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几大隐患及解决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园区论文,创新能力论文,解决方法论文,几大论文,隐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科技能力的竞争日益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内容,而科技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制高点,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科技园区的发展更是他们赶上和超越先进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突破口。
1 科技园区发展的新阶段
自从1991年以来,我国共审批了53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园区已经基本完成了以政策优惠和资源要素为驱动的一次创业,正在向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二次创业过度。
从1992年以来,我国科技园区在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交税额、出口创汇等方面都保持很高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9%、49.3%、31.7%、40.6%、49.6%和55.6%。此外,很多科技园区的生产总值已占其所在城市生产总值的20%以上,显示了经济发展的巨大能力,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①。2005年9月19日,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北京出席国际科技园协会第22届世界大会时指出②,尽管科技园在中国只有短短十几年历史,但它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指导下,科技园区开始了二次创业。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指出:“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思路,也有必要对我们以往的创新能力发展进行反思,寻找提升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2 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几大缺陷
我国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发展中还存在以下几大缺陷:
2.1 创新能力远远低于国外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首屈一指的科技园区,它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作为我国科技园区创新困惑的一个代表。中关村科技园区各项经济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与国际科技园区相比,也具有研发人员数量多、园区内可依托的研究机构、院校知识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供利用的创新资源量、创新的基础条件方面,或者说是创新的潜在优势方面。从创新成果、创新效率、创新技术水平等反映企业创新的现实竞争力方面看,与国际成功园区还有不小的差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按照技术成就指数对各国进行排序,美国、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属于领先者,主要特征是处于世界最前沿,并能自我持续发展;香港、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属于潜在领先者,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投入经费培育技术人才,大量传播技术,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作为较少;中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属于第三个层次,为积极采纳者,主要特征是有重要高科技中心,但技术革新传播缓慢且不完善;第四个层次为边缘化者,其主要特征是在技术传播培训的道路上还要长途跋涉,很大一部分人口未从技术传播中受益。而在国际公认的46个技术创新中心中,我国大陆无一问鼎③。
2.2 虽然我国科技园区建设的目的是扶植企业创新,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出现了功能异化④
我国科技园区在建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主要依靠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同时借用可能的国内外资源来推动科技产业化的进程。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发展方针是“以自主创新为主,以吸收引进为辅”。但是在这种发展的背后,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近30个高科技园区在生产电脑,近20个科技园区开发生产电视机,产业结构严重雷同。而且为了招商引资,各地出台了各种竞相压低土地价格,甚至是费用为零的不合理现象。在税收方面更是想尽办法。在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下仍然继续的降低税收幅度。为了能够引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来带动经济发展,有些科技园区用优惠政策为引诱将很多传统产业甚至是污染产业引入到了科技园区中来。科技园区的建设更加像一种地方政府的行为,而失去了作为创新企业集聚地的本质。这种情况也导致在国人的心目中,科技园区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而在国际上,我国的知名园区更是没有几个。
2.3 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在总体经济指标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科技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却没有很好的同步提高。研究开发的投入是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的投入反映了其创新能力的差距。根据夏海均的研究我国科技园区的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和园区外的企业相比较并没有什么优势⑤,这说明进入到科技园区的企业很多并不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目的,这与科技园区的目的和功能定位不符。同时,也说明了科技园区在吸引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方面还有待加强。从企业类型来看,外商和港台资本的研发投入较少,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跨国研发的高创新能力不符。正如左大培等人研究的结果显示⑥,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主要是一种替代关系,而并不是一种重大技术层面的互补关系。因此科技园区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2.4 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成长性优势不明显
从总体上来看,科技园区内外企业的成长都很迅速。但是园区内企业的增长优势并不明显,而且很大一部分的成长是来自园区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内部替代作用,并不反映科技园区的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科技园区企业的数量虽然多,但是成长速度却并不尽如人意。
2.5 科技园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出现下降趋势
科技园区企业的市场绩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企业的经济绩效的变动,另外是园区的产业技术进步能力。竞争力可以用利税/总收入来衡量。技术进步用智能密度(智力密集度=研发人员/从业人员)来衡量⑩。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园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总体上来看是处在一种逐渐下降的情况。尤其是最近几年,一直处在低水平的徘徊。而智能密集度从90年代中期出现下滑,虽然中间出现了一次反复,但总体看来,还是处在一种整体的下滑状态。这些数字都显示了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巨大缺陷。
2.6 科技园区的规模效益不佳
科技园区的投入产出效率可以看做是科技园区经营效果一种最好的评价。笔者以2004年火炬计划的国家级科技园区的数据为基础,以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技活动经费、研究和开发支出、企业数量为输入变量。以园区的总收入、园区的出口创汇总额、园区的净利润为输出变量,利用DEA方法对科技园区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因为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于科技园区的创新产出效果,所以在这里采用的是产出导向的CCR模型进行评价。
从以下表格中显示,在我国科技园区的投入产出效率中,只有10个园区处在相对有效的状态,而大多数的园区处在一种相对无效的状态。也就是说大部分园区能够通过管理水平和创新模式的调整获得更好的产出效果。
从规模有效性来考察,能够实现规模有效的园区数量仅仅10个,而其余的大部分园区处在规模无效状态。所谓规模递增是指单位资源的投入能够获得大于单位数量的产出。规模有效是指单位资源的投入能够获得单位数量的产出,而规模递减是指单位数量的资源投入只能获得小于单位数量的产出。
3 创新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现代技术创新的模式下,创新的效率最终取决于各种力量的协同效果。在科技园区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能力。而三者的博弈结果最终决定了科技园区的创新效果和创新潜力。
我国的科技园区大部分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力量来建立的。这种做法在科技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能够很好地帮助园区在短时期内积累大量的经济资源和要素。对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政府主导的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的“形聚”而非“神聚”。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原有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需要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出现来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发挥更好的集成创新效应。实现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而平台组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科技园区创新平台是一种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支撑性和基础性的组织。能够在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中进行协调的非盈利性服务组织。它能够将园区内外的创新资源进行一种高层次的整合,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一揽子的服务和支持。
根据创新集群和集成创新的理论,组建自主创新支持平台的优点在于:首先,为技术在市场中定位提供了思想指导。如在经济发展波峰期间可借势,力争能在更新换代上有所突破,在波谷期可蓄势,重在发展投资小的新用途型产品。两者都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其次,提供了发展捷径。如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大力引进与国内各种产业关联度高、诱发进一步创新作用强的技术,即丰富创新源的供给,又促进创新技术的扩散,从而形成集群效应。第三,有利于加速技术与市场相互推动的过程。创新平台把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有机结合起来,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加速技术的积累过程,也有利于发展由于集群性而产生的聚合经济效益。
注释:
①科技部统计资料。
②科技日报电子版,2005-9-19。
③《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④祝业经:《科技园区的功能异化和回归》,博士论文,2003。
⑤夏海均:《中国高新区发展之路》,中信出版社,2001。
⑥左大培:《跨国公司及其对东道国经济影响的再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03-05。
⑦根据夏海钧研究和火炬计划数据统计。
⑧根据夏海钧研究和火炬计划数据统计。
⑨根据夏海钧研究和火炬计划数据统计。
⑩周晖:《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3-09。
(11)数据来源于火炬计划统计资料。
(12)数据来源于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