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在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提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外语教学论文,提纲论文,研讨会上论文,外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2—0013—15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的外语教学与研究”,这个主题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谈中国,也可以谈外国;可以谈外语的教学,也可以谈外语的研究;可以谈宏观的内容,也可以谈微观的内容。大会组委会要我作个主题报告,在半个小时以内似乎无法囊括这样广泛的内容,所以,我把发言的范围限制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这个题目不是什么新鲜的题目,我手边就有1999 年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刊载的何其辛、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教授的文章《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1999年9月1日的《光明日报》上刊载的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文章《新中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回顾与展望》,我在发言中的若干数据和论点就引自这两篇文章,并加上我自己的观点。
一、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的现状
《新中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回顾与展望》一文披露了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的一些基本数据:“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我国外语院校和有外语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其中高等外语院校达17所), 外语语种经调整后,现在达37个,已有多所外语院校具有本科复合型专业教学点,其中1所院校已具有5个复合型专业硕士教学点。高等外语专业在校人数已达75500人,比文革前的1965年增加188.75%; 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外语专业本科生约19000人,比1965年年均毕业生数(4800人)增加395.8%。据不完全统计,从1965年—1984年全国外语专业毕业生已累计达15万人;1984年以后,每年全国外语专业在校生已达6—7万人,至1999年已培养毕业生超过25万人;两项合计培养毕业生已逾40万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为我国外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比较好,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热门专业。每年全国外语专业在校生已达6—7万人,这个数字指的是通过高考录取的本科生,还不包括专科生、夜大的在读学生和在各种自考班学习的学生。以大连外国语学院为例,前几年的本科在校生为2000人(今年高考扩招以后,在校生的人数已超过3000人,三年后预计达到4800人),而夜大的在读学生有1700人,参加各部门举办的自考班有3000人以上。以此类推,每年全国外语专业在校生的人数很可能超过2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英语专业。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以后,全社会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全国的中学普遍开设了外语,有些地方的小学也开设了外语,外语教育已经在全国得到普及。每年入学的100多万大学生, 都要通过等级考试,各类高校对外语都很重视,外语程度很好的大学生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按照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英语词汇量是800 —1000,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应该达到的词汇量是4000—5000。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中学生或大学生都能熟练地运用外语,但是,即使只有10%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外语,每年也有10万以上“专业加外语”的人才走向就业市场。
外语专业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是件好事情,全社会重视外语教育也是一件好事情,说明全民的外语素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专业人员或外交人员出国谈判、经商或者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需要带翻译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了。在改革开放以后,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已经改变了过去单纯学习语言的倾向,开始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方向发展。可是,我们仍然不能回避一个问题:21世纪我国的高等外语专业还能像现在那么“热门”吗?
