本积累使得长期的总消费量最大。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就研究了这个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参见索洛著《经济增长论文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及索洛等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兹引用这一理论说明,怎样从国民经济的某一状况中,发现资本积累是太高还是太低而使稳态的消费水平最大化受到影响。

设:n是人口自然增长率,g是技术进步增长率,MPR是资本的边际产品,δ是资本的折旧率,(n+g)就是经济的增长率。设y为国民生产总值,R为资本积累。

再假设中国的真实的国民生产总值(real GDP)的年平均增长率是5%,即n+g=5%。并且国民经济还有如下状况:

a)资本积累是国民生产总值的2.5倍。

b)资本的折旧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0%

c)资本占总产出(GDP)的份额约为30%。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国的资本积累水平是太高还是太低。(注意,这里我是假设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国家)。

从a),我们有 R=2.5y

从b),我们有 δR=0.1y

∴δ=(δR)/R=(0.1y)/2.5y=0.04

这就是说每年资本积累的折旧大约为4%。

资本在总产出中的份额必须满足下面的等式,即

资本的份额=(MPR×R)/y=MPR×(R/y)

把a)和b)代入这个公式,

0.30=MPR×2.5

∴MPR=0.30/2.5=0.12

这就是说,资本的边际产品大约为12%。资本的边际产品与资本折旧率的差约为8%。大大超过年平均增长率5%。这就是说资本的回收很高,很高的资本回收意味着中国的资本积累水平仍低于达到最大稳态消费水平的那个资本积累率。因此储蓄率还太低,政府还要想办法鼓励储蓄。

我要强调的是,上面的数据都是假设的,中国的国民经济情况可能完全不是这样。不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计算原则和参考启示。

总的结论是,资本积累太高或太低都不能使稳态消费水平最大化。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积累水平使得稳态消费水平最大化。因此也存在一个最佳的储蓄率,从而投资率使得稳态消费水平最大化。而稳态消费水平的最大化就是我们的储蓄政策、投资政策和资本积累政策所要追求的目标。

四、追求相对消费位置的经济效果

相对消费位置是说人们在社会中拥有消费量的名次。追求相对位置是人性决定的,人若不追求相对位置,就不会有比赛和竞争了。在下面给出二种相对收入的状况,你的选择将可以揭示你对相对位置追求的强度。先假设只有你我两个人,并假设一万元收入已足够丰衣足食与享受。再假设同时存在两种收入分配状况。在一种收入分配下,我的收入是一万七千元,你的收入是一万五千元。在另一种收入分配上,我的收入是一万,你的收入是一万二千。你会选择哪一种收入状况下生活呢?如果你选择后一种分配下生活,说明你追求相对收入(即你的收入与我的收入之比)的强度高于追求绝对收入(即你不与人比高低的那个收入量本身)。如果把“收入”二字改成“消费”二字,上例就可以衡量你追求相对消费的强度。

炫耀性消费就是追求相对消费的典型例子,当人们追求相对消费的时候,他所追求的主要是他在社会中所占据消费名次而不是消费本身的内容。当人们追求相对收入的时候,他是追求起初的名次。比方一万二千的收入比一万元实在是更高,但追求相对消费时,他追求的可能是名不符实的虚名。例如我有一万元,你有一万二千元。你的收入比我高,但别人并不知道,这就给我创造了给人以假像的机会,我专捡那些可见度高,显示性强的商品消费,人们从消费的表面上就有可能认为我的收入比你高,比你富。这就是炫耀性消费。

那么追求相对收入和相对消费对经济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首先,追求相对收入和相对消费会造成资源浪费,让我用上面的例子说明为什么会造成浪费。如果我的收入一万,你的收入一万二千。你是第一,我是第二。我岂肯干休?于是去加班,去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劳动赚到一万三千。我第一,你第二,继之你岂肯干休?于是二者无穷竞争。既然一万元已足够丰衣足食和享受。一万元以外的收入不过只有名义上的意义,对整个社会而言,我们二者的竞争不过是相互抵消的浪费性行为而已。我们二者都在投入资源去争那永远也不会改变和增加的两个名次:一名和二名。这些用于争名次的资源投入实际上对整个社会得不偿失,是浪费。因为它不增加社会整体福利反而减少福利。而且二者为名次竞争得透不过气来,人越活越累。

若不是竞争相对收入而是相对消费,其道理仍是一样的。追求相对消费是更直接的浪费。

追求相对位置虽导致浪费,但也不是绝对不好。因为我上面是假设一万元收入已足够保证丰衣足食与享受。但若收入在一万元以下,人们追求相对收入和相对消费就会成为绝对收入增加的强大动力。不断使绝对收入接近一万元。社会作为整体福利就会从收入的绝对量上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一万元为止。超过一万元之后的为名次的竞争,则作为整体从名次上所得的福利为零,为此而投入的资源全部在抵销的活动中浪费掉了。

由此得出结论,在穷国,争相对地位利大于弊。在富国,争相对地位弊大于利。因为富国的人均收入已足够丰衣足食与享受,何必还为名次去争去浪费资源呢?

不过,即使在穷国,那种争炫耀性的消费,那种愚蠢的斗富行为,也仍是赤裸裸的绝对浪费,对提高绝对收入没有什么好处。

更进一步说,即使是在富裕国家,争相对收入的名次也不是在所有的市场结构下都是坏的。例如,如果垄断竞争存在,如果资源投入的回收是递增的,那以我们可以证明,争相对收入的结果有可能是好的,在竞争过程中,人们可能有更丰富多彩的商品可以浪费,有可能得大于失。

标签:;  ;  ;  ;  ;  ;  

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的几点看法_西方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