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与地理教学_创造性思维论文

创造性思维与地理教学_创造性思维论文

创造性思维与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呼声很高。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核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通过它可以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高级水平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是:(1)积极主动性。指探究创造性问题积极主动,思维活跃,甚至达到着迷的程度。(2)求异性。探求问题,寻找答案时,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思想一方法,往往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3)发散性。是不按固定的逻辑顺序,而是多方位,多因素,多变量考察问题,提出多种设想。(4)独特性。能产生新结果,如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等。

从创造性思维特点看,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创见地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也属创造性思维。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虽然现在较难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将来必定会结出丰硕成果。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内部动因。受好奇心趋使的行为就是探索,探索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中学地理教材,既包括自然地理,又涉及到人文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这也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很好的素材。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而且还要创设一些条件,逐步把这种好奇心引到求知欲上来。例如,我们在讲“地球在宇宙中”这章内容时,学生初次接触到天文伞这个教具,兴趣极浓,争相观看,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积极启发学生去探索:“你能在星空里找到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吗?”、“牛郎、织女真的能相会吗?”然后逐步引导到“北极星是在我们的头顶上吗?”、“南半球能看到北极星吗?各纬度上北极星高度都相等吗?”、“北半球的星空围绕北极星作什么时针方向运动?”等难度较大的问题上来。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章内容学了之后,许多学生夜晚都去观察星空,几乎能认出我们地区夜空中所有的星座。有的达到入迷入痴的程度,自行设计了简易的测纬仪,测出当地的纬度。并利用测纬仪测出我们地区四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去年报刊上公布了彗星撞击木星的消息,他们议论纷纷,情绪高涨。紫金山天文台在我市黟县设立了观察站,许多同学利用暑假,自费到70公里之外黟县观察站参观,并向有关专家虚心请教。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思维始于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提出带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如我们在采用“问题解决法”学习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过程中,有几位同学就提出了“基塘农业”是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的自然条件而创立出来的一种生态农业形式,我们黄山市是山区,怎样根据我们这里的条件和经济条件创立出一个适合我们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呢?问题提出来了,教师鼓励他们去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调查和实地考察,撰写出了《黄山市生态农业开发的初探》小论文,参加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小发明、小论文比赛,荣获一等奖。

三、运用地图,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想像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本身就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性质,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

创造性想像是各种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想像的参与。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思维和创造性想象高度结合。创造性想像参与后,从而能够结合过去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新形象,提出新假设。

不论是直觉思维,还是创造性想像,产生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丰富的表像储备。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术”、“无源之水”了。所谓表像,就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形象,被人们感觉后在头脑中保存下来的痕迹。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时空非常广大,地理现象也十分复杂。对于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学生不可能都亲身去感知获得表像。而地图具有直观形象特点,“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对地图的观察与应用,能头脑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像储备。地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识图、读图、析图、用图,就能使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稳定的地理表像,为创造性想像提供充足的“原料”。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迁移成为直觉思维的原型启发,促使迅速产生灵感。

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力和集中思维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集中思维。是把解决问题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而形成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从一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发散性思维概括为三个特性:流畅性(智力活动灵敏、畅通无阻、在较短时间里发表较多的观点)、变通性(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定式束缚)和独特性(从前所未有的新概念、角度去反映事物,认识事物,形成对事物超出寻常的见解)。

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认为主要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方面着手。课堂教学要多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如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法”、“范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放而灵活地思考。如围绕“找出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假如黄赤交角为0°,会引起哪些方面地理现象的变化”之类的问题,尽可能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找出答案来。

教师设计的地理习题,要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重视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练,多设计具有创造性的习题。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自己编题。在习题训练中,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组织讨论,广开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解。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紧密联系的。面对一个新问题,先发散,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集中思维的作用是在众多的方案中,经分析、推理论证,得出最佳方案。可以看出,集中思维是多种方案与最佳方案的桥梁。所以集中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作用不可低估。

五、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小创造”活动

第二课堂教学包括野外考察、春游、野营、参观、社会调查、地理讲座、课外兴趣活动等,由于没有考试升学的压力,学生也不必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因此更适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关心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人口增长、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今年我校有位同学在进行社会调查中,看到新安江上游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萌发了进行治理的设想,写出了《新安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小论文,获得了安徽省青少年小发明、小论文比赛一等奖。

教师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重视他们创造性成果,珍惜学生每一点创造性的“火花”。对取得成果的学生来说,中学时代的创造成果往往使他们终身难忘,成为以后前进道路上的动力。如我校有位小论文曾在全国获奖的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就发表了好几篇论文。他在给教师信中写道:“是第二课堂中地理小论文的撰写,把我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标签:;  ;  ;  ;  ;  

创造性思维与地理教学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