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市场:变化、问题、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城市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商品市场是指空间位置相对集中在城市的商品市场,是相对于农村商品市场而言的。城市商品市场从供求格局、市场导向、商品经营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制约和影响农村商品市场,从而决定着整个商品市场的发展方向,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重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对中国城市商品市场的发育目标及对策,从分析其结构、特点、变化等入手,逐层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商品市场的历史性变革
(一)市场机制变革。首先是城市商品市场的价格机制已初步形成。城市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大多数已由市场调节,仍由计划调节的种类已为数不多。至1993年底农产品只剩下专卖的烟叶、定购的棉花和小部分粮食(约占商品粮总量的1/3);工业品出厂价格由国家定价的比重不到1/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中实行国家调拨价的比重降到28%。市场价格已是价格形成的主要形式,市场调节成为城市经济的基础性调节。其次是城市恢复了集贸市场和期货市场。到1992年底城市已有集贸市场1.45万个,年成交额达1583亿元,并涌现了一批年成交额达10亿元、辐射面甚广的批发市场,如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沈阳五爱市场、成都荷花池市场、石家庄南三条市场等。期货市场已建立40多个,其中相当部分符合现代期货交易标准。如郑州粮食交易所1993年5月开业,当年就成交期货合约135万手(1手为10吨),按交易日计算每天1万多手。郑州价格已在全国起指导作用。该交易所开通了同路透视、美联社、中国卫星广播通讯公司、全国公共数据交换网、商华网络联网的5条报价系统,交易所、结算中心、会员经纪公司之间的关系也符合国际惯例。生产资料也涌现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交易所,如上海金属交易所、南京石油交易所等。三是城市市场的管理和监督走上了正轨,各大城市已在注意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监督,把商品交易置于法律、法规和政府的监管范围之内,城市集贸市场已颁布市场管理办法,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全国性法规也在制定之中。
(二)经济成分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商品市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开始向以混合所有制为主转变,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到1993年底,在零售商业中,私营、个体商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已居首位,分别占84.6%和51.9%;集体商业居第二位,分别占12.2%和30.2%;国有商业退居第三位,分别占3.2%和17.9%。但在批发商业中,国有商业和集体商业仍占绝对优势,商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国有商业分别占45.3%和65.9%;集体商业分别占45.5%和32.9%;私营和个体商业分别占9.2%和1.2%。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是城市商业经济结构开始从单一所有制向混合所有制发展,即一个企业内既有公有制成分,又有私有成分或外资成分。1992年全国合营商业机构达3125个,从业人员57276人,其零售总额达80.3亿元,超过了50年代公私合营商业的零售水平。
(三)流通体制变革。城市流通体制改革初步实现了5个一体化。一是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经营一体化。在生产资料被承认是商品以后,城市商业、物资完全分割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大部分城市已实现交叉经营,商业、物资的流通管理机构已逐渐合为一体。二是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市场一体化。单纯从事商品经营的大型流通企业已为数不多,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流通成为商业企业实现正常运转、获取最佳效益、扩大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互补手段,资金、科技、信息、劳动力、房地产、文化、艺术等都纳入了商业企业的经营范围。三是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随着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城乡商品市场开始向一体化变革,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商品交流的发展,各种商业企业在城乡、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标志着城乡商品流通在逐步走向融合。同时,农商、农工商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更推动了城乡商品流通的一体化进程。目前,许多大型集贸市场都设在城乡结合部,如果不从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已分不出是城市商品市场还是农村商品市场。四是内贸外贸一体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商品市场主体纷纷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促进内外贸的结合。