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的出发点--兼论德育的实效性_社会教育论文

中学德育的出发点--兼论德育的实效性_社会教育论文

中学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兼谈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工作论文,切入点论文,实效性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91(2000)04-0098-04

中学德育的内容涉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民主、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青春期卫生心理教育和美育与个性发展教育。在德育工作实践中,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主要矛盾,在具体操作中找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才能使德育工作具有实效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人类不仅关心经济的发展,而且更考虑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以致道德问题上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这给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但不可否认,学校德育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对德育的内容研究不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单纯为政治斗争和形势服务,忽视了基本道德原理的教育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说教和背记知识,行为训练也多少成为机械模仿和重复,而不注重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消化;范围涉及很广,大到共产主义理想,小到行为规范,缺乏主次之分,忽视了基本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因而教育存在着零敲碎打不全面、随意性大不系统、简单重复不衔接和成人化等弊端。近年来提出的素质教育,使德育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确立。但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践中见到实效、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其行为习惯,却显得力不从心,这里涉及的就是德育实效性问题。

德育实效性,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作用于德育对象认知行为的成果,是一定阶段内预期任务目标的完成率和达到度,或者说是德育工作的成功率。

德育实效性差,有外部、内部原因。就内部而言,中学德育是一个受自身内在各要素多方面的影响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由诸多因素组成,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还有德育的物质条件、设施和手段等。在诸多要素中都可能有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但其中,教育者未能准确地把握住德育的微观目标和内容是影响中学德育的重要原因。

德育的内容和目标具有一致性,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一定的内容相适应。德育的目标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德育的宏观目标是指所有教育形式、所有教育阶段的德育,具有普遍性,是培养人的大目标、总目标。它由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并与之相适应,体现经济基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的德育目标是宏观目标,是国家对未来人才总的要求。但在落实中没有侧重都想达到,是不可能而且必然是总目标流于形式。学校必须全面努力,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以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勇敢勤劳、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分为初中、高中两个学段,年龄跨度大,其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心理趋向都有很大不同,没有微观具体目标是不完全的,给实践中的操作带来很大困难。微观目标的作用在于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向,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其显著特征是科学、具体、适当。所谓具体就是指目标非常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所谓适当,就是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中学德育的微观目标如何确立,要由理论界和实践者共同回答,我以为要在遵循总目标的前提下,抓住做人这一最基本的内容来确定,即中学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应当是文明习惯的养成。

中学属基础教育。什么是基础?吕型伟先生说:“基础是一个人参加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智能的水平”。平常说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就包括德育这个基础。而中学生德育内容是很宽泛的,要找到德育基础的“基础”。什么是德育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对做人具有奠基作用的,作为人必须具备的就是德育的基础。

德育的功能或终极目标是解决行为规范问题。行为规范有很多层次,如政治行为规范、思想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哪一类行为规范范畴最大?从德育的性质方面考察,德育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德育一定会打上阶级的烙印。我们强调德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有正确的认识,认清国际敌对势力的本来面目就是德育阶级的表现。德育有政治性。政治集团表现为阶级时,政治就是阶级矛盾,如果阶级矛盾缓和,政治集团的矛盾就表现为利益集团的矛盾。要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就是在大事大非问题上头脑清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集团的矛盾。德育有民族性。各民族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德育必然要有民族的特性。德育还有人类的共性。有些行为规范不分阶级、政党和民族,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尊重、扶弱助幼、对孕妇的保护等。就人类发展的历史看,阶级、政治、民族都是历史范畴,这些行为规范的产生是随着阶级、政治、民族的出现而产生的。在德育的四个性质中,德育的共性是面向全体,是人类都能接受的,因而是最大的。以共性为基础,依此上升为民族性、政治性、阶级性的宝塔形状。根据面向全体,打好基础的要求,中学德育工作应以日常行为习惯为切入点。这是所有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中学德育,首先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合格公民是对一切现代文明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它的内涵是只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对中学生提出的是基本的社会规范要求,讲文明有礼貌,讲究公德,遵纪守法。这一层次内容广泛,但强调的是基本道德、基本观点和基本文明行为。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非常强调运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说的是基本文明行为。他说:“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所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我们现在提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谨严礼貌、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度,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合理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古代道德教育称为教化,化,是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道德规范,化为个体自觉的行动。统治阶级把抽象的人伦,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再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构建教化的网络,使教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明人伦,重心在道德教育上。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学校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小学“教之以事”,大学“教之以理”。小学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培养的是封建的人伦。洒扫,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责任感;应对,是待人接物,表现为礼节,待人的态度;进退之节,是等级、礼节、服从于等级尊卑。道德习惯的教育,就是这样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我们剔除其中的封建性的糟粕,就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和方法的具体合理性来看,就有借鉴价值。这给我们一个启示,道德教育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人性,人所具有的共通的属性,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有无共通的人性,理论界一般不否认其存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船,就是人类所共通的人性,也是社会文明的最基本的内容。这就是李岚清所强调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上。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宝库中有价值的德育内容仍是那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做人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只有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德育目标。

