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纺织服装质量的规管措施论文_李顺子

试论纺织服装质量的规管措施论文_李顺子

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510623

摘要:提高纺织服装质量的必要性,通过监督来解决技术障碍。分析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现状和不足。最后,文章论述了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督改革的措施,指出应尽快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检查监督制度和机制,从而使我国的纺织服装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用优质的国产产品突破了层层技术壁垒。

关键词:纺织服装;质量;监管;改革

1引言

从2008年元旦起,欧盟全面取消了对中国出口的10种纺织品和服装的数量限制。根据中美双边协议,2008年底后,美国取消了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单边配额。2009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真正进入了无配额时代。摆脱多年配额制度的束缚,国家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必然面临来自同一纺织发达国家的更多贸易摩擦和激烈竞争。毫无疑问,这将对该行业及其国际贸易秩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质量监督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配额制度的演变

纺织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历史悠久。18世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纺织业。由于纺织和服装业对投资的需求较少,许多新独立国家将纺织和服装业作为工业化的主导部门和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因此,大量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纺织品涌入国际市场。由于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的竞争价格,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进口纺织品。于是,国内的纺织业无法承受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的竞争,要求政府对纺织品进口实行配额限制,以保护全国的纺织业。

纺织配额是在1961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GATT)主持下签订的《国际棉纺织品贸易短期协议》(简称:STA)中产生的,1962年GATT棉纺织委员会又主持签订了《国际棉纺织品长期协议(简称:LTA),这使配额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GATT委员会建议各国以缔结国家商品贸易协定的方法来一揽子解决多种纤维产品的贸易问题,1973年12月20日签署了《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也称《多种纤维协定》。该协定有效期限为4年,后分别于1977年、1981年、1986年被三次修改延长,1991年后又被三次简单延长,一直到1994年12月31日才最终结束,历经21年,成为管理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时间最长的多边贸易协定。1994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努力下,将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纳入自由贸易轨道已成为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反复谈判达成的纺织品和服装协定已成为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该协议于1995年1月1日生效。目的是最终将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纳入关贸总协定调整的范围,最终到2005年取消配额,实现进一步自由化的目标,同时废除协定本身。

(二)有必要处理技术障碍,通过监督提高纺织品和服装质量

免配额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所有纺织品的国际贸易都可以不受限制或不受阻碍地进行。相反,由于各种原因,美国和欧盟仍然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设置了持续的限制,或者启动了一种特殊的保障机制。

技术壁垒是一类非关税壁垒。以技术为支撑,以保护环境、保障人身安全为宗旨,中国在实施贸易和进口管制时,颁布了法律、法令,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提高进口产品的进口难度。最终实现维护国家安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例如,2008年,布什总统签署了《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欧盟的《达成条例》等,在染色后使用化学材料加工的化学染料和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会受到极其严格甚至苛刻的限制。

面对世界上众多的技术壁垒,中国企业必须积极突破这些壁垒,但积极突破这些壁垒的并不是一家企业或两家企业自己。因为公司的业务活动无法涵盖其需求的所有方面,所以公司仍需与市场上的其他公司进行交换。因此,打破壁垒需要所有相关企业的合作和共同发展,而这种合作需要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目前,我国的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建立统一的预警机制。政府的监督没有到位,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产品质量没有根本改变,企业缺乏群体竞争的优势。这不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增加贸易摩擦的可能性。目前,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无法适应原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而应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加以应对,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生态意识,突破各国技术贸易壁垒。

2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质量监管措施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的政府监管主要依靠生产许可证制度、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产品安全认证制度、出入境检查和市场抽查制度。

(一)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督的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设立了质量检验、质量检验、商品检验等机构,对纺织品质量进行监督检验,以监督纺织品的质量,规范纺织品市场。这些机构的存在对国家对纺织品质量的宏观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入世后,政府的监管方式逐渐与国际接轨,部分监管职能逐步向中介机构过渡。得到政府批准或授权的第三方组织开始接受业务佣金并对其产品进行评估。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标准,调整法定检验目录,对生产、流通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同时实行制度认证,采用国际标准标志,通过生产许可证规范市场。

