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说:“我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导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的人也多;引导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认为如果把教育真谛奉为“永生”,而“灵魂的唤醒”就是穿过那道“窄门”。那么,谁来唤醒灵魂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唤醒自己,通过无休止的阅读和写作,通过一次次苦痛而欢愉的思考……唯有阅读,方能使自己的灵魂高贵。
【案例呈现】
一
“什么?家长和学生要一起读书?”“我们哪有时间?”“老师,你提倡孩子多读书,我们支持,但我们文化不高,工作又忙,怎么和他们一起读书呀?”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郑重地向家长提出了与学生共同阅读的希望,而家长的反应也异常激烈,当然,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我与家长一起,分析家校共读的好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长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还可以提升家长自身的阅读素养……总之,家长最后被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决定试一试。
接下来,我们一起商讨了阅读的时间和大致要求,最终决定阅读的成果通过读书笔记本的形式呈现——即一周内学生的阅读赏析写在读书笔记本上,而家长则和学生阅读同样的内容,也需在读书笔记本上写一点阅读体会或者是对学生阅读赏析的评价性文字,每周交给老师批阅一次。学生的阅读内容可以自定,在某些阶段也可以由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定,也可以由家长推荐好书。学生统一阅读时间一般为周四下午语文课或者周五班会课,阅读赏析文字字数内容不限。这样既有效推行了家校共读的计划,又可以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
二
一场盛大的读书报告会在教室举行,这也是家长会的部分内容,参会的是全体学生和家长。
读书报告会的内容:近段时间老师开出的书目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汪曾祺《草木春秋》、余秋雨《寻觅中华》。
阅读形式:小组共读,家校共读一本书,并写出阅读赏析或感悟。(按第一阶段要求完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成果呈现:小组共享阅读资源,从阅读赏析中提炼1—2个主题,进行归纳整理,须做到有理有据,既要有文本相关内容呈现,也要有赏析感悟,即,一个漂亮的标题、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些优美的语句、一些有趣的点评,一个隽永的结语,最后要做成PPT,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展示成果。
通过精心筹备,读书报告会圆满成功,同时读书活动也获得了所有学生和家长的肯定和支持,他们那么地期待下一次的读书报告会。
“今天,你读了多少?”这句话,也成为了我们班近期的流行语。当然,只追求阅读的数量,不是我们的目标,但我们始终应该相信量变到质变是一个过程,一个化茧成蝶的过程。
三
“《论语》开讲啦!”经过一个月的阅读和赏析,选修课《论语》讲堂正式开讲。此次阅读经典活动的开展,意在激发学生阅读经典,亲近经典的兴趣。根据必修一教材体例安排,《论语》是学生这个阶段需认真阅读的一部书,而作为经典的《论语》,经历2000多年的历史淘洗,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且经久弥新。
活动开展步骤:
1.师生利用课堂共读《论语》,寻找让你特别心动或者引起思想共鸣的地方,并在书上作批注。(自由散读)
2.学生回家将对《论语》的批注与家长探讨,还可以讲给家长听,因为有些家长可能自己读起来有困难,这一步是孩子带着家长走进《论语》。
3.课堂上小组合作自由选点,比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为人处事,孔子的生活追求、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子路、冉有、宰予等其他人物。只要选好一个点,就从书中找出相关内容作印证。这一步是很难的,如果学生没有细读,很难讲得透彻,因此,要进行小组合作,分工负责。
4.成果展示。学生将成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向学生和家长展示学习成果。这一次家长作为评委,对学生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并做总结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评、互评。
这次活动以后,学生之间交流得更多的是“今天,你读到了什么?”很显然,学生已经由最初的“今天,你读书了吗?”这个警示性问候语到“今天,你读到了什么?”这个分享性的交流语,这一变化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的阅读,由他律走向自律,并且获得了阅读的期待和阅读的快乐。
因此,阅读更需要从家长着手。学生带动、督促家长,家长也反过来带动、督促孩子,这样不但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提升了家长和学生的素质。而家长在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了与孩子的理解和沟通,建立了友谊,很多因家庭问题造成的学习、生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难道不是一举多得吗?
因此,家校共读,是与阅读相逢,更是与高贵相逢。
论文作者:寇玉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家长论文; 学生论文; 论语论文; 孔子论文; 成果论文; 孩子论文; 的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