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问题与新闻报道发展趋势的思考_民族问题论文

新时期民族问题与新闻报道发展趋势的思考_民族问题论文

新时期民族问题的发展态势与新闻报道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报道论文,新时期论文,态势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民族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解放的要求和民族主义浪潮风起云涌,纷繁复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巴以冲突,虽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在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和第二、第三世界的国家中,民族问题也日趋突出,局部地区之所以动乱不止,其中大都与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有关,特别是科索沃战争、车臣战争的相继爆发以及“9·11”等一系列恐怖事件的发生,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因此,做好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新闻报道,对“全世界都有指导意义,都有示范作用。”

一、新时期民族问题发展的主要态势

(一)信息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的发生具有多重对象的趋势

当今世界,新闻传播日益国际化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增强,民族问题的发生范围也趋向国际性。我国有30多个与境外相同民族相邻而居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与境外的同一民族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这些民族在国内发生的问题必然牵扯或很快传播到国外;国外的问题也必然要反馈到国内的同一甚至更多的民族。因此,在对外宣传与报道上,由于民族问题最容易爆发,也最容易被利用,西方一些少数国家也总是利用民族问题做文章、干涉别国内政,使民族问题超越国境成为可能。在国际上,由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热点”问题。由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民族兴衰等方面的因素,一些很小的矛盾纠纷积聚演化,最终导致爆发超族界、超国界,跨越了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的国际性问题。其自身发展的趋向,也受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观念、不同舆论、不同程度的参与、决策的影响。在民族问题上以往采取闭关自守封锁信息或以武力镇压等手段已成为过去。民族问题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是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但是,民族问题无论发展的态势多迅猛,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其本身仍然有着民族性,有着一个最具特色的发生形式和最有地方特性的发生范围。民族问题既不等同于别的社会问题,也不可能摆脱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色,一下子走到国际性上去。这是由一个民族的基本构成条件决定的,没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就没有民族,就不可能发生民族问题。旷日已久的巴以冲突虽然是令全球仍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其最初发生和现在冲突的焦点,仍然是在阿拉伯半岛这一民族的“共同地域”上,而不可能发生在别的民族地区;在科索沃及车臣所发生的一些民族问题,往往是由于某些人对特定地区少数民族的特定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不了解和不重视而引发的,最后酿成世界关注的一场场战争。因此,往往越是国际性的大问题,越是和最初的民族性有关。

(二)信息多元化:在形式上民族问题的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

民族问题作为一种和民族与生俱来的社会问题,其自身的中心和所代表的力量随着信息多元化及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动。在形式上,民族问题的存在方式也越来越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民族问题已经涉猎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并向着各个领域继续深化,形式多样具有不同的性质。其次,民族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世界局势的晴雨表,有什么样的世界局势,就有什么样的民族问题,二者相互交织、互为参照。

在新闻报道中,既要观察到民族问题的多样性,同时也要注意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在一些看似迥然有别的民族问题之间,又有它内在的联系和历史的继承性,眼花缭乱的背后掩盖着的往往是纠缠在民族之间的多年积怨,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制度之间原则性的争斗,或者是折射在民族心理深处的某些民族情绪、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它们时时在寻找着表现的机会和发泄的渠道,使民族问题带有更深的内涵。如印度的锡克教问题,就是历史上印度教派之争的延续;我国面临的西藏问题、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等问题,则与国外敌对势力有关。因此,进行多层次的、客观的新闻报道,辨别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安定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三)信息网络化:在内容上民族问题越来越趋向多极化发展的态势

在信息化历程中,网络的发展状况尤为引人注目,因特网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在内容上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反动言论、西方自由的思想意识等信息,通过因特网渗入进来,它们借助民族问题中某些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借助民族问题中最敏感、最易激化、最隐蔽、最易被忽视的问题挑起冲突,使民族问题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同时也是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从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可以看到,如果重视和关注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与宣传,对这些敏感的又常为人们所忽视的民族问题加以高度的重视和正确的引导,将有可能避免许多由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

从民族问题多极化发展的态势来看,带有国际性的重大民族问题最敏感,而地方性、小范围的民族问题最隐蔽,最不易发现;从民族问题存在的形式上看,信息的多元化使得最近发生的、花样翻新的民族问题最敏感、最引人注目;过去发生的与现在仍有联系的最易被忽视掉;从近几年传播媒体出版界连续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看,对民族问题的忽视现象仍然存在,对民族政策、民族知识、民族历史的宣传教育仍然不够,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力度,对促进民族团结、加深民族间相互了解意义重大。