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修正)》(以下简称《商检法》)和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方式和实施检验的内容。《商检法》第六条“商品检验”是指确定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合格评定程序包括:抽样、检验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各项的组合。监管是指政府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的政府规制。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频现质量门事件,内销产品被工商抽查不合格后勒令下架;出口产品被要求召回或遭到索赔;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投诉等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这都表明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纺织服装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例如,尽管中国于1998年颁布了若干法律法规,禁止使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和甲醛,但这些方法和标准与国际最新发展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技术问题上,中国的标准体系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比也相当混乱,虽然数量众多但水平较低。无法为纺织品出口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

2.政府没有检查源头,导致产业链末端的产品质量下降。纺织产业链较长,纺织服装生产工艺较长。上游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下游产品的质量。因此,控制纺织品的来源质量是关键。然而,我国监管中缺乏相应的措施,导致了前端产品对后端产品质量的影响。

3.缺乏适当的纺织品出口市场准入制度。

4.检验机构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法》第十九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各检验机构的检验水平差异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抽检结果。

5.企业成本相对较高。商检费按货值的1.5‰计算,还有内在质量的委托检测费及商检人员的检验交通费。

3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管措施改革研究

建立新的出口纺织品检验监督制度,将对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产生重大影响。商检部门可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制定新的检查监督措施,确保出口纺织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发生纺织品贸易摩擦。

(一)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国际标准的步伐,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体系"环境标准"是国家对基于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况的要求。(c)界定环境保护的环境要素和某些技术要求的规格,同时考虑到该国的自然环境特点、科学和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条件。其主要内容为技术要求和各种定量值。它可以为环境法其他规范的实施提供准确、严格的限制,为确定行为是否合法提供法律技术依据。环境标准是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体现。在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中,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标准竞争中。因此,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眉睫,这将有助于我国出口企业突破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绿色防线”可以在中国建设,低于中国环保标准的进口产品将在国外被拒绝,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建立完善的环境法规体系,建立我国的环境标识认证体系,加快国际环境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监管的主要方向。

(二)加快信息建设,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1990年代以来,以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纺织品的生产和管理。受制度、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等方面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及时了解和把握国际市场的最新变化,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企业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个别纺织和服装企业毕竟权力有限,获得信息的机会有限。因此,各国必须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源以及广泛和可利用的渠道,向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企业不了解情况,不能按照改变的规章和标准生产,出口就会遇到障碍。因此,一方面,作为市场的宏观调控者和调控者,政府应及时了解对外贸易壁垒的动向,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专门机构负责收集和跟踪新的外贸壁垒。注意我国纺织品特殊保障措施的最新立法,建立新的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研究新的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在获取国际市场进出口条件和壁垒信息的基础上,对出口增长过快、价格低的纺织品,政府应当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以抑制出口过度增长为主的市场。确保出口秩序正常化。

(三)完善我们的纺织品标准体系

标准滞后是中国纺织品在处理国际贸易壁垒方面的弱点。我们的标准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例如,我们仍然有许多标准在技术内容方面没有制定,对环境保护、安全和其他标准的要求很低,或者没有标准可评估;标准之间也有交叉重复;上游和下游标准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努力完善纺织服装行业标准体系,梳理现有行业标准,找出与发达国家标准的差异,建立符合生态要求、有利于消费者健康安全的国内标准体系,并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改进标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严格执行标准。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检测率不到50%,大量纺织品未经权威检验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增加了退货或召回的风险。因此,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要提高检测水平,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转变国家机关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执法意识。缩小与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差距,有能力发现质量原因,解决质量问题;扩大检测覆盖面,加大对不合格品的处罚力度,保证产品质量。

(四)淘汰落后产能,建立长期创新机制

逐步让缺乏竞争力、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有序撤离,支持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大规模、小规模发展战略。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渠道创新,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长期淘汰落后的机制;确保先进发展,促进创新,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突破绿色壁垒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市场优势制造贸易壁垒,迫使我们提高生产技能。有关管理部门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检查监督制度和机制,推进检查监督模式改革,严格检查安全环境保护,使我们的纺织品和服装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届时,我们可以突破层层技术壁垒,用优质的中国制造的产品,使中国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向披靡,从而从“纺织强国”走向“纺织强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冯宪.世博会对纺织服装业创新发展的启迪[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郭燕."零废弃"概念、原则及层次结构管理的研究[J].纺织导报,2014(10).

论文作者:李顺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试论纺织服装质量的规管措施论文_李顺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