特别是许多具有进出口条件的国有商业已获准取得外贸经营权,积极组建大型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把触角伸到国外,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内外两种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逐步向国际市场对接。五是批发零售一体化。“三多一少”的流通格局促使城市批发商业企业打破层层调拨、坐堂等客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批零兼营的新兴商业企业,积极开展零售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同时,零售商业的自主选择性也增大,在强化零售功能的前提下,也向批零一体化转变,既做好零售服务工作,又搞好专业化经营和批发。还出现了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联营组建的批零集团,利用契约关系强化其批发功能,利用批发功能带动零售业务的扩展,开发连带性、系列性、配套性的商品经营。
(四)组织形式变革。一是组织形式网络化。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多功能、多形式、多渠道的批发流通网络,成为全国商品流通的枢纽,掌握着商业经济的命脉。在许多大中城市建立了开放式的新贸易公司和专业批发组织,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综合商社。各个行业中,独立的批发商与代理批发商共同发展,中介商业十分活跃。在零售领域,形成了以大型百货大楼、超级市场、专卖商店和连锁商店为依托的、多渠道、多形式的零售流通网络,较好地发挥了繁荣城市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引导生产和消费的作用。二是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化。大型商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跨地化发展,不仅营业场所大大扩大,而且在开辟新的商品经营领域,向集文化、娱乐、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现代化购物中心发展,并把经营空间扩展到其他地区,如在其他城市开设分店,搞协作联营等。三是中小型商业企业连锁化。在大型商业企业进一步扩展的情况下,中小型商业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开始走向联合,实行资金、商品、商号的联合,以连锁化的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抗衡。
(五)经营方式变革。上述变革带来了城市商品市场在商品经营方式上的变化,如一业为主与多种经营相结合、固定经营与流动经营相结合、单体经营与连锁经营相结合、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相结合、批零经销与直销传销相结合等。有的商业企业还采取了寄售、典当、转让等多种信托经营方式。在企业经营方式上也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城市商品流通就可实行,如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国有民营、联购联销、代购代销等都成为增强企业活力的手段。同时,在社会生产进入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时代后,形成了以自助消费为特征的消费主流,城市居民在购物时要求节约时间、体现消费者权益,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而使自助购物方式风行于各大中城市,从服装日用小百货到日用小食品,从零售到批发,逐步向自助购物方式发展。
二、中国城市商品市场发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城市商品市场发育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商品市场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市场结构不合理,供求不平衡,商品短缺与商品积压并存,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迟缓,科技、信息、教育、劳务、文化等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极低;部分商业企业经营机制未彻底转换,经济效益不理想,发展困难很大,许多批发企业亏损,个体、私营商业比重偏低,上不了规模;不少企业规模经营观念淡薄,还热衷于提篮小卖,全国最大的物资企业年销售额刚过100亿元,最大的商业企业年销售额还不到100亿,而日本九大综合商社年销售额都在500-1000亿美元,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现象还比较突出,地方保护主义尚有势力,市场法制不健全,市场行为不规范,名牌商品市场发育不良,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两大类市场发展不平衡,生产资料市场较之消费资料市场相对滞后,现货市场比较发达,而期货市场还刚刚起步;流通手段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建设都还很不适应,表现为服务功能还比较低下,辐射能力较差,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盲目上马,有些市场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市场出现有场无市的现象;商品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存在很大差异,价格体系还没有同国际惯例接轨,内外贸易分离的状况尚无大的触动,国内市场对外开放还受许多政策的限制等。
(二)中国城市商品市场发育的基本对策
