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_幼儿园论文

素质教育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_幼儿园论文

素质教育与幼教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教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教育已经被纳入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因此,幼儿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同样是幼儿教育发展的方向。而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为课程活动是任何教育活动包括幼儿教育活动的中心工作。本文根据世界各国幼教课程改革的最新趋势,立足我国幼教课程的现状,提出我国幼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构想。

幼儿发展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

当代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提供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幼儿教育的责任是使每个幼儿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主体性教育的理念。幼儿教育必须把幼儿看成一个人,一个有需要、有尊严、有动机的相对自主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最新的德国幼儿园课程大纲规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加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并进一步挖掘其个性特征。孩子应该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1995年的法国幼儿学校课程大纲也强调,幼儿学校的课程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任何活动的安排都要尊重幼儿,把幼儿看成一个人。任何人都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而幼儿期是人的生命历程中,通过具体的、直接的生活体验,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时期。儿童的主体性还包含儿童的主动性。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儿童在认识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也是互动的,即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关系。 儿童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调动儿童的主动性,通过儿童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诚如卢梭所言,“看看你的学生的知识和我的学生的无知之间的区别吧。你的学生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当它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因此,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是幼儿园课程(一日活动)的首要任务。

2.和谐发展的幼教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普遍的竞争气氛已成为各国内部尤其是国际上经济活动的特点,它愈来愈突出竞争精神与个人的成功。事实上,这种竞争现在终于导致了无情的经济战争,导致贫富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造成各国和整个世界的分裂;这种竞争也激化了历史上存在的敌对情绪。教育有时因为对竞争概念的解释不正确而有助于这种气氛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令人遗憾的。”教育对竞争的曲解,导致了“天才教育论”,助长了“智力开发”替代全面发展的倾向。这种“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的做法,只能使儿童畸形发展,其结果无异于扼杀儿童的发展。80年代中期,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就强调幼教要纠正偏重智能发展的倾向,呼吁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德国最新的幼教课程大纲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通过创造性合作或合作游戏),锻炼其自我尝试的能力,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有限性并学会接受他人,克服并消除胆怯心理,增强自我意识,体验自己的感受,感觉有意识的要求,改善其灵巧性,认清各种活动形式并加以区别,揭示并加强男女孩子的作用及其关系;据此,幼儿的课程被视为体验领域,包括游戏、社会教育、语言教育、动作教育、韵律与音乐教育、图像与劳作性教育、事实与环境教育、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等八个方面。日、美、法、德、瑞士、瑞典等国幼教界对此达成了基本共识。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仍然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智育化的倾向。因此,强调和谐发展的幼教观是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心思想之一,这充分体现在课程目标领域的界定上。这与当前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素质”概念的提出,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对儿童、儿童发展进行“整体性”把握,儿童的发展不是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机械相加,而是身心的和谐运动与变化,是知识与智慧的统一,是智慧与德性的统一。教育对待幼儿,必须把幼儿当成人并把他(她)培养成为人。诞生之初的人与成人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有的只是身心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教育就是使幼儿不断臻于完善的过程。人,就其生命的本质而言,是文化表征的和谐统一;科学求真,艺术求美,道德求善,个性发展就是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3.尊重每个幼儿的教育观。首先,树立尊重每个幼儿的教育意识与观念。每个儿童的生命及尊严都是至高无上的,人人生而平等。因此,每个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理应受到来自幼儿园及教师的平等对待与尊重。事实上,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当我们在教育中忽视幼儿的这种需要时,就意味着我们将扼杀幼儿自主发展的动力。反之,如果我们充分重视幼儿的这种需要并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个幼儿,那么,我们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走向成功的良好开端,激活了幼儿幼小心灵积极向上、主动建构的发展欲望,赋予了幼儿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其次,树立全体发展的教育观。全体发展,也就是使每个幼儿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对每个幼儿而言,发展都是在时间流程中的变化,只要给予每个幼儿最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幼儿均可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幼儿在学习速度上存在着差异,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她)快些就视之为“优生”,因为他(她)慢些就视之为“差生”,并冠之以“笨蛋”、“傻瓜”等。尊重幼儿,就是要通过诊断,发现幼儿之间的这种差异,确立每个幼儿发展的原有水平与学习的起点,并通过时间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幼儿得到他应有的发展。最后,尊重幼儿还意味着要关心幼儿、理解幼儿。关心幼儿是“教育爱”的基本态度,也是保、教结合的幼教工作的基本要求。1995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指出:“为了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性格,我们必须热爱儿童并了解儿童。”但是“教育爱”的关心不仅仅是父母亲情般的关心,它不是问寒问暖的“关身”,而是文化的关怀,心灵的关怀,它是透过幼儿的种种外在表现,认识并发现幼儿内心世界的细致变化。他想什么?他需要什么?他喜欢什么?他准备做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课程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理解幼儿,就是要求我们在课程活动中,带着一颗“童心”,设身处地从幼儿的立场来对待他的行为、需要、兴趣、表现。例如,幼儿有好奇心、好动、好问等特点,在课程设计时,我们不仅要充分考虑,而且要充分鼓励。《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策力之一。今天科学中发展起来的一些符号使得天赋最差的人也能吸收过去需要最伟大的天才方能发现的概念。”只要充分肯定并鼓励幼儿的好奇心,那么,它不仅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最强烈的一种动机,而且可以使绝大多数幼儿走向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另一种情况,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但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必然会使幼儿园学习与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因此,重视幼儿好动的天性,是实现幼儿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心理基础。