二、21世纪中国专业外语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一些未来学家对21世纪提出了许多预言,观点五花八门,但是不外乎把21世纪说成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高科技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不管其具体概念如何,人们在以下问题上还是有着相当广泛的共识:第一,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必然进一步加快,在封闭和孤立的状态下,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将难以立足。这就意味着,不管愿意与否,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参与国际分工,其经济发展都将被纳入世界经济的体系之中。第二,21世纪人类社会将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和整个政治系统的和谐发展等问题将受到突出的重视和解决。总之,21世纪为中国高等专业外语教学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机遇之一,在当今的国际交往中,英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交际的通用中介语,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the global language)。 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国家,汉语似乎不会成为交际的通用中介语。在信息产业和通信技术更为发达的21世纪,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层次和范围必将进一步扩大,交往的频率必将进一步加快。为了顺利实现这种国际交往,并通过这种交往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外语教育,尤其是高等专业外语教育必然被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而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与支持。
机遇之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未来的21世纪,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不仅需要电脑、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而且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否则,人们所获取的知识,便是残缺的、有局限的。以往,经济、科技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不太重视外语,现在这种状况已有了明显的改观。有的欧洲国家甚至提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至少应该懂得三种外语。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过程中,外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等外语专业教育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机遇之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奋斗目标。一方面,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会有效推动这一进程,从而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不是在短时期就可以完全消灭的,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外语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外语教育,对于那些试图通过到涉外领域乃至国外工作而迅速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的人来说,也将有着较强的诱惑力。这一客观实际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刺激高等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
在看到未来的21世纪为中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21世纪对外语专业教学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外语专业的迅猛扩张与一定时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我国现在开设外语专业的大学有300 多所(占大学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其中包括: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专科类院校。这300 多所大学的外语专业几乎一半是近十年中新成立的。不仅如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开始,外语专业的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自觉控制,就有可能像80年代我国电视机生产线盲目上马、遍地开花那样,到最后大部分工厂停工停产,只有少数企业能站稳脚跟。
第二个挑战,来自外语教育的飞速发展给高等外语专业教育带来的压力。我在前面提到,中国近十几年外语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就国内教育来说,小学(甚至幼儿园)、中学、大学都开设外语课,由于高考和大学等级考试的压力,各级学校都对外语课格外重视,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特别大,外语程度很高但并未接受高等外语专业教育的人数比例逐年提高。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家庭出资将孩子直接送到国外接受教育,使得这些孩子提高外语水平有了更为良好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外语是否非得报考高等学校的外语专业这一问题势必会被提出来。
如何抓住新世纪对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所带来的机遇,回应其挑战,我认为,关键在于改革。
三、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的对策
何其辛等教授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较好的素质。从这一观点出发,该文章对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思路:思想观念的转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材建设,非通用语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认为,这篇文章提出的外语专业人才特征和改革思路是言之成理的。我还认为,为了实现21世纪高等外语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并力争有所突破。
第一,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高等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纯粹外语工作者”,如果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来看,他们往往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外语教育、外语翻译等工作;另一种是必须使用外语的专业人员,他们使用外语从事着外交、经贸、法律、新闻、旅游、科技等工作。在面向21世纪的大背景下,培养“纯粹外语工作者”也不能单纯教授语言文学,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涉及文化的研究;培养“必须使用外语的专业人员”,更应该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总的原则。到目前为止,我国外语专业已经形成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非通用语种+英语,双学位。这种改革进一步解决了外语教学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适应问题,也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肯定。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外语专业教学要努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有几个认识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受人才市场变化和学生意愿等多种因素制约,没必要也不可能追求一种统一的培养模式,而应该正视多样化的潮流,在保持外语优势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多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形式。二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定要落实在课程上,不应把课程的调整看作是外语专业教学的危机,而应积极地把它看作是外语专业教学新的生机。因为,一些结构性的调整很可能带来全新的功能,学校今天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所作出的课程结构调整,必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改善,理解翻译语言信息的能力得到强化,这完全可能使学生的实际工作和生活能力发生实质性的飞跃。因此,外语专业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统一思想认识,不失时机地从根本上实现由培养单一语言文学型人才向培养具备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拓宽人才培养规格,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第二,努力培养能力素质型人才。1999年6月,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内学者常常把学生的素质归结为四个方面: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也可看作是对“素质”的一种解释。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提出未来人都应掌握“三张通行证”,一是学术性,二是职业性,三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这也算是对“素质”的一种理解。这些观点对于理解素质教育都是很有帮助的。我认为在素质教育中,应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会做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确定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事业终生奋斗。二是学会学习,能够终生积极、主动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并努力创造新知识,为科学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学会生存,既能掌握一般的生存技能,又能掌握特殊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中宠辱不惊,镇定自若,把握自我,实现自我,并超越自我。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能力,在深刻理解本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对世界问题和人类命运予以关注,勇于为人类共同进步承担责任,能够积极有效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向培养能力素质型的人才发展,不拘泥于跟某一种专业“复合”,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个飞跃,也是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的根本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