1.加快改革步伐,实现经营规模化。首先要尽快使城市商品流通体系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彻底纠正“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和商业单纯安排市场供应的“自我服务”观念,树立起“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新观念。“三大”的主要特点:一是更大的贸易自由,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推进内外贸紧密结合,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二是建立起现代化流通企业制度,有一批规范化、现代化的大型企业集团、综合商社和连锁商店;三是实现社会经济商品化,包括货币、证券、劳动力、房地产、科技、信息、文化、艺术等都纳入商品交换范畴,各类要素市场发育完善,商业中介活动兴旺活跃,从而促进城市商品市场向高层次发育;四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的商业所有制结构,城市流通管理机构突破按行业分设主管部门各成封闭系统的状况;五是商品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对市场实现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六是更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和商业组织,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流通设施和管理手段。
城市国合商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在撤销商业行政主管局,成立集团公司的基础上,逐步转变为行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控股公司,把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变成控股企业,各种不同所有制可互相参股,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市场经济通行的董事会制和按股分红制;小型商业企业区别不同情况,部分转为国有控股企业的连锁店,一部分面向社会拍卖或出租,或实行“国有民营”;所有企业都应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再加上自生自灭,都可依法破产和互相转让、吞并和收购,加快经营规模化、企业股份化和组织集团化的步伐。城市各类批发企业都要在转轨上下功夫,要通过母体裂变、多种经营、联合、兼并、改组、破产等多种形式重组城市商业批发体系。
要深化城市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建立开放的多元化的要素市场。在发展现货市场的同时,有步骤地发展期货市场。选择部分商品兴办影响大、辐射面广的商品交易所,按国际规范实行会员制、标准合同制、中央结算制和保证金制。要强调流通与生产的分工,把产品销售从生产系统中分离出来,生产资料流通要广泛推行代理制。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乡镇、合资、外资等非公有制商业,创造规范的、一视同仁的竞争环境,将国有商业企业真正推向市场。没有各种非公有制商业的充分发育,就不会形成完全充分的竞争,没有真正意义的竞争,就不会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但是,城市商品市场又不是完全放任的市场,而是政府可以调控的市场。国家要对重要的商品进行供需总量平衡,组织必要的储备,建立市场调控基金,通过对大型企业集团、跨地区性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控股等手段来调控全国城市的商品市场。
2.合理规划布局,实现设施现代化。要将商业网点布局和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根据城市规模、购买力水平以及流动人口聚散等因素合理确定商品市场建设的规模、结构和档次,形成不同层次的商业服务中心。逐步改变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提高商业设施装备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第一层次是搞好居民小区的商业网点布局,动员社会力量发展零售网点和集贸市场,方便群众生活。
第二层次是建设好各地段的商业服务中心,即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配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在城市各区段以及名胜旅游区建设空间配置网络化、功能齐全、设施现代化、网点大面积聚集的区段商业服务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购物街,成为区内外顾客和游客集中购物、消费、娱乐的商业场所。
第三层次是建设城市“中心商务区”(CBD)。城市布局的调整必须以土地市场为主要调节手段。要充分运用级差地租原理,发挥各产业在使用土地上的边际效益,促使商业、金融、娱乐等高收益行业自然聚集于市中心黄金地段。要以房地产开发为手段,国内外招商成片批租,通过土地置换,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功能,这是城市功能的完善和集中,也是城市商品市场极化的标志。只有当这些功能在城市某个地区聚集到一定规模,形成与城市其他部分性质不同的特殊地段,且成为区域发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核心时,城市商品市场向外辐射功能才能得以形成。
3.调整经营结构,实现商品多元化。这不仅是城市商品市场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本市产品得以在全国流通和打入国际市场的前提。城市商品市场的变化应紧紧跟上城市消费风潮的变化。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居民消费出现了七大变化,即消费需求由供给型向选择型转化,消费渠道由单一型向多渠道型转化,消费水平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化,消费模式由雷同型向多样型转化,消费行为由实用型向感情型转化,消费领域由狭窄型向宽广型转化,消费方式由乡土型向国际型转化。因此,城市产业结构和市场经营结构的调整,就要适应这种消费多元化、高档化、国际化的需要,改变商品档次低、式样旧、包装差的落后面貌,重点开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创汇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产业和产品;商品经营要从大批量进货向“小批量、多品种、勤变化”转变;要下大力气更新换代大部分种类的商品,家电、日用品和食品要注意功能设计和人性设计;要讲究商品的外观造型,改进商品包装,树立品牌形象,努力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和名牌商品比重;传统农产品要从粗加工、无商标、无包装向精细化、品牌化、包装化发展。