倡导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努力形成幼儿园各自的特色

我国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打破传统的国家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的过程,目前,全国初步形成了多元课程体系的格局。从幼儿发展的立场出发,课程改革的深化就是通过课程的制度创新,让每一个幼儿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那么,制度创新的实质就是创建多元化的幼儿课程体系,形成各种课程模式并存的局面。其理由有以下几方面。

多元主义文化教育价值观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1994年召开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把“多元主义”价值观确立为指向和平、人权、民主的教育的目的,指出:“教育必须发展承认并接受存在于各种个人、男女、民族和文化之中的价值观的能力,并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这种教育价值观必然要求我们用多样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用符合各自幼儿特点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21世纪我国将进一步对外开放,这将使我国不同地区兼容国际性、民族性、乡土性、都市性等特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倾向必然要求教育也具有兼容性,适应不同幼儿各自的特点。幼儿园必须根据其入园幼儿的特点,创设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

教育的结构就其实质而言,就是课程的结构。特色教育的实质也就是特色课程。每所幼儿园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都有其自身的关系,自身的背景,以及自身的情境。幼儿园的特色就在于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创设符合自己具体情况的课程模式。特色课程的实质是造就学习与发展上具有风格和特色的儿童,是给予每个儿童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机会,让其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充分地发展每个幼儿是幼儿园工作的根本使命。这就是说,课程建构必须考虑每个幼儿的需要、兴趣与原有发展水平,这正是幼儿园办园特色的真正内涵。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在1987 年提出的DAP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即发展适应性教育就强调,教育要与每个幼儿的特点相适应。每个儿童不仅在成长与发展的速度、需要、兴趣以及学校的风格上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而且,由于儿童的背景不同,就必然导致其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考虑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把每个幼儿看做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人。

树立大教育观与大课程观

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幼儿教育更是牵动着千家万户。但是,社会力量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往往与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在方向上形成了冲突,给幼儿园的工作带来负面效应。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正是社会种种压力下的产物。树立大教育观与大课程观,正是为了克服各种弊端,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学校、社会、家庭对幼儿教育的合力。德国幼儿教育课程大纲就指出,成功的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与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合作。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包括家长谈话、家长之夜、孩子与家长的共同活动和家长旁听等。法国的幼儿学校课程纲要也强调幼儿学校的开放性,主张幼儿学校必须对周围社区开放,与社区合作。概言之,大课程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鼓励幼儿的家庭参与幼儿园的工作,通过积极的宣传与引导,让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召开家庭会议,定期讨论幼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建立密切的亲师关系,倡导亲师良性互动,以利于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幼儿发展的动态。

2.幼儿园与社会的合作。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力量为学校发展服务。幼儿园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努力使幼儿园课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幼儿园学习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统一,引导幼儿健康地成长。此外,幼儿园要成为社区幼儿生活与活动的中心,通过积极地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

3.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大课程观要求我们重视隐性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要充分重视亲人、教师、周围的人的细小行为对幼儿幼小心灵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幼儿人格发展产生的影响。因为,这一时期是对儿童性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而隐性课程又是对性格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的力量。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是大课程观的基本内涵。

4.保持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不能替代小学教育,而是应该努力保持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真正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幼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

5.幼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大幼儿教育观还意味着幼儿教育机构的多样化,或者指幼儿(包括更小年龄的孩子)教育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标签:;  ;  ;  ;  ;  ;  ;  ;  

素质教育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