在民族问题上对同一性质、同样内容的民族问题,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由于不同的引导和处理方法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俄罗斯、南联盟早期对民族问题听之任之,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没有采取有力的手段,最后导致民族矛盾不断升级,致使西方一些国家乘虚而入,对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横加指责干涉其内政,1999年5月美国同北约一起打着民主、人道、人权的幌子,悍然空袭南联盟,推动霸权世界的战略。这不能不说是处理民族问题失败的一大教训。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民族地区的大众传播事业。因此,加强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不仅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民族问题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促进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民主化、法制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民族问题是民主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积极开展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平等、提高民族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民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在现实生活当中更多地是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划分的。因此,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矛盾冲突的负效应,一方面表现为由于各民族彼此间的文化模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等等不同所带来的彼此不理解、不尊重而产生的误解、摩擦与隔阂。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如果忽视了民族受众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将会导致矛盾冲突激烈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由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不同等等因素所带来的经济交往中因交换不公引起的利益冲突。新中国成立后,消灭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导致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但各民族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同样会出现经济文化两个方面矛盾冲突的负效应,这种矛盾性质的基本转变并非矛盾的彻底消失,过去那种或者否认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民族矛盾,或者将民族问题的实质等同于阶级问题的“左”的错误观点,从认识根源上来说,就在于把矛盾性质的转变混同于矛盾的消失,这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是极为有害的。

因此,要特别注意在民族交往过程中这种对立统一的双重效应。了解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利用现代化信息传媒手段,增加各民族间的共同性,使差异性的存在不仅不妨害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共同性的增多,而且会促进共同性发展的多样性。即不是哪个民族“同化”哪个民族,而是各民族相互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的多样性,以坚定正确的政治主导思想,利用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各民族人民的自我意识服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加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真正做到谨慎地对待民族问题的敏感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的不断完善。

深入细致地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挖掘反映民族精神、宏扬民族文化的新闻题材,才能谨慎、稳妥地处理好民族问题,尤其是处理好那些过去不曾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才能引导增强各民族的开放意识,尤其是落后地区少数民族的主动开放意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质量,才能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富国强民之路。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时,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语言文化,我国二十几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本民族文字,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是我们党和国家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据90年代中期的一份调查资料统计,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在电子传播媒介方面已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壮、彝、傣、傈僳、景颇、拉枯、哈尼、瑶、佤、纳西、白、羌、布依、水、侗、柯尔克孜等23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节目,办有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的广播电台(站)达107个,电视台141家;据2000年报刊简明目录统计,在印刷传播媒介方面已有蒙古、朝鲜、维吾尔、藏、哈萨克、彝、柯尔克孜七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报刊在全国正式发行,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特色的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1987年5月27日至6月2日,在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第一次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一次民族受众调查,从新疆地区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入手,对各民族受众的视听习惯、视听兴趣以及视听需要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采用统一问卷、直接面访的方式,为新疆地区的新闻媒介在如何办出民族特色方面,提供了很多改革的依据。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与宣传有利于区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现象的本质差异,真正做到谨慎地对待民族感情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正确对待民族问题的敏感因素。

在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区分新闻报道中宗教信仰与民族问题之间的异同。宗教信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萨满教及东正教等。据解放初期统计,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可见,宗教在少数民族当中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对宗教信仰,我们党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采取了信仰自由的政策,加之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群众性及复杂性,又决定了我们党所采取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长期性。但由于宗教问题往往都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复杂性的重要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积极稳妥地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在遇到宗教问题时,要划清几个界限。首先,划清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界限。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一些少数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只是宗教问题,又是民族问题;划清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界限,宗教信仰不是形成民族的标准,也不是划分民族的界限,不能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混为一谈;划清正常宗教活动与违法犯罪活动的界限,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保护的是正当的宗教活动,但坚决打击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利用宗教或披着宗教外衣所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划清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的界限,宗教是一种信仰,而封建迷信是愚昧人们的一种精神鸦片,与宗教信仰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政府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坚决打击以扰乱国家秩序为目的的封建迷信活动及邪教组织活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实践的发展,对民族问题本身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加强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也是民族问题多极化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中才能逐步解决,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正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是解决好民族问题的最好途径之一。由于民族差异的存在,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将要长期存在。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同时党和国家强调民族地区的改革要坚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适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特殊政策和实际步骤。因此,将民族问题的研究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与宣传结合起来,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依据。

[收稿日期]2002-12-19

标签:;  ;  ;  

新时期民族问题与新闻报道发展趋势的思考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