目前,中学生德育存在的弊端是面铺得太宽,什么都想抓,什么都要抓,其结果使德育的实效性大大下降。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在发展中有许多矛盾,但其中必有一对矛盾起着主要作用,它的存在决定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中学德育目标是众多的,如果没有主次往往事倍功半。中学是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最主要的是为做人、做文明人打好基础,因此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作主要矛盾抓住不放。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教师、和睦同学;讲真话不说谎话、干好事不干坏事;讲公德不能自私,帮助别人不坑害别人;要谦虚不能骄傲;讲究卫生不随地扔垃圾,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不但要传授知识,讲清道理,还要在行动上给以反复的练习;不仅在学校,而且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网络体系,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养成习惯。搞基础教育的,就如母亲扶养孩子,要不厌其烦,我们所做的如文明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千百次地重复,才能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而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自律,自己约束自己。这一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不能想象经过几次活动、一年半载就可大功告成。德育工作中抓行为习惯的养成,属于基础文明,带有社会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社会文明受制于经济的不发达,人的群体文明同西方相比,有很大差距,如遵守交通规则、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不尽如人意,上海加大力度整治交通秩序,不就遇到很大阻力吗?在公共场所常能见到“七不准”或“十不准”的宣传广告牌,告诫公民要文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群体文明存在的问题。如果放弃文明习惯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也就成为空中楼阁。一所学校缺乏基本文明,这所学校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学生没有基本的文明习惯,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养成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学生道德水准下降,提高民族素质也是一句空话。十年“文革”在德育上的失误所造成的影响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就最有说服力了。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它却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部门和社会的每个角落。在学校,以此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动员各环节,各部门全方位参与,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建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教育活动网络。一般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事,与教辅和后勤人员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正是对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认识不到位所致。陶行知为育才学校的学生列出“卫生教育二十九事”:“吃饭最多以三碗为限”、“吃水果用过锰酸钾消毒”、“用公筷分菜”、“饭后半小时内不得看书、运动、游泳”、“每日注意通大便一次”、“夏日每天饮六杯开水为度”等,就说明了养成教育的具体性,实际上给我们以方法论的启示。

以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是面向全体的德育教育,是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达到。可以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但不能没有做人的最起码的准则;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可能淡化,但决不能干有损他人的事。评价一所学校的校风,只看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否文明、符合规范,就能准确地把握这所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学生文明程度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外化和教师人格的反映。抓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绝不是抓小放大,恰恰相反,是抓住了德育目标的大事。学习是由低到高,没有识字和简单的数学运算,就没有理性思维、逻辑运算;德育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也要从基础文明抓起,品德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革”把德育政治化的教训是深刻的,以致改革开放初期,不得不在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习惯养成的补课活动;现在大学生的文明习惯也令人担忧,倒过来大学补中学的道德课,中学却把大学的理论课当重头戏。罗国杰教授指出:“小学和中学应当更加重视怎样做人的教育,这些教育将使他们终生难忘,永记在心。因此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可否进入高中阶段以后,适当地加以介绍,因为这些内容,他们在进入大学或社会以后,还要继续不断地学习”(《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综合卷150页)。中学德育要管好自己的田,干好自己的事,不能僭越。

收稿日期:2000-04-03

标签:;  ;  

中学德育的出发点--兼论德育的实效性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