4.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管理科学化。城市商品市场在管理手段上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这是我国城市商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提高规模效益和宏观调控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零售商业方面,要逐步实现微机化、条码化和电算化。条形码技术,识别速度快,准确、经济、方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应运而生的,它进一步满足了市场对信息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国内商业走向世界市场的通行证。
在批发交易方面要求大型专业市场具有远程、高效的国际性传输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应与进场客户微机联网,能为各种客户提供市场行情等信息,而且中心的信息数据库必须与国内其他信息数据库联网,以增强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期货交易更需完备的、现代化的、国际性的结算、信息与传输网络,具有更完善的网络技术及先进设备计算机信息系统。
5.拓展辐射功能,实现流通网络化。交通和区位优势是城市商品市场赖以依托的主要优势。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拓展流通功能,扩大商品市场的集散和吞吐能力。要跳出狭隘的地方圈子,大力组织跨省甚至跨国的贸易往来和商品集散。要建立跨地区购销、集约经营、多功能服务,辐射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以商品集散和吞吐为主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形成纵横交错的大流通网络。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的原则下,重点建立全国性的机电、汽车、棉花、酒类等大型专业市场。特别在一些城市群组成的经济区域,如江苏“苏常锡”地区、湖南“长株潭”地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等,要发挥城市的群体优势,组建统一的商业批发网络、商品零售网络和商品运输网络,加快在各城市结合部大型集散市场的开发。
为了实现流通网络化,还必须尽快改善城市的交通、水电和通讯状况,拓展和健全物流设施,使物流辐射能力和商流辐射能力相一致,以推进商品市场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在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当部分交易是通过无形市场来进行的,如各种期货交易、函电来往交易、无纸贸易等,这就必须加强市场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要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相配套。就大多数城市目前的情况来看,要特别解决好商品流通的这些“瓶颈”问题。还要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的金融网络,完善包括信用卡、票据和资金结算、外汇交易、证券交易等在内的金融服务系统。
6.发展外向商业,实现贸易国际化。发育城市商品市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商业,首先要彻底改造目前的外贸体制,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要允许具备进出口条件的商业企业拥有进出口权,鼓励企业通过合资等途径获取外贸经营权。在发展商品贸易的同时,大力服务贸易、促进资讯业、广告业、会计业等服务业的国际化。放宽对商业资本、商品、技术、劳务等的进出口限制,打破内外贸易分工的格局,外贸企业和商业企业都具有大致相等的权限,没有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差别。外贸企业要加快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进程,发挥外贸企业对国际市场信息敏感的优势,通过自办、联营、控股、参股等方式,大力兴办出口创汇型实业。要打破外贸收购的行政区划限制,使大中城市成为区域性出口商品的集散地。招商引资应由集中指向生产领域逐步向商业、市场、流通倾斜,应允许外资或中外合资在大中城市办零售商业,并鼓励外地资金和其他产业资本向城市商品市场投入。要逐步取消对大部分商品价格的管制,捅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藩篱,使两种市场的差别降低到最低限度。要逐步缩小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在政策上的差异,应允许内陆大城市设立保税区、铁路自由港和航空自由港,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形成自由贸易区。
外向型商业有两种形式可以尝试。一是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如组织商品出口、扩大劳务和期货贸易,到国外投资办店,从事第三国贸易等。二是请进国门,如从国外组织货源向国内进口,开展易货贸易、承揽代理业务,引进外方先进技术、资金,开办合资商业企业,直接对外商租赁、承包,聘请外方专业人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等。还要大力发展创汇商业,包括设立外汇商场、免税商店、开展小额对外贸易、门市零售收取外汇、建立收取外汇的综合性和专业性邮购商店,以及开发旅游商品市场,优化对外的餐饮、宾馆、导游等服务事业。组建企业集团应逐步向跨国化经营发展,要以具备进出口业务自营权的商业公司为龙头,发展内外贸兼营的,以资金为纽带,收购兼并为主要手段的跨国公司、大型综合商社,并与外向型工业、外向型农业、外向型科技融为一体,建立稳固的出口商品基地,发挥规模优势,提高城市商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