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审计信息不对称影响证券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不对称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前中国的证券市场中,散户投资者大多是依赖公众媒体的传播、证券人士的推荐以及周围朋友的经验来选取自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但其实往往又对自己的分析判断缺乏信心,从而导致了投资的盲目性和跟随性。因此,随着火热的证券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作为一个投资者,仅仅关注大盘的高低走势和国家的宏观政策,从中寻求投机机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所选择的投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出入于投资市场,有效地达到“钱生钱”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审计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审计质量问题又给小心翼翼的投资者多加了一个值得警惕的难题。
“审计信息不对称”是如何发生的
所谓“审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审计关系中,各有关当事人对审计信息资源的享有不对等,某一方总是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信息。“审计因受托责任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审计的产生是以受托责任关系的产生为基础,而受托责任关系的产生则源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处于种种动机的考虑,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的私人信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对方。这就产生了审计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例如,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或其他特定事项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通常注册会计师都以抽样方法进行审计,而被审计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常也会隐瞒或者不主动告知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信息。这样就造成了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从发生时间角度来看,在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问题,而在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前者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方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从而获取额外利益,在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的行为。后者是指代理人和委托方在签订合同后,代理人由于掌握更多的私人信息,而做出不利于委托方的行为。
“逆向选择”的结果是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中,次品将排挤优质商品而使市场处于无效率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次车驱逐好车”。这与格雷欣法则的“劣币驱逐良币”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的情况在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也会发生。当信息不对称使注册会计师无法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水平时,负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就会倾向于采取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甚至是详细审计来评估。这样做必然提高了审计成本,增加了向企业收取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自认为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可能拒绝审计工作的继续进行,以减少审计过程中带来的额外成本。而像上市公司这种在法律约束下必须接受审计的企业,则会尽可能地压低费用,使注册会计师由于不满价格而放弃审计。还有一些内部控制较弱的企业,虽然愿意接受较高的收费,又无疑向投资者传达了一个强烈信号——企业有问题。因此他们也会采取随行就市的态度。不管怎么样,审计成本都会因为不对称信息而被市场定位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上。同时,谨慎的注册会计师也会退出这个领域,只留下那些愿意承担较高风险而减少审计程序的注册会计师。
“审计信息不对称”加剧道德风险
在上述情况下,审计合谋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的了。审计合谋是审计人与被审计单位串通起来,采取不正当手段欺骗委托人和社会公众,以从中渔利的一种现象。譬如红光实业、银广夏、安然等事件中的注册会计师,他们选择了在审计过程中偷工减料,尽可能满足被审计单位的非法要求,进而引发了市场上恶性情况的发生。逆向选择的产生,必然导致审计报告质量的可信度下降。这个过程产生的不良行为也必然损害了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
同时,“道德风险”对经济主体行为也会产生影响。由于注册会计师与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监管部门的第三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很可能出现注册会计师虽然掌握比较完备的信息却因为某些不道德因素而对外报送并不真实的审计报告。例如,1999年1月美国证监会对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进行调查时发现,86.25%的合伙人和10.5%的其他专业人士都有诸如直接投资与客户有关的证券、拥有客户的认股权等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使注册会计师失去了独立性这一根本原则,使审计过程形同虚设,而且对社会资源的配置造成了恶劣影响。同时,会计事务所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大打折扣,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都受到了破坏。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寻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即在审计关系中拥有信息资源优势的当事人利用审计信息不对称向其他有关当事人要挟或索取好处。在外审过程中,外审人员较多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真实信息,如成本、劳动生产率、资金运用效率等,从而就有可能以提供这些信息为由向委托人索取正常服务报酬之外的利益,或者通过向社会公众透露公司配股、分红、改进计划之类的商业秘密信息而获取好处。在内审过程中,审计寻租同样会发生。例如内审人员以将不利用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提供给最高管理当局为筹码,向被审计单位索取一定利益。审计寻租的过程使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受到破坏,那么由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审计报告的公信力也会下降。因此,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审计质量必然受到影响。
对审计风险要有充分估计
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审计风险。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均具备绝对完全信息的情况只在理想状态下才存在,那么现实中的审计风险也就无可避免了。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风险》第三条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具体来讲,就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了没有意识到的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或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审计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露出来,而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审计人员在不清楚真实情况下,可能对误报的财务报表提供无保留意见。上述定义将有意和无意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均包含在审计风险的概念中。如果审计人员因获得不充分、不真实的审计信息而作出了不正确的审计结论,审计风险必然会产生。
既然有了审计风险存在,审计质量就会有出现问题的可能。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合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企业原本存在的。正确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是注册会计师的职责。而信息不对称为注册会计师正确评估这种风险制造了障碍。控制测试就是为了调整这种信息不对称状况,使注册会计师更清楚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检查风险是由在实质性程序中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致。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实质性程序之前都会通过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和企业现有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导出其能够接受的检查风险。这也是注册会计师在调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然而无论注册会计师采取何种办法,信息不对称情况总会存在。而且审计风险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判断。一个经验相对丰富和一个经验相对较少的注册会计师,一个对被审计单位所处领域相对了解和一个对被审计单位所处领域相对不了解的注册会计师,评估的审计风险肯定有所不同。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必然导致不同的审计质量。尽管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要求其应该对出具的是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而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是建立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获取充分适当信息的基础上,但是审计工作质量以及由其决定的审计结果质量还会有所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很难解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审计信息不对称本身的固有特点,审计质量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解决该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过多方面的协调努力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审计质量。就注册会计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应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把鉴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伪作为自己的“天职”。就被审计单位而言,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才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
标签:注册会计师论文; 审计风险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信息不对称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财会论文; 逆向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